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部级期刊

Journal of Leukemia & Lymphoma

  • 11-5356/R 国内刊号
  • 1009-9921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白血病淋巴瘤是中华医学会;山西省肿瘤研究所;山西省肿瘤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白血病淋巴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综论、论著、短篇论著、综述

白血病淋巴瘤 2013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论著
18F-FDG PET-CT在Ⅲ~Ⅳ期滤泡性淋巴瘤疗效监测中的临床价值641-644

摘要: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Ⅲ~Ⅳ期滤泡性淋巴瘤(FL)疗效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FL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在化疗前、化疗中及化疗后均行18F-FDG PET-CT检查,采用Kaplan-Meier方法对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化疗中期PET-CT检查示14例完全缓解(CR),继续原方案化疗,化疗后PET-CT检查示患者均仍为CR,随访均未见复发.化疗中期PET-CT检查示2例部分缓解(PR),按原方案继续化疗,化疗后1例CR,1例进展(PD),随访均复发.化疗中期PET-CT检查示4例PD,均换化疗方案,化疗后2例CR,1例PR,1例PD,随访发现1例死亡,2例复发,1例CR.中位随访29个月,化疗中期PET-CT阴性预测值为100%(14/14),化疗中期PET-CT检查阳性组与阴性组无进展生存(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个月比32个月,P=0.135).化疗后PET-CT阴性预测值为88.2%(15/17),化疗后PET-CT阳性组与阴性组P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个月比34个月,P=0.0006).结论 18F-FDG PET-CT能有效地监测Ⅲ~Ⅳ期FL化疗疗效,并有助于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初治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疗效及安全性650-654

摘要:目的 评估不同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的初治滤泡性淋巴瘤(FL)患者的疗效、预后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初治FL患者资料,分析其生存情况,比较不同联合化疗方案的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结果 经初始治疗达完全缓解(CR)的患者占80.0%(44/55),其中23.6%(13/55)持续CR≥5年.全组患者10年总生存(OS)率为77.8%,复发率为34.5%,复发患者OS率较无复发者明显降低(93.8%比61.6%,P=0.012).采用FC/FMD方案治疗组较采用CHOP样方案治疗组患者的无病生存(DFS)率和无进展生存(PFS)率均明显升高(80.0%比21.1%和80.0%比29.2%,P<0.05),但加用利妥昔单抗后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9%比72.7%和90.0%比73.5%,P>0.05).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患者OS率、DFS率和PFS率均较未应用组升高(96.4%、79.2%和79.2%比82.9%、39.3%和44.5%,P<0.05);应用氟达拉滨联合化疗的患者DFS率和PFS率均较未应用组明显升高(86.2%比49.4%,87.1%比52.7 %,P< 0.05),但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9%比89.1%,P>0.05).联合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感染、恶心、呕吐及肝功能异常.氟达拉滨联合方案的血液学毒性较强,但可耐受.结论 初始联合化疗后,FL的CR率较高,部分患者是有可能通过化疗达到彻底治愈的.利妥昔单抗可明显延长患者OS时间.FC/FMD方案与CHOP样方案相比,可延长患者PFS时间,加用利妥昔单抗后,两方案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系统化疗的毒副作用可耐受.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SHP-1、p15和SOCS-1基因异常甲基化的研究658-660

摘要: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SHP-1 、p15和SOCS-1基因异常甲基化在DLBCL的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研究DLBCL淋巴组织标本中SHP-1、p15和SOCS-1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的甲基化状态.结果 50例DLBCL患者中有48例(96%)存在SHP-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26例(52%)有p15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28例(56%)有SOCS-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而15例对照(淋巴结良性反应性增生)组则无SHP-1、p15和SOCS-1基因的甲基化现象.结论 在DLBCL患者中存在的SHP-1、p15和SOCS-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现象,初步表明SHP-1、p15和SOCS-1基因甲基化在DLBCL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并对DLBCL的去甲基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bcl-6、p53、c-myc基因异常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意义661-664

摘要:目的 探讨bcl-6 、p53、c-myc基因异常的检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方法检测59例DLBCL患者活体石蜡组织bcl-6、p53蛋白、c-myc基因异常的情况,同时以CHOP及R-CHOP方案化疗,评价疗效.观察bcl-6、p53蛋白、c-myc基因与化疗疗效及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59例DLBCL中,p53丢失18例(30.5%),bcl-6重排11例(18.6%),c-myc重排5例(8.5%).p53丢失阳性组化疗有效率(33.3%)明显低于阴性组(76.5%)(x2=9.560,P=0.002). bcl-6基因重排阳性组的预后差于基因重排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生存(OS),P=0.107;无进展生存时间(PFS),P=0.094]; p53基因丢失阳性组预后明显差于阴性组(OS,P=0.031;IPFS,P=0.028);c-myc重排阳性组的预后差于基因重排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P=0.163;PFS,P=0.167).其中CHOP化疗组患者,p53基因丢失、c-myc重排阳性组的预后明显差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R-CHOP化疗组,bcl-6基因重排阳性组具有较差的预后意义(OS,P=0.003;PFS,P=0.007).结论 bcl-6 、p53、c-myc基因异常与 DLBCL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DLBCL的预后因素并指导治疗.

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症状的胰腺淋巴瘤临床特征研究665-667

摘要:目的 提高对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症状的胰腺淋巴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胰腺淋巴瘤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治及转归,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患者均以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血尿淀粉酶及脂肪酶升高,影像学提示不同程度胰腺受累,5例伴胰腺外淋巴结、骨、骨髓、脾等多部位侵犯.7例均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6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除1例放弃治疗外,6例接受ECHOP或RCHOP方案化疗,其中2例死亡,4例达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随访中.结论 胰腺淋巴瘤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症状临床少见,病情复杂,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应尽早诊断,治疗包括急性胰腺炎常规治疗及联合化疗.

肺黏膜相关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671-673

摘要:目的 探讨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oma)的临床、影像、病理学特征和可靠的诊断依据,并与形态非常相似的3种肺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相鉴别.方法 分析3例肺MALToma患者的病史、影像学、病理组织学等检查,与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淋巴细胞性炎性假瘤、滤泡性支气管炎鉴别.结果 肺MALToma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缺乏特异性,与肺癌不易鉴别.病理示边缘区淋巴细胞增生、围绕生发中心并相互融合,侵入支气管上皮形成“淋巴上皮病变”,侵入滤泡生发中心形成“滤泡植入”.结论 肺MALToma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无特异性,确诊需依据病理组织学.与其他肺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主要鉴别点在于边缘带的范围大小、有无融合、有无“滤泡植入”、有无“淋巴上皮病变”、滤泡之间的细胞类型等.

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在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674-677

摘要:目的 探讨细针穿刺细胞学(FNC)检测在淋巴瘤诊断方面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临床怀疑淋巴瘤的患者72例,行FNC检测并切取活组织行组织学病理诊断,对细胞学形态和免疫细胞化学进行分析.结果 72例中61例经FNC诊断为淋巴瘤,其中58例经组织病理学诊断.细胞学诊断敏感度为89.2%(58/65),特异度为57.1%(4/7),准确率为86.1%(62/72),阳性预测值为95.1%(58/61),阴性预测值为36.4%(4/11).结论 FNC病理检查对淋巴瘤诊断是有应用价值且易被临床接受的方法,结合流式细胞术、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可提高淋巴瘤诊断的精确性,使淋巴瘤分型成为可能.

丙戊酸钠诱导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代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678-681

摘要: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VPA)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原代细胞凋亡现象与去甲基化机制之间的联系.方法 选取10例AIL患者原代细胞,MTT法检测VPA对ALL原代细胞增殖抑制作用,DNA ladder试验观察细胞凋亡,Annexin-V-FITC/PI检测细胞早期凋亡,半巢式甲基化特异PCR检测p15INK4B基因甲基化,反转录PCR方法检测p15基因表达水平.实验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 VPA可明显抑制细胞增殖,对原代细胞IC50为1.898 mmol/L;DNA ladder试验显示VPA对原代ALL细胞的凋亡作用明显.Annexin-V-FITC/PI检测1.0、2.0、4.0 mmol/LVPA组的凋亡率分别是(5.80±0.65)%、(48.46±2.49)%、(76.45±2.98)%,与未用药组的(0.44±0.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代ALL细胞经VPA作用后,p15INK4B甲基化水平明显下降,2.0、4.0 mmol/LVPA组与未用药组相比,p15 mRNA表达水平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PA通过使p15INK4B基因去甲基化,促进p15基因表达上调,从而促进原代ALL细胞凋亡.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短篇论著
PEP-T节拍化疗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淋巴瘤62例682-684

摘要:目的 评价PEP-T节拍化疗治疗复发难治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62例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给予PEP-T节拍化疗方案,具体为:泼尼松20 mg/d,早餐后口服;环磷酰胺50 mg/d,午餐后口服;依托泊苷50 mg/d,晚餐后口服;沙利度胺100 mg/d,睡前口服.酌情配合使用口服止吐药物.持续服用直至白细胞低于3.0×109/L时停药,待白细胞恢复至高于3.0×109/L时,再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用法为每天1次或隔天1次给药或每周5d休息2d的给药方法,每日药量不变.结果 62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总有效率(RR) 62.9%(39/62),其中完全缓解(CR)率32.3%(20/62),部分缓解(PR)率30.6%(19/62).惰性淋巴瘤与侵袭性淋巴瘤RR分别为83.3%(25/30)、43.8%(1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97,P=0.002);CR率分别为46.7%(14/30)、18.8%(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5.522,P=0.029).国际预后指数(1PI)低危组(IPI评分0~2分)与高危组(IPI评分3~5分)RR分别为64.3%(27/42)、60.0%(1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7,P=0.784);CR率分别为33.3%(14/42)、30.O%(6/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69,P=1.000).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及腹泻,经治疗均可恢复,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PEP-T节拍化疗采用低剂量、持续口服给药方式,对于复发难治性淋巴瘤疗效肯定,尤其对于惰性淋巴瘤效果好,不良反应较轻,特别适合不能耐受强烈化疗的患者.

伴有少见及复杂核型的恶性淋巴瘤16例684-685

摘要:目的 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细胞遗传学培养方法和少见及复杂核型的变化情况.方法 NHL患者骨髓标本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下培养72 h,G显带方法对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 共检出具有少见及复杂核型患者16例,其中10例为复杂核型,另6例涉及1~2条染色体,同一条染色体在不同患者中发生结构或数量异常.结论 骨髓标本在PHA刺激下行72 h培养的方法可提高异常核型的检出,核型变化尤其是复杂核型对患者预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值得关注.

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老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三例并文献复习686-688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新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应用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3例老年AML患者,通过对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诊疗经过及转归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和讨论.结果 3例患者均为年龄> 60岁的老年人AML,均有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为中高危预后,且有1例患者有前驱血液病史,3例患者经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化疗后,均获得完全缓解,治疗期间并发症可控.结论 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是老年AML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浆母细胞性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688-690

摘要:目的 提高对浆母细胞性淋巴瘤(PB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认识.方法 分析1例PBL患者的诊治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该患者主要表现为胸前区肿物,侵犯骨骼,结合病理学、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等特点,诊断为PBL.给予患者CHOP为主方案化疗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维持长期缓解.结论 PBL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预后差,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可能治愈PBL的有效方法.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综述
2008年版世界卫生组织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与EB病毒相关的淋巴瘤概述692-694

摘要:EB病毒(EBV)是一种普遍存在的γ-疱疹病毒,全世界90%的成年人存在无症状感染.EBV与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某些类型的B细胞淋巴瘤、T细胞/NK细胞淋巴瘤密切相关.研究表明,EBV潜伏感染的基因表达产物对淋巴瘤的发生起到了启动和(或)促进作用,并为EBV相关淋巴瘤免疫治疗提供了依据.文章主要就2008年版世界卫生组织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与 EBV相关淋巴瘤的类型作一综述.

替西罗莫司治疗套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695-697

摘要: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种少见、独特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亚型.现有不少治疗MCL的药物和方案,均有一定疗效,但疗效维持时间短,不够理想.目前认为MCL是难以治愈的,预后不良.文章着重介绍了一种治疗MCL的新药替西罗莫司.该药是雷帕霉素的衍生物,它通过下调淋巴瘤的Cyclin D1和Ki-67,阻断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缩小,抑制肿瘤生长.研究显示替西罗莫司能诱导MCL患者缓解和延长生存,特别对复发性或难治性MCL患者有一定疗效.另外,替西罗莫司与利妥昔单抗,或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应用,能获得比单用替西罗莫司更好的效果.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在利妥昔单抗耐药机制中的研究进展697-700

摘要:利妥昔单抗是一种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中广泛应用的单抗类靶向药物,作用于CD20抗原.其联合化疗显著改善了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对利妥昔单抗治疗无效或在治疗有效后短期内复发,提示可能存在利妥昔单抗的耐药.利妥昔单抗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杀伤机制主要包括直接诱导凋亡、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补体依赖细胞毒作用(CDC)等,不同的作用机制可能存在不同的耐药机制,其中哪一种发挥了主要作用尚不明确.文章对利妥昔单抗ADCC作用机制中可能存在的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综述.

靶向B细胞抗原受体信号转导通路小分子抑制剂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临床应用700-702

摘要:B细胞抗原受体(BCR)信号转导通路对于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恶性增殖的调控作用日益受到关注.针对BCR信号转导通路关键分子所研发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经在临床研究中初步显现出对B细胞淋巴瘤的良好疗效.文章就BCR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酪氨酸激酶及相应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状况作一综述.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医学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描述的要求704-704

摘要:在医学论文的描述中,凡涉及实验动物者,在描述中应符合以下要求:(1)品种、品系描述清楚,(2)强调来源,(3)遗传背景,(4)微生物学质量,(5)明确体质量,(6)明确等级,(7)明确饲养环境和实验环境,(8)明确性别,(9)有无质量合格证,(10)有对饲养的描述(如饲料类型、营养水平、照明方式、温度、湿度要求),(11)所有动物数量准确,(12)详细描述动物的健康状况,(13)对动物实验的处理方式有单独清楚的交代,(14)全部有对照,部分可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

中华医学会《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稿约I0001-I0001

摘要:1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是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是以白血病、淋巴瘤为主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学科的专业学术期刊。办刊宗旨为“促进我国血液肿瘤防治事业发展,临床与基础并举,但侧重于临床;提高与普及兼顾,但侧重于提高。”主要栏目有:专述、论著、短篇论著、专题论坛、综述、讲座、调查报告、短篇及个案报告等。读者对象为从事血液病研究和临床工作的中、高级医务人员。编委会由国内外著名血液学专家、学者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