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部级期刊

Journal of Leukemia & Lymphoma

  • 11-5356/R 国内刊号
  • 1009-9921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白血病淋巴瘤是中华医学会;山西省肿瘤研究所;山西省肿瘤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白血病淋巴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综论、论著、短篇论著、综述

白血病淋巴瘤 2013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会议速递
局限期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及放疗原则:第54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报道257-258

摘要:局限期霍奇金淋巴瘤(HL)的治疗多数首选联合治疗,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对于无大肿块的I、Ⅱ期预后良好HL单纯ABVD方案化疗是可以接受的;单纯放疗目前主要被用于I期或局限Ⅱ期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HL患者。今后通过缓解速度进行调整治疗的个体化治疗可能会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论著
miR-9在H/RS细胞的表达及其对靶点PRDM1的调控259-262

摘要:目的检测miR-9在霍奇金淋巴瘤H/RS细胞的表达及其对靶点PRDM1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原位杂交方法从定量和定位两方面检测miR.9在正常CD;B淋巴细胞及8株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并将化学合成的miR.9反义寡核苷酸瞬时转染IA28细胞使其沉默,观测PRDM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L428细胞株miR.9的表达远高于正常的cDjB淋巴细胞和其他淋巴瘤细胞株f分别为OCI—Lyl细胞、Raji细胞、EB病毒(EBV)’永生化B细胞、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细胞的47倍、50倍、7倍、6倍];原位杂交结果显示miR-9的表达定位于胞质,在L428细胞呈弥漫强阳性表达。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伯基特淋巴瘤细胞株呈散在弱阳性表达,在KARPAS-299和Jurkat细胞表达阴性;瞬时下调IA28细胞中miR-9后PRDM1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结论miR-9在经典霍奇金淋巴瘤中扮演着“癌基因”的角色,可能通过转录后调控PRDMl基因发挥着潜在的调节终末B细胞分化功能。

地西他滨对造血系统肿瘤细胞热休克蛋白22表达的影响263-266

摘要:目的探讨地西他滨(Aza-C)对造血系统肿瘤细胞热休克蛋白22(HSP22)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HSP22在造血系统肿瘤细胞系以及造血系统肿瘤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去甲基化药物Aza—C(2μmol/L)诱导上述细胞HSP22的表达;甲基化特异PCR法检测造血系统肿瘤细胞系、造血系统肿瘤患者和健康供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HSP2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果在检测的13个造血系统肿瘤细胞系、20例不同类型的造血系统肿瘤患者以及10名健康供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均未发现HSP22基因的表达;Aza-C能诱导造血系统肿瘤细胞系及造血系统肿瘤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HSP22表达;Aza-C处理过的造血系统肿瘤细胞系中HSP22基因启动子处于部分去甲基化状态,健康供者及造血系统肿瘤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HSP22基因启动子处于高甲基化状态。结论Aza—C通过使HSP22基因启动子去甲基化诱导造血系统肿瘤细胞HSP22的表达。

继发性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35例研究267-271

摘要:目的研究继发性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sMGUS)在接受不同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发生率,分析其对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长期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15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免疫固定电泳(IFE)结果,分析sMGUS患者的IFE图谱特征,对sMGUS组和非sMGUS组疗效分布组成进行比较,对2组进行生存曲线分析。结果515例MM患者中含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SCT)治疗的患者73例,单纯联合化疗患者442例,共发现35例sMGUS,总发生率为6.8%;经auto.SCT治疗和单纯联合化疗治疗后sMGUS的发生率分别为19.2%(14/73)和4.8%(21/44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587,P=0.002);sMGUS组与非sMGUS组在初诊MM时的M蛋白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396,P=0.380);SMGUS组与非sMGUS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45.7%(16/35)和14.3%(59/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61,P〈0.001),2组疗效分布组成经秩和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分析,sMGUS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2个月(5~112个月),非sMGUS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1~120个月),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auto—SCT治疗患者单独分析,经auto—SCT治疗后出现sMGUS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0.8个月(5~111个月),未出现sMGUS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9.3个月(2.120个月),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sMGUS的发生可能与免疫重建或经大剂量免疫抑制治疗后的免疫失调有关,MM经auto—SCT治疗后出现sMGUS的概率大于经单纯联合化疗治疗者,同非sMGUS患者相比,sMGUS患者有着更好的疗效和预后,但对于auto—SCT治疗患者,发生sMGUS并非是一个良好的预后因素。

伴噬血细胞综合征的T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及生存分析272-274

摘要:目的研究伴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生存情况。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就诊的30例伴HPS的T细胞淋巴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抽取的50例不伴HPS的T细胞淋巴瘤患者作对照,分析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生存情况。结果30例伴HPS的T细胞淋巴瘤组患者表现为高热100.00%(30/30)、脾大96.67%(29/30),两系以上血细胞减少93.33%(28/30),骨髓噬血现象86.67%(26/30),乳酸脱氢酶(LDH)升高100.00%(30/30),高三酰甘油血症46.67%(14/30),低纤维蛋白血症60.00%(18/30),铁蛋白升高93.33%(28/30)及肝损伤86.67%(26/30),以上指标与50例不伴HPs的T细胞淋巴瘤患者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值分别为23.11、22.50、36.05、64.20、21.82、5.31、16.54、26.82、46.43,均P〈0.05)。但浅表淋巴结肿大比例的发生率却不高,仅有33.33%,这使对原发病的诊断造成比较大的困难。治疗上主要以CHOP方案或依托泊苷+地塞米松的联合化疗,虽然能使症状和实验检查指标得到改善,但中位数生存时间仅20d。伴与不伴HPS的T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一35.05,P〈0.0001)。结论伴HPS的T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复杂,常伴有多脏器受损的表现,联合化疗可使疾病暂时缓解,但总的生存时间短,预后差,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有待进一步研究。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41例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275-277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融合基因特点与其疗效、预后及生存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对41例形态学初诊为APL患者进行PML—RARd、PLZF.RARd融合基因动态监测,比较不同类型融合基因患者达到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CMR)的时间及患者的生存率、生存时间。结果41例初诊APL患者,PML—RARd.L型阳性29例,中位年龄43岁(8—75岁),基因表达水平(60.12±41.24)%,白细胞中位值2.1×109/L(0.44×109/L~124×109/L);PML-RARoL—S阳性ll例,中位年龄34岁(19~66岁),基因表达水平(24.36±25.72)%,自细胞中位值3.2×109/L(0.47×109/L-88×109/L);PML—PLZF1例,基因表达水平较高(64.12%)。患者达到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中位时间L型40d(32~60d)。S型56d(25~86d);随访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81.8%(P=0.02);1例PML.PLZF阳性患者18个月内未达到CMR,且存在C—KIT基因突变,形态学复发2次。结论融合基因PML—RARd—L型APL患者疗效、预后及无事件生存率均好于S型患者,PLZF—RAR0【基因融合的APL患者易复发且预后较差;APL融合基因分型及预后突变基因的检测,对患者的疗效判定及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透毒复方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完全缓解患者CD34+胞源树突状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278-281

摘要:目的研究透毒复方青蒿鳖甲汤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完全缓解期(AML—CR)患者骨髓c毗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DC)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方法分离纯化骨髓CD34细胞,体外不同浓度透毒中药含药血清与细胞因子联合诱导分化为DC,观察DC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分子CD80 CD83、CD86的表达,将DC分别与自体、异体外周血T细胞共同培养,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激活的T细胞不同效靶比对人类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青蒿鳖甲汤联合细胞因子能促进AML-CR患者骨髓CD;分化为形态典型DC,不同剂量含药血清均能上调DC表面特征性分子及共刺激分子CD80 CD83、CD86比例,较单纯细胞因子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含药血清组较单纯细胞因子更能激发外周血T淋巴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青蒿鳖甲汤能促进髓系微小残留白血病患者CD34细胞向DC转化,提高DC的生物学效应。

比阿培南治疗淋巴瘤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合并重度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282-283

摘要:目的评价淋巴瘤患者在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期出现重度感染后应用比阿培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期出现重度感染后应用比阿培南的35例淋巴瘤患者资料,观察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予比阿培南抗感染后,29例患者体温可降至正常,有效率为82.86%(29/35),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比阿培南用于淋巴瘤治疗后Ⅳ度骨髓抑制期合并重度感染,安全、可靠,为有效的碳青霉烯类抗感染药物。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原代细胞与U266细胞株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表达升高的初步研究284-285

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U266细胞株和MM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DNA甲基化相关蛋白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的表达,分析DNA甲基化与MM的关系。方法选取MMU266细胞株及10例MM患者BMMNC(MM—BMMNC),同时选取10名健康人骨髓提取的单个核细胞(N—BMMNC)。用Westernblot法测定细胞EZH2的含量,以目的蛋白EZH2与内参照8一actin表达量的比值作为EZH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与10例N—BMMNC(0.2277±0.1306)比较,EZH2在U266细胞(0.9730±0.1029)和10例MM—BMMNC(0.9220±0.1301)中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ZH2在MMU266细胞株及MM—BMMNC中含量明显增多,EZH2与MM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可能有密切联系。

外周血造血祖细胞检测对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预测意义286-290

摘要:目的通过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造血祖细胞(HPC)含量,探寻一种快速预测采集物干细胞含量、判断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时机的手段,并评价其应用意义。方法对27例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者及17例单用G—CSF动员的采集者,利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HPC计数,血液治疗和移植工程国际组织(ISHAGE)法检测外周血及采集物CD;细胞计数,并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对外周血HPC计数预测采集物CD;含量进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结果无论化疗组或非化疗组,外周血HPC计数与CD;计数均具有线性相关性(r=0.711,P=0.000及r=0.656,P=0.004)。化疗组外周血CD;计数=-0.829+0.648×外周血HPC计数;非化疗组外周血CD;细胞计数=45.033+0.460×外周血HPC计数。化疗组患者外周血HPC计数与采集物CD;细胞量呈线性相关(r=0.602,P=0.001),采集物CD;计数=1.106+0.046×外周血HPC计数。以HPC≥85/μl预测采集物CD;计数≥5×106/kg的灵敏度为78%,特异度为82%。结论在自体干细胞移植动员患者中,外周血HPC计数可部分替代外周血CD5计数预测采集效果,HPC≥85/μl为较好的预测阈值。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巩固化疗过程中未成熟网织红细胞分数检测的临床意义291-293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在接受大剂量阿糖胞苷巩固化疗后骨髓抑制和恢复过程中包括未成熟网织红细胞分数(IRF)在内的外周血各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动态检测30例AML患者接受大剂量阿糖胞苷巩固化疗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血小板计数(Ph)和IRF,并对各个参数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患者巩固化疗后,ANC、Pit和IRF平均恢复时间分别为(9.2±2.5)d、(11.3±3.7)d和(5.0±2.6)d,IRF恢复时间短于ANC和Pl£回升时间(P〈0.05),而ANC恢复时间短于Plt回升时间(P〈0.05)。不同FAB分型患者间及基于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危险因素分层患者间ANC、Pit和IRF平均恢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RF是AML患者接受大剂量阿糖胞苷巩固化疗后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早期指标,对于评估疗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霍奇金淋巴瘤复发、难治的相关因素分析294-297

摘要:目的探讨霍奇金淋巴瘤(HL)复发、难治的相关因素,分析复发、难治性HL患者的生存情况。方法对62例H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法等与复发、难治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62例HL患者中,12例(19.35%)为复发、难治性。病理类型(P:0.026)、淋巴结区≥3个(P=0.030)和大包块(P=0.006)与复发、难治有关:复发、难治性HL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9.5个月(27~129个月),复发、难治性HL及其他HL患者的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66.7%和88.8%,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7),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52.4%和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HL的病理类型、淋巴结区≥3个和大包块与复发、难治关系密切,同时,短期(〈1年)内复发是复发、难治性H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值得关注?

第十四届全国实验血液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297-297

摘要:第十四届全国实验血液学学术会议将于2013年11月15日至16日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承办。会议主题包括血液肿瘤生物学和靶向治疗、干细胞和造血调控、血栓和血管生物学、血液免疫学等。本次大会采用特邀报告、大会发言和分会讨论的形式,邀请国内外血液学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就目前血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广泛交流。

原发性乳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298-300

摘要:目的探讨1例原发性乳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L/AL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策略,提高对原发性乳腺T—LBL/ALL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例原发性乳腺T—LBL/AL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17岁女性,双侧乳房多发肿物伴左腋窝淋巴结肿大2个月,明确诊断为原发性乳腺T—LBL/ALL,经积极支持治疗同时给予改良BMF-90方案化疗达完全缓解,随访12个月仍然处于完全缓解状态。结论原发性乳腺T—LBL/ALL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疾病,临『末罕见,预后差,选择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治疗方案有效。

医学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描述的要求300-300

摘要:在医学论文的描述中,凡涉及实验动物者,在描述中应符合以下要求:(1)品种、品系描述清楚,(2)强调来源,(3)遗传背景,(4)微生物学质量,(5)明确体质量,(6)明确等级,(7)明确饲养环境和实验环境,(8)明确性别,(9)有无质量合格证,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短篇论著
阑尾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301-302

摘要:目的探讨阑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阑尾原发DLBCL1例.对阑尾切除标本进行光学显徽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习文献结果光学显微镜下见阑尾结构破坏,肿瘤组织弥漫分布.细胞呈大中心细胞样,形态介于中心母细胞和中心细胞之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CD2- bcl-6、CD10、CD79a及Muml阳性,Ki-67约90%.CK、bcl-2、CD,,及ALK均阴性。结论阑尾DLBCL少见,结合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明确诊断及判断预后,

R-CHOP方案治疗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302-305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患者的最佳治疗途径。方法对R—CHOP方案治疗的1例SMZL进行病例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经2个周期R—CHOP方案化疗达完全缓解,原方案巩固治疗4个周期,序贯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2年,病情仍呈缓解状态。几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利妥昔单抗治疗SMZL3年无进展生存(PFs)明显优于单纯脾切除及单用化疗。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或不联合化疗,可能成为老年初治SMZL患者的最佳选择,脾切除联合利妥昔单抗适合单抗治疗无效的患者。

恶性肿瘤治疗后继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七例分析305-306

摘要: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治疗后继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恶性肿瘤治疗后继发的M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主要以淋巴瘤、乳腺癌多见,分别为4例及2例,所有患者均使用过各种细胞毒药物,主要包括烷化剂等;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出血和感染,5例为全血细胞减少,2例为2系减少。结论恶性肿瘤治疗后合并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主要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MDS占大多数,且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发生AML前曾有MDS过程,应提高警惕,避免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