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社
分享到: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2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论著、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调查报告、计座、综述、专论、短篇及个案报告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山西省肿瘤研究所;山西省肿瘤医院
  • 国际刊号:1009-9921
  • 国内刊号:11-5356/R
  • 出版地方:山西
  • 邮发代号:22-107
  • 创刊时间:1992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33
  • 综合影响因子:0.256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白血病淋巴瘤 2015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国际进展速递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最新研究进展:第13届卢加诺国际淋巴瘤大会报道

摘要:第13届国际淋巴瘤大会(ICML)于2015年6月17日至2013在瑞士卢加诺召开。由于近几年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研究方面获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2014年,美国及欧洲批准了4种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新药,因此关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议题备受关注。文章就第13届ICML报告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最近进展进行介绍。
513-516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论著

DNMT3A、FLT3-ITD合并NPM1基因突变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DNMT3A、FLT3-ITD合并NPMl基因突变的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该类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4年6月就诊的109例正常核型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其中DNMT3A/FLT3-ITD/NPM1+AML患者共25例,单独FLT3-ITD+AML患者共32例,单独NPMl+AML患者24例,单独DNMT3A+AML患者28例。结果25例DNMT3A/FLT3-ITD/NPM1+AML患者平均年龄46岁,伴有高白细胞(81.7×10^9/L)及较高的骨髓原始细胞(66.3%)。其中,17例选择大剂量化疗,8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与DNMT3A+、FLT3.ITD+、NPM1+AML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5例DNMT3A/FLT3.ITD/NPMl+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为17.65%,3年无病生存率为13.88%,与DNMT3A+、FLT3.ITD+,NPM1+AM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99、0.0361、0.0134),3年无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NMT3A、FLT3-ITD合并NPM1基因突变的正常AML患者往往合并高的外周血白细胞及骨髓原始细胞,预后较差。
517-521

Argonaute2与多发性骨髓瘤血管生成临床关系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Argonaute2(Ag02)在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骨髓内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改良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塑料包埋法对59例MM患者及16例正常对照进行骨髓活组织检查的组织制片,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MM患者及正常对照骨髓组织中Ago2蛋白表达水平及微血管密度(MVD),并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8例MM患者和3例正常对照Ag0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Westernblot检测显示,Ag02蛋白在MM患者骨髓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对照(1.35±0.19比0.15±0.03,t=-19.883,P〈0.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59例MM患者骨髓组织中Ag02蛋白阴性和阳性分别为9例和50例,对照组16例均为阴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586,P〈0.001)。MM患者中,Ag02阳性组β2-微球蛋白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4,P=0.042)。MM患者骨髓组织中MVD为7.89±4.88,正常对照组为2.16±1.32,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P〈0.001)。MM患者骨髓组织中Ago2蛋白表达水平与MVD具有相关性(r=0.461,P=0.023)。Ago2蛋白阳性组MVD较阴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P=0.009)。结论Ago2在MM患者骨髓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可能参与了MM患者的病理发生,并对骨髓内异常新生血管生成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522-526

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及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EPC)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及外周血中数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43例初治AL患者骨髓及外周血中的EPC进行检测,计算绝对计数,以10例良性血液病患者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AL患者骨髓及外周血EPC绝对计数分别为(119.46±72.23)个/μl、(13.69±8.26)个/μl,较对照组的(23.21±12.59)个/μl、(1.86±1.18)个/μl升高(P〈0.01)。治疗前AL患者骨髓EPC绝对计数较外周血升高(P〈0.01)。完全缓解(CR)组患者治疗后骨髓及外周血EPC绝对计数分别为(26.32±17.44)个/μl、(2.54±2.12)个/μl,较治疗前的(113.18±69.22)个/μl、(14.45±10.76)个/μl降低(P〈0.05),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缓解(NR)组治疗后骨髓及外周血EPC绝对计数[(110.02±67.28)个/μl、(10.04±9.51)个/μl]较对照组增高(P〈0.05),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组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间骨髓及外周血中EPC绝对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L患者外周血EPC绝对计数与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呈正相关性(均P〈0.05)。结论AL患者骨髓及外周血中EPC计数明显增高,其水平可能与AL患者病情发展、疗效及预后有一定关系。
527-530

布罗莫结构域4抑制剂jQ1对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和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布罗莫结构域4(brd4)抑制剂JQ1对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细胞株SUP.B15的增殖抑制、凋亡作用及对brd4及其下游基因myc、p53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是否对bcr—ab1有逆转作用。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JQ1处理SUP-B15细胞。四甲基偶氮唑蓝(MTr)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率;AnnexinV—FITC/PI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检测bcr-ab1、brd4、myc、p53的mRNA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的JQ1均能抑制SUP-B15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并呈时间-剂量依赖性,作用72h半数抑制浓度为1.0μmol/L。同时JQ1可以使bcr—ab1、brd4、myc的mRNA水平下降,而使p53mRNA的水平升高。结论brd4抑制剂JQl可通过下调brd4的表达,影响其下游基因myc及p53的表达,同时逆转bcr-ab1表达,达到抑制Ph+ALL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531-534

靶向沉默同源盒A10基因对白血病NB4细胞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慢病毒载体介导的短发夹RNA(shRNA)靶向沉默同源盒A10(HOXA10)基因对白血病NB4细胞增殖、凋亡和耐药的影响。方法将NB4细胞分为干扰(1enti—shHOXA10)组、阴性对照组和未处理组,用慢病毒感染NB4细胞5d后进行相关实验。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慢病毒对NB4细胞的感染效率。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测定慢病毒干扰载体对HOXA10基因的沉默作用;MTF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细胞凋亡率的变化,Westernblot方法测定干扰HOXA10基因对多药耐药1(MDR-1)蛋白的影响。结果慢病毒对NB4细胞的感染率达90%左右。干扰组HOXAl0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干扰组细胞抑制率和凋亡率分别为(52.12±4.02)%、(30.0±2.7)%,与阴性对照组和未处理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干扰HOXA10基因的表达能降低MDR-1基因的表达水平,逆转白血病细胞耐药。结论慢病毒载体靶向干扰HOXA10基因的表达,能有效抑制NB4细胞增殖和促进其凋亡,逆转白血病细胞耐药。HOXA10基因有望成为逆转白血病耐药的新靶点。
535-538

两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比较HLA单倍型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HLA—haploidenticalRD—HSCT)和非血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URD—HSCT)治疗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分析93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白血病患者的资料,其中51例患者接受HLA-haploidenticalRD.HSCT,42例接受URD—HSCT。HLA-haploidenticalRD.HSCT组中42例患者予氟达拉滨(Flu)+白消安(Bu)+阿糖胞苷(Am-C)预处理方案,9例子全身照射(TBI)+nu+Am—C预处理方案;URD—HSCT组患者中35例接受改良白消安/环磷酰胺(Bu/Cy)方案预处理,7例予TBI+Flu方案。结果HLA—haploidenticalRD.HSCT和URD—HSCT组中性粒细胞数〉0.5×10^9/L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2.5d(11—17d)和16.2d(12-21d),血小板计数〉20×10^9/L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7.5d(16—25d)和20.3d(17-28d),两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重建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8、0.023)。HLA—haploidenticalRD—HSCT组与URD.HSCT组2~4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分别为46.0%(23/50)和51.2%(21/41),慢性GVHD总发生率分别为46.0%(23/50)和63.4%(26/41),GVHD致死率分别为6.0%(3/50)和17.1%(7/4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73、0.529、0.113)。两组移植后复发率分别为17.6%(9/51)和11.9%(5/42)(P=0.653)。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6.3±7.0)%和(63.1±5.8)%(P=0.318),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8.2±7.7)%和(62.3±9.4)%(P=0.661)。结论采用加强预处理及免疫抑制剂的HLA—haploidenticalRD.HSCT治疗白血病,在不增加感染和GVHD发生率的基础上,可取得与URD-HSCT近似的疗效。
539-543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摘要: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眭、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543-543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论著

18F-FDGPET-CT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结外病灶检测及精确分期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18F—FDGPET—CT在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结外病灶及精确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初诊NHL患者的PET—CT结果,比较PET—CT与其他影像学检查对NHL结外病灶检出的一致性以及精确分期情况。结果PET.CT检出受累病灶432处,其中淋巴组织及器官占73.8%(319/432),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13.4(3.4~33.4);结外病灶占26-2%(1t3/432),SUVmax平均13.5(3.1,55.0)。PET-CT与CT对于淋巴组织及器官病灶的检出一致率为95%,而对于结外病灶的检出一致率仅为54.9%。PET—CT对于软组织、骨骼以及胃肠道病灶的检出率高于CT,但对于骨髓病灶的检出率低于骨髓细胞学检查。根据PET—CT结果再分期,29例(31.0%)调整分期,其中分期上调者占75.9%(22/29),引起分期上调的原因主要是PET—CT对于软组织、骨骼等病灶的检出率高;分期下调者占24.1%(7/29),引起分期下调的原因主要是PET-CT对于非肿瘤性原因引起的淋巴结及脾脏增大或浆膜腔积液的分辨力强。结论18F-FDGPET-CT能够提高NHL结外病灶的检出率,特别是对于骨和软组织等弥漫性非肿块型病灶,有利于精确分期。
544-547

原发韦氏环非霍奇金淋巴瘤50例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摘要:目的比较原发韦氏环非霍奇金淋巴瘤(WRNHL)常见病理类型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差异。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0例原发WRNH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用Log-rank法检验组间差异并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原发WRNHL常见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与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CL),其中DLBCL占56%(28/50),ENKTCL占34%(17/50)。DLBCL的发病年龄明显大于ENKTCL,两者原发部位不同,50.0%(14/28)的DLBCL患者原发于扁桃体,88.2%(15/17)的ENKTCL原发于鼻咽部;DLBCL的近期疗效远优于ENKTCL,DLBCL的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均优于ENKTC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5,P=0.035;χ2=6.47,P=0.011)。结论DLBCL和ENKTCL的临床特征不同,DLBCL的近期疗效及预后明显优于ENKTCL。
548-550

硼替佐米联合CHOP方案治疗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14例

摘要:目的探讨硼替佐米联合CHOP方案治疗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4例AITL患者应用硼替佐米(2mg/m2第1天)联合CHOP方案治疗,每21d为1个疗程,对疗效、安全性及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4例患者中初治12例,难治2例。12例患者治疗有效,其中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6例。14例患者3年预计生存率为55%,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9.4个月,3年预计无进展生存率为38%。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6例)为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非血液学毒性均为I-Ⅱ级,主要包括周围神经毒性(8例),恶心、呕吐(6例),腹泻(4例),感染(4例)。结论硼替佐米联合CHOP方案治疗AITL可在不增加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同时,提高治疗缓解率,改善预后,可用于AITL的诱导及挽救治疗。
551-553

两种化疗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效果比较

摘要:目的对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2008(CCLG-2008)方案及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ALL-2006)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对2007年8月至2011年8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所有ALL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两组,其中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按ALL-2006方案进行危险度分组并治疗35例,为I组;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按CCLG-2008方案进行危险度分组并治疗30例,为Ⅱ组。I组患儿治疗过程中未行微小残留病(MRD)监测,而Ⅱ组除按CCLG-2008方案设定的危险度分组外,在治疗过程中根据不同时期(诱导治疗的第33天以及整体治疗的第12周)采用四色荧光抗体标记的流式细胞术进行MRD检测,并根据MRD的水平调整危险度及治疗方案。结果两组患儿病初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组共有5例患儿通过MRD监测调整了危险度及治疗方案。两组患儿的重症感染发生率、病死率及3年总生存(O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Ⅱ组患儿复发率分别为28.6%(10/35)、6.6%(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I、Ⅱ组患儿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65.7%、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Cox多元回归法多因素分析显示,患儿3年EFS在排除了年龄、性别、初始白细胞计数、染色体核型、危险度分组及有无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等因素后,应用CCLG-2008方案有利于延长患儿的EFS(P=0.037,95%C10.075—0.924)。结论应用CCLG-2008方案治疗并根据MRD调整危险度分组没有增加ALL患儿严重感染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有利于降低患儿的复发率,提高3年EFS率。
554-558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短篇论著

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嗜血细胞综合征为首发表现的恶性淋巴瘤二例并文献复习

摘要:目的加深对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嗜血细胞综合征为首发表现的恶性淋巴瘤的认识。方法通过分析2例患者的起疴睛况、疾病进展、治疗情况及预后,探讨以自身免疫性溶血胜贫血及嗜血细胞综合征为首发表现的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结果2例患者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后疾病进展迅速,肝肾功能受损,对糖皮质激素反应差,预后不佳。结论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嗜血细胞综合征为首发表现的恶性淋巴瘤病情凶险,预后差。
559-561

改良白消安+环磷酰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预处理方案在亲缘间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白消安+环磷酰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BUCY+ATG)移植预处理方案在亲缘间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2005年5月至2012年5月34例亲缘间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分别采用两种改良BUCY+ATG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均采用: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片+短程甲氨蝶呤。均采用单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34例患者均达到造血功能重建,移植相关死亡4例,均为强行移植患者。其余患者中位随访25个月(6~84个月),21例生存,9例死亡。2年总生存率61.7%。结论改良BUCY+ATG移植预处理方案为亲缘间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提供了途径。
561-563

回盲部淋巴瘤误诊为阑尾周围脓肿一例并文献复习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回盲部恶性淋巴瘤漏诊和误诊的原因,总结回盲部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1例回盲部淋巴瘤进行临床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误诊和漏诊的主要原因为临床无特异性表现,X线缺乏特异性诊断依据,内窥镜下取材困难,病理诊断易失误。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相对少见,临床表现及影像易与其他胃肠道疾病混淆,容易误诊。临床疑诊病例,应设法取病灶组织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563-564

浆母细胞淋巴瘤二例并文献复习

摘要:目的探讨浆母细胞淋巴瘤(PBL)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分析2例PBL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治疗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PBL的治疗效果尚可,其诊断与治疗仍需进一步探讨。结论PBL侵袭性高,预后差,需结合临床表现、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遗传学特征等进行诊断,应尽早治疗。
565-565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综述

年轻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年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30%-40%。年轻高危DLBCL患者是临床预后不良的一组特殊人群,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尚无标准治疗方案,常规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的R-CHOP、R-CHOP样方案、大剂量化疗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并未完全扭转其预后不良的现实。文章就年轻高危DLBCL患者的治疗现状及未来的治疗方向进行综述。
566-569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结外的低度恶性淋巴瘤,是最常见的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ZL),约占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30%~50%。其发病部位广泛,治疗方法多样。现就近年来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570-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