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部级期刊

Journal of Leukemia & Lymphoma

  • 11-5356/R 国内刊号
  • 1009-9921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白血病淋巴瘤是中华医学会;山西省肿瘤研究所;山西省肿瘤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白血病淋巴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综论、论著、短篇论著、综述

白血病淋巴瘤 2013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会议速递
淋巴瘤无需化疗的梦想何时实现:2012年第54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随想129-131

摘要:2012年的第54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对于淋巴瘤而言或许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远离化疗”治愈淋巴瘤的梦想。而这一观点的提出并非凭空想象。随着对淋巴瘤本质的认识愈加深入,针对淋巴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和细胞微环境的靶向药物的研发已取得明显进展。特别是针对惰性B细胞淋巴瘤的靶向药物组合在临床研究中已显示出超越传统化疗方案联合靶向药物的疗效,而且安全性更好。靶向治疗在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和外周T/NK细胞淋巴瘤方面也显示了良好的前景,相信不久的将来定能有所突破。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简讯·启事
第十四届全国实验血液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131-131

摘要:第十四届全国实验血液学学术会议将于2013年11月15日至16日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承办。会议主题包括血液肿瘤生物学和靶向治疗、干细胞和造血调控、血栓和血管生物学、血液免疫学等。本次大会采用特邀报告、大会发言和分会讨论的形式,邀请国内外血液学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就目前血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广泛交流。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论著
硼替佐米联合多柔比星对淋巴母细胞淋巴瘤Molt-4细胞的作用132-135

摘要:目的 研究硼替佐米联合多柔比星对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细胞株Molt-4的作用。方法 硼替佐米与多柔比星作用于Molt-4细胞后,采用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锥虫蓝染色计数细胞的活性,应用AnnexinV-FITC凋亡试剂盒及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经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用免疫标记经FCM检测细胞膜表面Fas的表达。结果 硼替佐米与多柔比星单药作用对Molt-4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生长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r=0.863,P=0.027;r=0.915,P=0.038);两者联合应用对细胞生长抑制有协同作用,48 h作用最明显,抑制率达(57.24±0.10)%;联合应用细胞总凋亡率增高48 h达(23.08±1.25)%,与硼替佐米和多柔比星单药组(15.11±1.09)%和(15.96±0.8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46,0.037,均P<0.05),早期凋亡率无明显变化(t值分别为0.052、0.048,均P>0.05)。线粒体膜电位检测显示联合作用较单药作用细胞凋亡率升高分别为15.84 %、5.38 %、5.52 %,FCM检测药物联合作用后细胞表面Fas表达无明显改变(t=0.040,P>0.05)。结论 硼替佐米联合多柔比星能够有效抑制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细胞株Molt-4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作用机制与活化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与外源性凋亡途径无关。

靶向CD123的重组白细胞介素-3-力达霉素融合蛋白对白血病M07e细胞的杀伤机制136-138

摘要: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3-力达霉素(IL-3-LDM)融合蛋白靶向杀伤CD+123 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CCK-8检测IL-3-LDM融合蛋白靶向杀伤人类原巨核细胞白血病MO7e细胞的作用,用IC20浓度的IL-3-LDM及LDM分别与MO7e靶细胞培养后,利用AnnexinV-FITC及碘化丙啶(PI)染色经流式细胞分选术检测分析细胞凋亡率和周期分布变化。结果 LDM、IL-3-LDM对MO7e细胞的IC50分别为116、50 pmol/L。经IC20浓度的IL-3-LDM(12 pmol/L)融合蛋白与LDM(30 pmol/L)分别处理MO7e细胞后,在24、48、72 h分别检测到细胞凋亡率呈逐渐上升趋势(IL-3-LDM组分别为26.1 %、59.3 %和62.1 %,LDM组分别为34.4 %、43.3 %和55.2 %),且细胞在处理48和72 h后出现明显的G2/M期阻滞现象,与没有靶向的LDM药物作用机制一致。结论 IL-3-LDM融合蛋白作用机制与LDM一致,通过引起细胞G2/M期阻滞导致细胞凋亡进而死亡,证明IL-3靶向作用及其携带的高效药物LDM杀伤作用的有效性。

槲皮素抑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通路的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139-143

摘要:目的 研究槲皮素对白血病NB4细胞的抗肿瘤效应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bcl-2及Bax在槲皮素诱导NB4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术观察槲皮素对NB4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槲皮素对NB4细胞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时Akt的胞核、胞质分布变化。结果 槲皮素(20~160 μmol/L)能明显抑制NB4细胞增殖,具有剂量-时间依赖性。20、40、80 μmol/L槲皮素作用24 h后,其总凋亡率分别为(9.25±0.11)%、(20.83±2.10)%、(41.43±2.90)%,与空白对照组的(2.17±1.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14、6.56、7.02,P<0.05),细胞凋亡呈剂量依赖性并伴随明显的凋亡细胞形态学改变,而槲皮素的凋亡诱导效应可能与其诱导NB4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有关。槲皮素对PI3K/Akt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导致凋亡抑制因子bc1-2表达受阻,同时Bax表达增加,但对总Akt蛋白没有明显影响,Akt在胞核表达减少,胞质表达增多,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5.12,P<0.05)。结论 槲皮素能够通过多条信号途径促进白血病NB4细胞发生凋亡,发挥较强的抗白血病效应,因而PI3K/Akt通道有望成为白血病诊治的新靶标。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常用缩写词汇143-143

摘要:2013年本刊对一些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常用词汇将允许直接用缩写,即第一次出现时,可以不标注中文,它们是。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论著
血液肿瘤患者急性药物性肺损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144-146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急性药物性肺损伤病例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经过,总结血液肿瘤患者急性药物性肺损伤的临床规律。方法 从2007年7月至2011年11月南方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中选择符合急性药物性肺损伤诊断标准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转归。急性药物性肺损伤诊断标准:突发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排除心源性呼吸困难、支气管哮喘和肺栓塞;影像学以弥漫性肺间质浸润为主;抗感染治疗无改善,病原学检查阴性;停用药物、予糖皮质激素和机械通气治疗有效。结果 诊断急性药物性肺损伤4例,药物分别为伊马替尼、硼替佐米、利妥昔单抗和博来霉素,相应原发病分别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除1例患者放弃治疗外,其余3例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伊马替尼、硼替佐米、利妥昔单抗和博来霉素可导致急性药物性肺损伤,临床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和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在丹参酮ⅡA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中的作用147-150

摘要:目的 探索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在丹参酮ⅡA(TanⅡA)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测定TanⅡA干预的NB4细胞的CHOP表达,通过形态学和膜表面标志检测APL细胞的分化,RNA干扰抑制CHOP表达。结果 TanⅡA诱导APL分化过程中伴有CHOP蛋白表达(1.933±0.987)和mRNA表达(1.587±0.815)的增加,相对于对照组蛋白和mRNA表达(0.537±0.110和0.713±0.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NA水平F=52.256,P<0.01;蛋白水平F=114.852,P<0.01);TanⅡA联合RNA干扰抑制CHOP的表达能更加有效的提高APL的分化[(50.767±1.241)% 与(16.167±2.122)%](F=989.431,P<0.05)和凋亡[(89.233±5.581)%与(27.433±2.957)%](F=308.961,P<0.05)。结论 CHOP在TanⅡA诱导APL分化过程中起着负向调节作用,抑制CHOP表达联合TanⅡA可能成为一个更好的治疗策略。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151-153

摘要:[摘要]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HCV)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对2007年10月-2012年10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08例NHL患者的HCV感染状况进行了研究,并以同时期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配对的白血病患者、其它肿瘤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三组对照,Elisa法检测抗-HCV抗体来得出4组人群中HCV感染情况。结果:NHL患者外周血中抗-HCV抗体阳性率(24/208,11.5%)显著高于白血病组(8/208,3.8%)(Χ^28.667, P=0.003)、其它肿瘤组(6/208,2.9%)(Χ^211.639, P=0.001)以及健康体检组(2/208,1.0%)(Χ^219.856, P=0.000)。结论:提示本地区NHL的发病与HCV感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硼替佐米对老年白血病患者原代细胞增殖、凋亡及其bcl-2家族蛋白表达的影响154-156

摘要:目的 研究硼替佐米对老年白血病原代细胞增殖、凋亡及其bcl-2家族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荧光显微镜形态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blot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 50~5000nM硼替佐米均可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其中50nM和5000nM处理细胞24h,细胞增殖活力分别下降至90%和70%,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2±2.3%和13.3±3.3%;延长处理时间至48h,细胞活力进一步下降至86%和60%,细胞凋亡率增至18.4±3.9%和20.7±3.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0~5000nM硼替佐米处理细胞24-48h,Bcl-2蛋白表达逐渐下降,Bax蛋白表达逐渐增加。结论 硼替佐米对老年白血病原代细胞具有抑制增殖、诱导凋亡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Bcl-2家族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相关。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两种预后亚型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动态监测157-160

摘要:目地 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两种预后亚型(生发中心型和非生发中心型)不同治疗阶段的T细胞亚群分布,评估患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4例DLBCL患者发病初、化疗期间、疗程结束后外周血中的CD+3、CD+4、CD+8和CD+4 CD+25 T细胞的分布情况。以16名健康人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 DLBCL两种预后亚型患者化疗前外周血中CD+4 T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分别为(32.27±2.00)%和(0.81±0.39),明显低于正常水平;CD+8 T细胞、CD+4 CD+25 T细胞比例分别为(40.80±6.23)%和(5.68±5.45)%,明显增高。而CD+3 T细胞比例则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保持稳定状态,与正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化疗3个周期后CD+8 T细胞逐渐减少,而CD+4、CD+4 CD+25 T细胞、CD4/CD8比值则明显上升,至化疗6个周期结束后除了CD+4 CD+25 T细胞仍明显高于正常及化疗前水平外,余各项指标与正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至化疗结束3个月后,CD+4 CD+25 T细胞逐渐下降至接近正常,除了化疗前生发中心型CD+3 和CD+8 T细胞比例[分别为(74.83±3.59)%和(40.80±6.23)%]高于非生发中心型[分别为(68.26±3.56)%和(33.76±5.46)%],不同治疗时期DLBCL患者两种预后亚型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39、2.419,P值分别为0.041、0.018)。不同时期DLBCL患者两种预后亚型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不同基因亚型DLBCL患者不同治疗时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受抑,动态监测T细胞亚群的变化可以实时了解患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状况。

流式细胞术检测CyclinD1和bcl-2在B细胞淋巴瘤诊断中的意义165-168

摘要:目的 研究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yclin D1和bcl-2在B细胞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收治确诊的45例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原则,以各项检验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的2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同时选取病理科已确诊的Cyclin D1或bcl-2阳性病例为阳性对照组,阴性病例为阴性对照组。采用四色直接免疫荧光素法标记细胞抗原,多参数FCM检测各亚型淋巴瘤患者外周血、骨髓或淋巴结Cyclin D1及bcl-2表达水平。结果 对健康对照组Cyclin D1 MFI及bcl-2 MFI进行分析后得出x±s值及95 %可信区间,从而得出FCM检测两者的正常参考值范围。B细胞淋巴瘤患者Cyclin D1 和bcl-2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824±0.312、4.259±0.541,较健康对照组(0.356±0.159,1.938±0.324)明显升高,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Cyclin D1 MFI(0.386±0.112)明显低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1.623±1.987)(P<0.01),而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中,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Cyclin D1阳性率最高(100 %),其余亚型均为阴性;HL患者bcl-2表达水平(2.045±0.877)明显低于NHL患者(4.045±0.499)(P<0.01),在NHL中,T细胞淋巴瘤均为阴性,滤泡性淋巴瘤、MCL患者bcl-2表达阳性率最高(100 %)。在Cyclin D1或bcl-2阳性的淋巴瘤患者中,发现治疗后Cyclin D1(治疗前3.099±0.349,治疗后1.008±0.279)或bcl-2(治疗前7.814±1.030,治疗后3.131±0.522)的平均荧光强度均有显著降低(P<0.01)。结论 FCM检测淋巴瘤细胞中Cyclin D1及bcl-2表达的方法简便可行,其在不同淋巴瘤中表达不一,可以作为临床观察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淋巴瘤患者血浆脑钠肽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相关性研究169-171

摘要:目的 探讨淋巴瘤患者血浆中脑钠肽(BNP)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后的36例淋巴瘤患者,分别在化疗前及蒽环类药物累积量达200、400mg/m2后,检测血浆脑钠肽及超声心动图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当蒽环类药物累积量达到200 、400mg/m2时,36例淋巴瘤患者血浆BNP水平为(292±6.71) ng/ml、(387±3.54)ng/ml较化疗前(134±5.87) ng/ml明显升高(P〈0.05),心室舒张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期/收缩期充盈峰速度E/A)为1.14±0.37、0.90±0.06较化疗前1.33±0.27明显降低(P〈0.05),而收缩功能指标(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蒽环类药物累积量达到200、400mg/m2时,血浆BNP水平与E/A存在负相关(r值-0.689,p值0.042;r值-0.557,p值0.006),而与EF、FS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BNP作为蒽环类药物化疗心脏毒性的早期监测指标有一定临床意义。

强烈免疫抑制联合脐血支持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感染的临床观察172-174

摘要:目的 了解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行强烈免疫抑制联合脐血输注支持治疗中合并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环磷酰胺(Cy)+环孢素A(CsA)免疫抑制联合脐血输注支持治疗的SAA-Ⅰ患者合并感染的患病率、细菌谱及预后。结果 27例患者并发感染的发生率为48.1 %(13例),细菌占70.0 %(7/10例次),以G-杆菌为主,真菌占30.0 %(3/10例次)。上呼吸道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其次是血液和肺部。发生初次感染的中位时间为免疫抑制治疗后9.5 d(-2天至-10天),并且初次感染时ANC多<0.2×109/L。结论 强烈免疫抑制联合脐血输注治疗SAA-Ⅰ患者已初见疗效,感染发生率低,早期足量应用敏感抗生素可有效控制。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短篇论著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转急性髓系白血病M6一例并文献复习176-178

摘要:目的 探讨罕见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6的疾病进展过程,对其机制及目前的临床治疗进行探讨并复习文献。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PMF转AML-M6患者转化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转白血病前后JAK2 V617F基因突变均为阴性,转化后新出现了+8和del(X)(q22)染色体异常。患者从诊断为PMF到转化为白血病的时间为16个月。结论 PMF转化为AML-M6罕见,患者临床预后差,生存期短。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三例并文献复习180-182

摘要:目的提高对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ALHE)的认识。方法分析3例ALHE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免疫表型,并复习文献。结果ALHE临床上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红色至褐色的丘疹或结节,局限在头面部和颈部。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均在正常范围内。光学显微镜下表现: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硬化;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滤泡形成;血管增生。手术切除完整不易复发。结论ALHE是一种少见的炎性增生性疾病,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疗效最好,但也可能复发,不需要放疗和化疗。

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183-184

摘要:目的 研究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外周血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的浓度与HL预后关系。方法 30例HL患者为均经淋巴结病理活组织检查确诊的初治病例,健康对照者30名。采用ELISA方法检测HL初治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uPAR 的浓度。比较HL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不同临床分期、治疗效果HL患者间外周血uPAR水平。结果 HL患者较健康对照者外周血uPAR水平分别为(1.1235±0.8725)、(0.5843±0.400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P=0.015)。Ⅰ+Ⅱ期与Ⅲ+Ⅳ期患者外周血uPAR 水平分别为(0.8022±0.5876)、(1.3120±0.798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P=0.01)。达完全缓解(CR)组与未达CR组uPAR水平分别为(0.9843±0.8574)、(1.1243±0.6969)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71,P=0.06)。结论 外周血uPAR 的浓度可作为HL的预后指标。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标准·指南
2012年欧洲骨髓移植登记处手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年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85-187

摘要: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5年总生存(OS)率超过80%相比较,成年人ALL的预后令人失望,18~60岁患者的5年OS率平均仅为35%。成年人ALL的预后较儿童差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提示预后差的标志物,如Ph染色体阳性的发生率高,以及预后良好的亚型发生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