包装工程杂志社
分享到:

包装工程杂志

《包装工程》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产品贮藏加工、新材料技术、装备防护、物流工程、结构设计与制造、机械与过程控制、图文信息技术等。
  • 主管单位: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 主办单位: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1-3563
  • 国内刊号:50-1094/TB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30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9
  • 综合影响因子:0.756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包装工程 2015年第2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包装工程杂志环保与功能油墨专题

环氧改性丙烯酸树脂乳液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环氧树脂E44改性丙烯酸树脂乳液的添加量和核壳设计温度对乳液性能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自由基聚合方法合成环氧树脂E44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并进行乳液红外、吸水率、干燥性、附着力粒径等方面的性能测试。结果乳液在聚合物薄膜上的附着力随着E44添加量的增加而变强;吸水率随着E44添加量的增加先变差后变好,在添加量(质量分数)为5%时有最低值7.41%;乳液的干燥性会随着E44添加量的不同而变化,无明显规律,但是添加量为5%时干燥性最好。结论环氧树脂E44的添加量为5%。核层设计温度为83℃,壳层设计温度为-11℃时,合成的环氧树脂E44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粒径为59 nm,吸水率为9.2%,表面张力为35.5 m N/m;乳液的干燥性、稳定性和在聚合物薄膜PVC和PET上的附着力好。
1-6

环保防伪包装用蒽类喷墨油墨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目的为了制备环保防伪喷墨油墨,选用蒽类衍生物作为荧光染料,并研究油墨的各项性能。方法首先研究此荧光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能和溶剂化显色效应,接着选用合适溶剂制备环保荧光喷墨油墨,通过改变树脂种类和溶剂含量制备不同油墨样品,并测试油墨的荧光性能,探讨树脂和溶剂对荧光材料荧光性能的影响,确定油墨的最优配方,最后根据最优配方制备油墨,进行上机印刷,获得印刷样张,并对印刷样张的印刷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9-取代(4,4’-二甲基二苯胺基)蒽具有较好的光物理性能,并能溶解于乙醇溶液中,符合环保油墨制备的要求。结论 9-取代(4,4’-二甲基二苯胺基)蒽可以发出550 nm的绿光,并具有高量子产率(0.68)、高荧光寿命(4.56 ns);选用丙烯酸树脂,且溶剂质量分数为85%时,制备的荧光喷墨油墨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能和印刷质量。
7-11

石墨烯导电油墨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综述石墨烯导电油墨的制备工艺及其应用。方法以查阅文献的形式了解石墨烯导电油墨的制备工艺,比较分析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石墨烯导电相的特点,阐述广义导电油墨的导电机理。重点介绍石墨烯导电油墨在电子器件和储能器件中的应用,并展望其发展前景。结果目前对石墨烯导电油墨的制备工艺研究主要集中于油墨导电相的制备,未来研究仍需关注连结料、溶剂和助剂的选择。对石墨烯导电油墨的导电机理的研究尚未起步,探讨石墨烯导电油墨的研究进展将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并应用石墨烯导电油墨。结论石墨烯导电油墨必将成为未来印制电子领域的关键材料。
17-23

用于塑料薄膜的荧光凹印油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要:目的采用自制荧光粉一步法制备系列无苯无酮荧光凹印油墨,并研究其性能。方法用荧光发射光谱初步表征自制荧光粉,并探究荧光粉含量对油墨黏度、细度和附着牢度的影响,研究所制油墨印刷样张的荧光性能,筛选与市售荧光凹印油墨性能接近的配方。结果自制荧光粉为一种稀土铽配合物,油溶性佳、分散性好、亮度高;所制油墨印刷样张在自然光下无色,紫外中波下呈明亮绿色;随着荧光粉含量的增加,油墨黏度增大,细度和附着牢度无明显变化;附着牢度高,耐光性和耐热性强。结论当荧光粉质量分数为2%时,其印刷样张最强发射峰的荧光强度与市售荧光凹印油墨最强发射峰的荧光强度相近,配方无苯无酮符合食品包装要求,且其细度、黏度、附着牢度、耐光性和耐热性均符合国标要求,可作为优选配方。
24-29

水性和UV喷墨印刷油墨对文字线条印刷质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Epson水性油墨与UV油墨对线条印刷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Epson水性油墨打印机和UV喷墨打印机在相同分辨率设置和相同纸张表面分别打印2种油墨的测试标版,运用PIAS^TM-II图像分析系统,对各个打印样张垂直方向阳线进行测量,保存测量数据。结果由Epson水性油墨打印获得的印刷线条宽度均匀、光滑清晰,而UV油墨打印获得的印刷线条宽度波动较大、粗糙模糊。结论对于精细的文字线条印刷品来讲,Epson水性油墨具有良好的表现能力,可以满足较高的质量要求。
30-33

草酸处理制备抗氧化的纳米铜导电油墨

摘要:目的研究制备抗氧化纳米铜的化学方法,以提高纳米铜油墨的导电性。方法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铜,在乙醇中用草酸处理后,混合丙烯酸树脂配成导电油墨,丝网印刷于PI膜上。对纳米铜和铜膜进行XRD,TEM,SEM,XPS表征。结果经草酸处理后,铜膜导电性得到显著提高,250℃真空烧结1 h,电阻率低至24.1μΩ·cm。结论经草酸处理的纳米铜油墨具有抗氧化性,导电性满足印刷电子要求。
34-38
包装工程杂志技术专论

金属罐外涂膜中苯和甲苯向内涂膜迁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金属罐外壁涂膜中苯和甲苯向内涂膜的迁移规律与影响因素。方法将食品罐印铁在不同堆码温度、湿度和压强条件下堆码储放2个月后,采用体积分数为10%的乙醇模拟液萃取试样内壁涂膜中的苯和甲苯,并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得到迁移率最小的贮藏条件。结果未经堆码的金属印铁内涂中未检测到苯和甲苯,而堆码后的试样内涂中均检出了一定量的苯和甲苯。结论堆码温度对迁移实验结果的影响比较显著。
43-47

灰底白板纸与白卡纸的弹性常数对比

摘要:目的为了更加精确地测量灰底白板纸和白卡纸的泊松比和弹性模量。方法将数字图像相关方法与单向拉伸实验相结合。通过对灰底白板纸和白卡纸试样拉伸变形前后的图像进行分析,测量其泊松比;通过对灰底白板纸和白卡纸的力-位移曲线进行分析,测量其弹性模量。结果测得了定量为300,400 g/m2的灰底白板纸的泊松比分别为0.281和0.245,其弹性模量分别为154.47,226.06 MPa;300,400 g/m2的白卡纸的泊松比分别为0.312和0.276,其弹性模量分别为209.09,297.79 MPa。结论同种类别的纸张中,定量越高,其弹性模量越大,而泊松比越小;在定量相同的情况下,白卡纸的泊松比和弹性模量都比灰底白板纸的大。
48-52

热罐装瓶PET/PCTG共混性能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PCTG)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共混相容性,和PET/PCTG共混材料热罐装瓶的注塑拉伸吹塑成型性。方法分别测定PET,PCTG和PET/PCTG共混材料的差示扫描量热(DSC)曲线和热重分析(TG)曲线以及特性黏度,研究PET,PCTG和PET/PCTG共混材料的结晶性能和共混相容性。结果 PET具有良好的结晶性,而PCTG却没有结晶性,当PET与PCTG质量比值〈32.7%时,两者共混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两者共混也会造成PET冷结晶温度明显下降,且升温速率越大,降低幅度越大。结论 PET与PCTG共混有良好的相容性,可提高热罐装的耐热温度,但PET/PCTG共混物瓶的注塑拉伸温度范围会比PET瓶窄。
53-57

环化SBS吸氧共混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目的制备环化SBS吸氧共混物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方法以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SBS)为原料,在对甲苯磺酸的催化作用下,制备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环化物(环化SBS)。将环化SBS与引发剂、过渡金属催化剂共混制备环化SBS吸氧共混物,经紫外光照射引发吸氧反应从而吸收氧气。研究环化SBS吸氧共混物的吸氧性能,以及吸氧反应对吸氧共混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吸氧共混物的吸氧量在第4天时就达到30.7 m L/g,随着时间的延长,吸氧量继续增加,在第10天时基本达到平衡,最大吸氧量为40.2 m L/g。环化SBS经紫外光照射引发吸氧后生成醇类物质,吸氧后环化SBS吸氧共混物的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均略有降低,但是变化不显著。结论试验制备的环化SBS吸氧共混物具有良好的吸氧性能,可用于制备单层/多层吸氧薄膜。
58-61

胶黏剂对木质包装材料快速热解特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胶黏剂对木质包装材料快速热解特性的影响。方法在固定床反应器装置上进行快速热解实验,对比胶黏剂、实木木材和刨花板在不同温度下热解产物的产率。在热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上进行快速热解和产物分析,对比胶黏剂、实木木材和刨花板热解产物分布特性,对比在不同温度和不同胶黏剂含量下刨花板快速热解产物的分布。结果胶黏剂对刨花板热解油的生成有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随温度升高先增强后减弱,在550℃时达到最大值;刨花板热解产物中氮杂环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比木材热解产物要高,酸类和酚类物质的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胺、醇、醛、酯、糖等成分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胶黏剂对刨花板整体热解趋势和产物种类影响不大,但对热解油产量和产物分布的影响较大,液相产物中含氮产物的种类、含量和分布受胶黏剂含量和温度的影响比较明显。
62-66

秸秆育苗钵包装容器的降解性能研究

摘要:目的秸秆育苗钵包装容器是一种新型的育苗容器,已有研究成果中表明该育苗钵包装容器能够提高幼苗的成活率,但是很少研究该容器的降解情况。方法以3种不同育苗钵包装容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培养试验,探索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微量元素的降解情况,揭示了育苗时水分,施肥情况等对该容器降解速度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70%~80%的含水率能够加速该容器的降解;在60d培育期间,前期降解较快,后期逐减慢。3种秸秆育苗钵包装容器在养分释放方面均表现为C≈N;降解速率方面表现为C〉N。结论为育苗钵包装容器的制备和降解性能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67-71

蜂窝铝的侵彻实验研究与有限元模拟

摘要:目的研究弹体侵彻蜂窝铝的力学行为。方法在实验中,通过轻气炮加速的尼龙弹体冲击蜂窝铝靶体。利用Ansys/LS-DYNA建立了弹体侵彻蜂窝铝的壳单元有限元模型。结果实验给出了冲击速度为140和167 m/s时弹体的加速度曲线。运用壳单元模型对蜂窝铝的侵彻进行模拟,得到了弹体的加速度曲线以及蜂窝铝在侵彻过程中的变形图。结论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证明了壳单元有限元模型模拟蜂窝铝侵彻行为的可靠性。
75-77

基于有限元法的结构发泡材料参数识别方法研究

摘要:目的求解结构发泡材料的材料属性(包含皮层和芯核)。方法首先通过三点弯曲试验实验的手段,求出了以外形尺寸为18 mm×5.9 mm×106 mm结构发泡材料试样在载荷F=15 N时的挠度(1.42 mm),再利用Pro/E建立了其参数化等效夹层模型,并导入Ansys Workbench进行了模拟分析试验,先设置皮层、芯核的弹性模量和皮层参数变化范围,以参数识别方法分析模型参数。结果通过数据处理得出了模型皮层厚度ts=1.15 mm、皮层弹性模型E1=571 MPa、芯核弹性模量E2=304 MPa。结论为结构发泡材料性能分析和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
78-82

冲压式空投气囊着陆缓冲性能仿真研究

摘要:目的以冲压式空投气囊为研究对象,对气囊的着陆缓冲过程进行有限元仿真,以研究其缓冲性能。方法使用Solid Works软件建立了气囊和装备的几何模型,导入到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LS-DYNA中划分网格,加载并进行求解,并用后处理软件Ls-prepost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了气囊的体积和压力变化曲线,以及空投装备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曲线。结果气囊在着陆缓冲过程中的最大压力为0.198 MPa,空投装备的着陆冲击加速度峰值为175 m/s2(17.9g)。结论空投装备的最大冲击过载是17.9g,装备最大过载Amax〈允许过载20g,气囊满足性能要求。气囊内压力峰值对于气囊的设计有重要影响,以气囊峰值压力0.198 MPa为参考标准,在气囊材料选取和气囊加工方面要确保气囊能承受相当的峰值压力,以避免缓冲时气囊发生爆裂。
83-87

三平动并联机构动力学建模与工作空间分析

摘要:目的以可以实现空间三维平动的3-UPU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运动学建模、动力学建模以及工作空间和动力学仿真。方法通过几何法建立机构的运动学模型,同时使用拉格朗日方法建立3-UPU并联机构的动力学模型,最后采用优化后的极限边界搜索法,建立并分析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求解工作空间的面积。在工作空间和速度与加速度的约束下,采用五次样条曲线进行轨迹规划,利用Matlab进行逆运动学与逆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结果通过对动力学建模仿真与工作空间的分析可知,该机构有较大和对称的工作空间,同时拥有相对简单的动力学方程和较好的动力学性能。结论 3-UPU并联机构在工业自动化柔性包装、搬运与加工装配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88-93

封边系统关键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摘要:目的为了确保封边机的主要零部件能够安全可靠地工作,对零部件进行力学分析。方法采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部分零部件进行必要的静力学、动力学与模态分析。将通过分析找出的最大应力、应变与材料的许用应力、应变进行对比,将各阶临界转速与实际转速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分析找出了最大应力为2.0697 MPa,远远小于材料屈服极限355 MPa和抗拉强度600 MPa,实际转速为396-1980r/min,远远小于各阶临界转速的最小值27 330 r/min。结论该封边机的主要零部件在工作中是安全可靠的。
94-98

卫生香振动送料包装机的人机工程学设计

摘要:目的改进原有卫生香振动送料包装机的设计弊端,探究人机工程学在卫生香振动送料包装机中的实现形式,开展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方法分析了卫生香包装生产中人与包装机作业控制台和作业区域,结合国家标准中与作业者人体有关部位第5或第95百分位数值,进行包装机作业区域设计。结果根据工作空间及包装机的结构确定了控制台尺寸,设计出了符合人机工程学的新型包装机。结论新型的卫生香振动送料包装机,在水平视线向上设置斜度为15°的操作面板,向下设置斜度为35°操作面板,坐姿水平视线高度120 mm,立姿为180 mm,坐姿岗位相对高度为325 mm,立姿为900 mm,可以减轻操作者的疲劳,提高效率。
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