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部级期刊

Journal of Leukemia & Lymphoma

  • 11-5356/R 国内刊号
  • 1009-9921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白血病淋巴瘤是中华医学会;山西省肿瘤研究所;山西省肿瘤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白血病淋巴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综论、论著、短篇论著、综述

白血病淋巴瘤 2013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会议速递
肿瘤疫苗治疗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2013年欧洲血液学会年会报道513-513

摘要:在欧洲血液学会(EHA)第18届年会上,与肿瘤疫苗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相关的文献共5篇,现将该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报道以便更好地了解肿瘤疫苗在未来的临床应用趋势。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专论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个体化治疗:欧洲临床肿瘤协会的推荐及不足514-516

摘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淋巴瘤类型,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欧洲临床肿瘤协会(ESMO)根据患者年龄、年龄调整的国际预后指数(aaIPl)和增强剂量化疗的可行性对DLBCL进行“个体化”治疗推荐,但其推荐的方案几乎均是6~8个疗程R-CHOP样方案。文章主要结合近年对DLBCL的认以和个人体会,讨论了ESMO推荐的几点不足之处:没有结合新的预后分层因素;没有根据治疗反应进行治疗倜整;对极低危患者及年轻高危患者仔在治疗过度或治疗不足的可能。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专家讲坛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517-519

摘要: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较差。AITL发病率较低,缺乏大样本的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标准的治疗方案尚未明确。尽管以传统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缓解率达50%,但大多数患者短期内复发,中位生存时间和总体生存率均不理想。最新研究发现造血干细胞移植、环孢素等治疗AITL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疗效,文章介绍AITL的治疗进展。

氟达拉滨耐药的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策略520-523

摘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难以治愈的疾病。近年来,利妥昔单抗、氟达拉滨已成为CLL治疗的重要药物。然而氟达拉滨耐药的CLL患者总生存期短、治疗困难。对该类患者公认的、可供选择的有效治疗方案有限。某些条件适合的患者可考虑行异基因干细胞移植。令人鼓舞的是,近来几项新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靶向药物治疗可使该类患者明显获益。文章对氟达拉滨耐药的复发难治性CLL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靶向治疗和异基因干细胞移植的最新研究进行介绍。

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诊疗进展524-527

摘要:尽管在全球范围内提倡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规范化分层治疗有效地改善了该病的疗效和预后,但由于白血病细胞的个体生物学差异,大多数患者最终会出现治疗失败、疾病复发,甚至死亡;另有部分初诊患者对现有的联合化疗天然耐药,预后极差。文章概括了复发难治性AML的概念,描述了复发难治的发病机制,并从治疗原则、临床用药、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对复发难治AML的诊疗进展进行回顾,将有助于掌握疾病特点并指导临床治疗。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论著
硼替佐米联合三氧化二砷或高三尖杉酯碱体外诱导白血病细胞株HL-60凋亡及其机制528-531

摘要: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单用及与三氧化二砷或高三尖杉酯碱联合作用对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的凋亡诱导作用。方法MTT法、Hoechst33342染色分别观察细胞增殖抑制及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印迹检测bcl-2、Caspase-9、Caspase-3、PARP蛋白表达。结果硼替佐米、三氧化二砷、高三尖杉酯碱单独作用时均对HL-60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凋亡诱导作用;三氧化二砷或高二三尖杉酯碱与硼替佐米联合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比3种药物单独作用增强(均P〈0.05);形态学观察显示药物联合作用后凋亡诱导作用也比单药作用增强。Western印迹法检测显示15μmol/L二三氧化二砷单独作用细胞后,Caspase-9、Caspase-3、PARP均出现裂解片段,bcl-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30nmol/L高三尖杉酯碱单药作用后PARP出现裂解片段、bcl-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但是Caspase-9、Caspase-3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改变;联合用药后相关蛋白的改变与细胞凋亡相平行。结论高三尖杉酯碱或三氧化二砷与硼替佐米联合后对细胞的凋亡诱导有相加作用。三氧化二砷与硼替佐米的凋亡诱导相加作用与二者能共同抑制Caspase信号途径及bcl-2蛋白的表达有关,高三尖杉酯碱和硼替佐米的相加作用与二者共同抑制bcl-2蛋白表达及促进PARP裂解活化有关。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EVI1基因表达的研究532-534

摘要:目的建立EVI1基因不同转录本的定量表达检测方法,并研究其在各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模式,探讨EVI1基因表达与AML发生、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AML患者69例,其中男37例,女32例,年龄10~70岁,中位年龄42岁;按照FAB分类标准,M2 16例,M3 36例,M4 8例。对照为9名健康人。采用荧光定量PCR(Taq Man探针)法检测EVIl基因各转录本的表达,以ABL基因作为内参,计算样本EVI1基因表达差异的倍数(EVI1/ABL),统计分析不同AML患者间EVI1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EVI1基因的不同转录本在所有健康对照样品中均表达,而且不同转录本之间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录本2和5(同一对引物检测)的表达水平最低,其次为转录本1,再次为转录本6,转录本3的表达水平最高。在健康对照样品中转录本2(5)、1、6及3的中位表达水平分别是阴性、0.005、0.050及0.512。AML患者EVI1基因的表达与融合基因AML-ETO及CBFB-MYH11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建立了一种稳定、快速、准确的EVI1基因表达的检测方法,而且EVI1基因的表达与AML的预后具有相关性。

骨髓基质细胞及抗晚期抗原4抗体联合阿糖胞苷对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535-537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抗晚期抗原4抗体(aVLA-4)、阿糖胞苷(Ara-C)对白血病HL-6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共分为5组:HL-60细胞单独培养组(对照组),HL-60细胞+基质细胞组(基质细胞组),HL-60细胞+基质细胞+aVLA-4组(抗体组),HL-60细胞+基质细胞+Ara-C组(药物组),HL-60细胞+基质细胞+aVLA-5+Ara-C组(抗体+药物组)。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HL-60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HL-60细胞中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情况。结果基质细胞组培养24h及48h后HL-60细胞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0-3)×10^5/ml比(5.3±0.4)×10^5/ml,(8.4±0.2)×10^5/ml比(6.8±0.3)×10^5/ml(P〈0.001)];与基质细胞组比较,抗体组、药物组、抗体+药物组HL-60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抑制率[(24_3±2.1)%、(37.0±2.6)%、(65.6±3.8)%]及凋亡率[(5.7±O.6)%、(8.0±0.5)%、(10.44±0.9)%、(16.5±0.7)%]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以抗体+药物组的增高最为明显;各组的bcl-2蛋白表达均有下降,以抗体+药物组的下降最明显。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增殖起促进作用,aVLA-4干扰基质细胞与白血病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可增强白血病细胞对Ara-C的化疗敏感性。

地西他滨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甲基化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基因的去甲基化作用538-541

摘要:目的探讨地西他滨去甲基化作用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有效性。方法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选取10例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paf-1)基因启动子发生甲基化的患者,经地西他滨治疗后,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患者Apaf-1基因去甲基化状态。通过反转录PCR检测lO例患者经地西他滨治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Apaf-1基因mRNA表达情况。结果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示,10例患者经地西他滨治疗后,6例发生了去甲基化。治疗前10例患者因甲基化Apaf-1mRNA均表达缺失,经地西他滨治疗后,4例重新表达,6例未表达。治疗后6例Apaf-1 mRNA表达缺失的患者中,4例Apaf-1基因未发生去甲基化,2例发生去甲基化,考虑可能与等位基因缺失或突变有关。结论地西他滨通过使Apaf-1基因启动子去甲基化恢复抑癌基因的表达,发挥其凋亡中的关键因子作用。

雷公藤甲素体外逆转急性髓系白血病耐药性542-544

摘要:目的 探讨小剂量雷公藤甲素(TPL)体外逆转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耐药细胞的耐药性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四甲基偶氮唑蓝(MTF)法检测多柔比星(ADM)对耐ADM的HL-60细胞株(HL-60/ADM)耐药情况及TPL对其增殖抑制作用;MTF法检测庀。浓度TPL联合不同浓度的ADM对HL-60/ADM的增殖抑制作用和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Western blot检测IC20浓度TPL、ADM单药及两者联合作用HL-60/ADM细胞24h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ADM对野生株HL-60细胞和ADM耐药细胞株24h的IC50值分别为(0.28±0.35)μmol/L和(22.03±0.22)μmol/L,耐药细胞株的耐药倍数为78.68。TPL作用于HL-60/ADM细胞48h把。值为(43.06±1.06)nmol/L。对于HL-60/ADM细胞无明显增殖抑制作用的48h IC20 TPL可使ADM对HL-60/ADM的IC20值从(14.36±2.23)μmol/L降到(7.90±0.33)μmol/L,逆转耐药倍数为1.8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协同指数(CI)显示,在抑制率小于60%的情况下,ADM与TPL有协同作用。Westernblot结果显示TPL或ADM单药对HIF一10【和CXCR4蛋白表达的下调作用均不明显,但TPL联合ADM可明显下调HIF-1α和CXCR4蛋白的表达。结论IC20 TPL可逆转耐药AML细胞的耐药性,其分子机制与下调HIF-1α通路有关。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应用548-551

摘要:目的建立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过程中的规范化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平台,探讨FISH在MDS诊断中的地位。方法对符合维也纳最低诊断标准的83例MDS患者通过细胞遗传学显带分析(CC)法和FISH法检测染色体异常,比较FISH法与CC法在检测MDS染色体异常克隆中的差异,并搜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结果成功建立包括-5/5q-,+8,-7/7q-,20q-,-Y探针组合的FISH诊断MDS的检测平台,成功率100%。在83例MDS中,两种方法染色体异常总检m率42.2%,其中CC法检出率30.1%,FISH阳性率33.7%,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76.1%。在IPSS分组中,FISH法能提高中危1组的检出率(分别为29.6%、10.0%,P=0.049),而对中危2患者CC法检出率更高(分别为81.2%、62.5%,P=0.036)。CC法检测正常或失败患者中,11例(19.0%)患者FISH法枪测阳性,其IPSS分组以中危1为主10例(90.9%)。用FISH法与CC法分别进行IPSS分组,发现用两种疗法评价IPSS吻合率为86.7%。单纯用CC法结果进行IPSS分组将导致3例患者(3.6%)危险分级下降,而单纯FISH法结果进行IPSS分组将导致8例患者(9.6%)危险分级下降。两种方法检出的染色体异常35例(42.2%),复杂核型13例(15.7%),单一异常核型22例(26.5%)。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为+8,共9例,占10.8%,其次为7号染色体的异常,共7例,占814%。结论FISH技术用于检测MDS染色体异常,方法稳定、灵敏、快速。FISH技术联合CC技术,可提高MDS患者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相比CC技术,FISH技术可以提高IPSS分组中危1患者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FISH技术因包含探针有限,不能完全替代CC法在MDS检测中的作用,但二者可以相互补充。

套细胞淋巴瘤生物学特征及预后因素的分析552-554

摘要:目的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的生物学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MCL患者的年龄、性别、B症状、临床分期、骨髓和淋巴结的细胞形态学、血液生化、血清酶学、免疫表型、Cyclin D1和彩色超声等的检查资料。分析预后因素,并用MCL国际预后指数(MIPI)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分析其生存情况。结果MCL好发于男性老年人,初诊时多属临床晚期。初诊时发热18例(46.2%),浅表淋巴结肿大是重要的首发症状,腹部淋巴结肿大也常见。26例行骨髓检查患者中18例(69.2%)有肿瘤细胞浸润。β2-微球蛋白(β2-MG)、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增高的患者分别有21例(53.8%)、20例(51.3%)。全部病例CD2阳性,25例(64.1%)CD5阳性,34例(87.2%)Cyclin D1过度表达。33例(84.7%)出现侵袭性淋巴瘤病程,6例(15.4%)为惰性淋巴瘤临床表现。依据MIPl分类,26例(66.7%)为高危,7例(17.9%)为中危,6例(15.4%)为低危,其中,高危组死亡12例,低危组和中危组无死亡病例,二者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全部MCL病例显示B细胞标志,验证了肿瘤细胞起源于淋巴结淋巴滤泡套区内成熟B细胞的结论。MCL有惰性淋巴瘤和侵袭性淋巴瘤的特征。β2-MG、LDH和CyclinD1是MCL的重要预后因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与实验室检查特点分析555-557

摘要:目的探讨新掘维吾尔自治区维鲁尔族慢性淋巴细胞门血病(CLL)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榆查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丘尔自治区人民医院39例维吾尔族CLL患者病例资料,选择同期收治的30例汉族CLL患肯作为对照组。结果69例CLL患者半均发病年龄(64.7±9.0)岁,其中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分别为(65.6±10.41岁和(63.9±7.9)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8);按Rai分期,低危(0期)6例,中危(Ⅰ、Ⅱ期)24例,高危(Ⅲ、Ⅳ期)39例。其中,维吾尔族高危组CLL患者比较明显高于汉族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首诊时白细胞计数和受累淋巴结区≥3个者在汉族和维吾尔族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8,P=0.015;X^2=4.194,P=0.041)。中位随访38.0个月(8.0~124.0个月),死亡10例,维吾尔族和汉族患者各5例,均为高危组患者。维吾尔族CLL患者预期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88.0±2.7)%和100.7个月,均短于汉族CLL患者[(94.0±3.0)%和151.1个月],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2.198、P=0.138;X^2=0.583、P=0.445)。结论维吾尔族CLL患者在临床、实验室检查特征及生存等方面与汉族患着比较存在一定差异。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短篇论著
恶性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的回顾性分析558-559

摘要: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特点。方法对517例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的133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发生院内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相关危险因素和病原菌的特点。结果517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133例,发生牢25.7%,感染部位依次以呼吸道、血流、消化道为主。单因素分析,院内感染与患者性别无关,与患者年龄、疾病状态、卧床时间、是否存在粒细胞缺乏及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有关。多因素分析,原发疾病状态、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是院内感染的独谚危险因素。院内感染的病原菌革兰阴性菌为第一位;真菌有明显增多趋势.居第二位,主要为酵母样真菌;最后为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杆菌多对亚胺培南等碳氧酶烯类抗生素敏感,真菌多对伏立康唑敏感。结论降低恶性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最重要的是缩短粒细胞缺乏的时间和提高恶性血液病的治疗效果。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造血重建缓慢三例561-563

摘要:目的观察脐带问充质干细胞(UCMSC)输注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缓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3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恢复延迟的患者输注UCMSC,1次/周,每次1×10^6/kg,2~4次。结果2例患者在输注UCMSC后1个月出现快速造血重建,1例患者在输注后1个月血型转为供者型,血红蛋白开始上升,但因间质性肺炎死亡。结论UCMSC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轻,能有效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恢复,是移植后造血恢复延迟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

郎格尔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继发白血病二例并文献复习563-564

摘要:目的 提高对郎格尔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患者继发急性白血病的认识。方法19例LCH患者中继发急性白血病2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结合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表型等特点,2例分别诊断为继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AL)。从诊断急性白血病后分别生存1.5个月与1个月。结论LCH患者继发急性白血病属第二肿瘤,治疗困难,预后差。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临床病例讨论
脏器衰竭,大颗粒淋巴细胞565-567

摘要:1 病例摘要 患儿,女,7岁,问断乏力、腹胀1年,4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眼黄、尿黄2d,到外院就诊。查体:患儿精神欠佳,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膨隆,无压痛及反跳痛,无肌紧张,肝肋缘下5cm处可触及,质中,脾肋缘下可触及。颈部及腹股沟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给予呋塞米利尿治疗,甲硫氨酸维B1注射液、还原型谷胱甘肽及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护肝退黄,疗效不明娩。数天后患儿出现白细胞明显增高伴多脏器衰竭,行骨髓穿刺后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会诊。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综述
灰区淋巴瘤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568-571

摘要:灰区淋巴瘤(GZ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B细胞淋巴瘤,临床上较为罕见,相关报道不多。为加强对GZL的认识,使更多的临床医师对其有进一步的了解,文章就GZL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讨论其目前的诊断标准及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