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部级期刊

Journal of Leukemia & Lymphoma

  • 11-5356/R 国内刊号
  • 1009-9921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白血病淋巴瘤是中华医学会;山西省肿瘤研究所;山西省肿瘤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白血病淋巴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综论、论著、短篇论著、综述

白血病淋巴瘤 2017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专题综论
老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研究进展193-198

摘要:老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平均发病年龄为67岁,由于老年患者易合并脏器功能不全,因此治疗尚无统一标准。文章结合第58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报道,对老年AML患者治疗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论著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伊马替尼与尼洛替尼代谢组学差异性研究199-203

摘要:目的 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服用伊马替尼与尼洛替尼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血浆代谢差异,探讨其对CML患者血浆内源性代谢物干预作用的差异性.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获得最佳疗效的CML慢性期患者34例,按服用药物分为伊马替尼组(19例)和尼洛替尼组(15例).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两组患者血浆样本中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进行全面检测,采集代谢物指纹图谱,利用多变量数据分析及t检验筛选差异代谢物,并通过MetPA分析平台探讨差异代谢物相关的代谢通路.结果 应用GC-MS代谢组学方法可以区分伊马替尼与尼洛替尼.结合变量权重重要性(VIP)值及t检验筛选到差异代谢物,伊马替尼组中苯丙氨酸、吲哚丙酸、肉豆蔻酸、半乳糖、葡萄糖、软脂酸、色氨酸、硬脂酸、邻苯二甲酸及邻苯二甲酸酯含量较低,其VIP值分别为1.633(t=6.099,P<0.001)、1.338(t=4.367,P<0.001)、1.557(t=6.716,P<0.001)、1.154(t=3.056,P=0.005)、1.941(t=2.196,P=0.035)、1.207(t=3.785,P=0.001)、1.625(t=6.398,P<0.001)、1.555(t=6.553,P<0.001)、1.633(t=7.679,P<0.001)、1.633(t=8.374,P<0.001).主要涉及色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及半乳糖代谢通路.结论 应用代谢组学方法找到了CML患者伊马替尼与尼洛替尼的血浆内源性差异代谢物,这些差异可能与药物成分配比及药物体内代谢差异有关.

重楼皂苷D对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204-207

摘要:目的 探讨重楼皂苷D对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用浓度为0、0.1、0.2、0.4、0.8、1.2、2.4μmol/L重楼皂苷D作用于K562细胞24 h,用CCK-8法检测重楼皂苷D对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重楼皂苷D对K562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重楼皂苷D可显著抑制K562细胞增殖,24 h的半数有效抑制浓度(IC50)为(0.9±0.1)μmol/L.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浓度为0.9μmol/L重楼皂苷D作用于K562细胞12、24 h后,细胞早期凋亡率较对照组的(2.05±0.45)%分别提高到(11.46±1.51)%、(28.87±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637,P<0.05).重楼皂苷D能够显著下调bcl-2、CDK1、cyclin B1、bcr-abl融合蛋白的表达,上调Bax、细胞色素C、活化的caspase-3以及p21的表达(均P<0.05).此外,重楼皂苷D能够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F=42.355,P<0.05).结论 重楼皂苷D能够明显抑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是诱导细胞凋亡及促进细胞周期阻滞.

myc/bcl-2及myc/p53共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相关性研究208-212

摘要:目的 探讨myc/bcl-2和myc/p53共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山西省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有详尽随访记录的DLBCL 148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技术检测石蜡样本myc、bcl-2、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148例DLBCL患者myc、bcl-2和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1%(52/148)、60.1%(89/148)和24.3%(36/148).myc/bcl-2共表达37例(25.0%),与Hans分型(χ2=4.749,P=0.029)、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χ2=4.894,P=0.027)、骨髓侵犯(χ2=4.751,P=0.029)、疗效评价(χ2=9.140,P=0.003)有关;myc/p53共表达17例(11.5%),与Hans分型(χ2=5.349,P=0.021)、乳酸脱氢酶(LDH)水平(χ2=11.1,P=0.001)有关.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yc[总生存期(OS):χ2=6.044,P=0.014;无进展生存期(PFS):χ2=6.212,P=0.013]、bcl-2(OS:χ2=5.812,P=0.016;PFS:χ2=4.878,P=0.027)、p53(OS:χ2=20.092,P<0.0001;PFS:χ2=18.492,P<0.0001)、myc/bcl-2共表达(OS:χ2=11.277,P=0.001;PFS:χ2=9.024,P=0.003)、myc/p53共表达(OS:χ2=21.150,P<0.0001;PFS:χ2=18.655,P<0.0001)均是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此外,共表达组的生存率比单表达组的生存率更低,myc/p53共表达组生存率低于myc/bcl-2共表达组.多因素分析示,纳入myc、bcl-2、p53、myc/bcl-2、myc/p53及治疗方案6个独立变量,p53表达是影响患者OS(95%CI0.172~0.763,P=0.008)及PFS(95%CI 0.172~0.773,P=0.009)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myc、bcl-2、p53均为DLBCL的不良因素;myc/bcl-2、myc/p53共表达具有协同作用,提示预后更差.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外周血CD13+CD4+CD25hi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213-216

摘要:目的 探讨CD13+CD4+CD25hi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8例初诊DLBCL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13+CD4+CD25hi Treg细胞亚群在Treg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各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 初诊DLBCL患者外周血CD13+CD4+CD25hi Treg细胞的表达高于健康对照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37±11.89)%比(9.03±2.10)%,t=7.168,P<0.001].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5分的初诊DLBCL患者外周血CD13+CD4+CD25hi Treg细胞表达水平高于0~2分的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28±10.10)%比(21.51±6.23)%,t=ˉ9.347,P=0.03].Ⅱ、Ⅲ、Ⅳ期DLBCL患者外周血CD13+CD4+CD25hi Treg细胞表达水平分别为(19.48±1.34)%、(33.98±8.03)%、(47.89±8.25)%,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363,P<0.001).而不同年龄、性别、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患者之间外周血CD13+CD4+CD25hi Treg细胞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D13+CD4+CD25hi Treg细胞亚群在DLBCL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并与患者临床分期及预后相关.

DA-EPOCH-R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效果观察217-220

摘要:目的 观察DA-EPOCH-R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DA-EPOCH-R方案治疗43例B细胞NHL患者,观察近期疗效、不良反应,进行随访,分析生存情况.结果 43例NHL患者共接受203个疗程化疗,中位化疗6个(2~8个)疗程.32例(74.4%)化疗2~4个疗程后达完全缓解(CR).年龄≤60岁与>60岁、 Ⅰ~Ⅱ期与Ⅲ~Ⅳ期、 生发中心来源(GCB)型与非GCB型、双表型与非双表型患者CR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位随访40个月(9~62个月),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6%、92.8%.不良反应为血液学不良反应,化疗结束后的随访期内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未出现继发性第二肿瘤.结论 DA-EPOCH-R方案治疗B细胞NHL CR率较高,Ⅲ、Ⅳ期患者的疗效与Ⅰ、Ⅱ期相近,老年患者耐受性良好.

男性乳腺霍奇金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221-224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霍奇金淋巴瘤(HL)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男性乳腺HL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经过及预后,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该例患者为71岁男性,临床主要表现为乳腺无痛性包块,生长较快,伴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皮肤瘙痒、盗汗,病理结果为经典型HLⅢE期B组.化疗后患者病情进展,最终死亡,生存时间7个月.结论 乳腺HL罕见,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化疗联合放疗可能有效,但预后欠佳.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难治恶性淋巴瘤十例效果观察225-227

摘要:目的 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复发难治恶性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2011年8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0例接受AHSCT治疗的复发难治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34岁(20~50岁);复发4例,难治6例;霍奇金淋巴瘤(HL)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5例.移植前经过多个疗程的放化疗,予大剂量甲氨蝶呤(CTX)+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用BEAM(卡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美法仑)、CBV(环磷酰胺+卡莫司汀+依托泊苷)或全身照射(TBI)方案进行预处理.结果 10例AHSCT患者单个核细胞(MNC)中位计数为7.385×108/kg,移植后8例完全缓解,2例复发.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20~50个月),患者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均为80%(8/10).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等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 AHSCT是治疗复发难治恶性淋巴瘤的有效方法,安全性较高.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短篇论著
原发性脾NK/T细胞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228-230

摘要:目的 提高对原发性脾NK/T细胞淋巴瘤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原发性脾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该例患者因反复发热1个月余入院,查体无浅表及腹腔淋巴结肿大,无肺、肝累及;骨髓见噬血现象,外周血涂片见淋巴细胞增高,有6%变异淋巴细胞;行脾切除病理检查后诊断为脾NK/T细胞淋巴瘤,术后6个月复查全身CT,未见其余淋巴结及脏器浸润,故为原发性脾NK/T细胞淋巴瘤.结论 原发性脾NK/T细胞淋巴瘤极为罕见,临床表现不典型,具有高度侵袭性,病程凶险,预后差,需及时明确诊断及治疗;可使用门冬酰胺酶(L-ASP)单用或联合方案治疗,对于难治复发患者,可寻找适当时机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原发性肾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230-232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淋巴瘤(PRL)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提高对PRL的认知和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PRL患者的临床资料.该患者采用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侵袭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排除原发性淋巴瘤侵犯肾后行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联合利妥昔单抗(R)治疗6个周期.结果 随访21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PRL临床较罕见,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易误诊.早期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联合化疗,密切随访,可望改善其预后.

小剂量伊马替尼治疗FIP1L1-PDGFRA阳性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二例并文献复习233-235

摘要:目的 探讨FIP1L1-PDGFRA融合基因阳性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E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2例FIP1L1-PDGFRA融合基因阳性CE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报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患者均为男性,以嗜酸细胞增多及脾大为主要临床特征,FIP1L1-PDGFRA融合基因均为阳性,口服小剂量伊马替尼治疗后疗效显著.结论 小剂量伊马替尼可用于FIP1L1-PDGFRA融合基因阳性CEL的治疗,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P-GEMOX方案诱导治疗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持续缓解一例并文献复习235-237

摘要:目的 探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的诊断、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男性BPDCN患者资料.患者经诱导化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诱导化疗方案:P-GEMOX方案4个周期;Hyper-CVAD方案1个周期.allo-HSCT供者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的同胞,预处理方案为BCF方案.结果 4个周期P-GEMOX方案诱导化疗后达完全缓解(CR),allo-HSCT后持续CR(CCR),至今已达19个月.患者出现轻度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经泼尼松治疗后好转.结论 P-GEMOX方案治疗BPDCN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可作为BPDCN诱导化疗方案的选择,allo-HSCT治疗BPDCN可获得长期CCR甚至治愈.

化疗联合三山参芪汤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效果观察237-239

摘要:目的 探讨化疗联合三山参芪汤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1例AML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29例以DA、HAE、IDA、HD-Ara-C、MA、DAE方案等进行诱导、巩固、强化交替治疗;治疗组32例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中药三山参芪汤治疗.结果 治疗组持续完全缓解19例(59.4%),3年生存26例(81.3%),中医判定总有效29例(90.6%);发生真菌感染3例(9.4%),心肌缺血20例(62.5%),严重心脏毒性2例(6.3%),肾脏衰竭1例(3.1%),死亡6例(18.8%).常规组完全缓解12例(41.4%),3年生存21例(72.4%);中医判定有效21例(72.4%),并发真菌感染5例(17.2%),心肌缺血25例(86.2%),严重心脏毒性4例(13.8%),肾脏衰竭2例(6.9%),死亡8例(27.6%).总有效率、中医证候改善、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治疗组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P<0.05;χ2=3.42,P<0.05;χ2=3.86,P<0.05).结论 化疗联合三山参芪汤治疗AML可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减少化疗药物用量,减毒增效的效果.

小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颊部转移一例并文献复习239-241

摘要:目的 提高对小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颊部转移的认识.方法 分析1例小肠DLBCL颊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并讨论其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法.结果 患者为男性,45岁,发现小肠恶性淋巴瘤8个月,左侧面颊部肿胀1周入院.左颊部肿物活组织检查病理结果倾向恶性淋巴瘤,给予CHOPE方案化疗1个周期后左颊部肿胀消失.结论 小肠DLBCL伴颊部转移罕见,是一种高度侵袭性肿瘤,预后较差.颊部转移易被误诊为感染性疾病.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明确诊断,手术切除后辅助化疗及放疗可能提高临床疗效.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综述
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治疗的研究进展242-245

摘要: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NKTL)是一种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ENKTL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局限期患者可考虑单纯放疗或放化疗联合治疗,多药联合化疗为晚期患者主要治疗手段,以蒽环类药物为主的传统化疗方案对ENKTL的疗效欠佳.近年,一些新的治疗方案在ENKTL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文章就ENKTL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因素研究进展246-249

摘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B-NHL),在临床表现和预后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多种因素影响其预后.文章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从临床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两方面对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综述.

二代测序在活化B细胞样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研究进展249-252

摘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是一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形态特点、免疫表型、分子亚群及临床预后均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淋巴瘤.通过识别单核苷酸变异进行基因测序,从基因角度对DLBCL的重新定义,为该病在分子亚型精确诊断和针对性治疗中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证据支持.

FLT3、NPM1、DNMT3A及IDH基因突变对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252-256

摘要: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组异质性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无论在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特点上都存在很大差异.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已经成为AML精确诊断、治疗选择和预后判断的主要依据之一,但由于在分子水平上存在高度的异质性,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检出率不高.有40%~50%的AML患者在初诊时用标准的染色体显带分析方法检测不到克隆性染色体畸变,被称为正常核型AML.非M3型AML较常见的分子遗传学改变为FLT3、NPM1、DNMT3A、IDH基因突变.文章主要就四种基因的特点、发病机制及对非M3型AML的预后影响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