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部级期刊

Journal of Leukemia & Lymphoma

  • 11-5356/R 国内刊号
  • 1009-9921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白血病淋巴瘤是中华医学会;山西省肿瘤研究所;山西省肿瘤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白血病淋巴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综论、论著、短篇论著、综述

白血病淋巴瘤 2012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专论
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诊治策略643-645

摘要: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是中国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诊断和治疗仍存在不少难题。根据典型的组织学表现和CD3E、CD56、EBER+可确定诊断,同时需检查与预后相关的指标。建议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PET—CT)检查基础上仍采用AnnArbor分期系统。早期患者宜化疗+放疗,晚期患者建议联合化疗,化疗可采用含有左旋门冬酰胺酶的方案。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应持积极态度,新治疗方案应在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中评价。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论著
富含脯氨酸和谷氨酰胺的剪切因子:预测血液肿瘤耐药的潜在靶点646-649

摘要:目的鉴定血液肿瘤细胞耐药相关膜抗原,探讨其在血液肿瘤细胞膜易位表达的普遍性。方法以蛋白电泳和免疫共沉淀法分离并沉淀细胞膜抗原,以质谱分析鉴定抗原信息,通过siRNA基因干扰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法确证抗原信息及其易位细胞膜的鉴定结果,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抗原在多种血液肿瘤细胞膜的易位表达。结果免疫共沉淀和质谱等实验证实白血病耐药相关单抗——5D12在HL-60细胞膜抗原为细胞核因子富含脯氨酸和谷氨酰胺的剪切因子(PSF),经一系列生物学实验确证PSF在HL-60细胞膜的易位表达,在敏感株的膜表达显著高于耐药株的膜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PSF的特异性单抗5D12与血液肿瘤多种细胞系的膜结合率为:HL-60(78.56±0.76)%;K562(26.54±4.42)%;Nomalwa(38.10±5.11)%;U937(64.03±7.96)%;Jurkat(29.12±5.58)%;Raji(74.92±3.41)%;CEM(12.18±3.21)%。结论核蛋白PSF易位表达于多种血液肿瘤细胞膜,对维持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的敏感性有重要作用,是血液肿瘤耐药预测的候选靶点。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05例临床病理学特点650-653

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人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LBL)临床病理学特征、临床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确诊的LBL病例105例,应用HE、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观察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点。结果105例LBL患者,男女比例67:38。发病年龄0~73岁,中位年龄13岁。以淋巴结发病常见(53/105,50.48%),其中颈部淋巴结最为常见(34/53,64.15%);结外以纵隔最为多见(12/52,23.08%);69例(69/105,65.71%)出现骨髓累及,15例表现为首发症状。肿瘤细胞表达Ki-67(阳性率5%~90%);TdT、CD99、CD3E、CD20、CD79、PAX5、MPO、CD34及CD117的阳性率分别为84.76%(89/105)、85.00%(68/80)、5437%(56/103)、16.67%(16/96)、40.00%(8/20)、46.67%(28/60)、14.29%(8/56)、25.00%(4/16)及0。根据肿瘤细胞免疫表型标记结果将所有病例分为T细胞型62例(59.05%,62/105),B细胞型33例(31.43%,33/105),非T非B9例(8.57%,9/105),1例(0.95%,1/105)同时表达T、B淋巴细胞标志物。61例检测髓系标志物,8例(13.11%,8/61)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T细胞型4例、B细胞型4例。105例获随访资料,中位生存期36个月,1、2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66.67%(70/105)、48.81%(41/84)及20.69%(12/58)。免疫表型、骨髓侵犯以及骨髓移植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年龄与预后明显相关,儿童和青少年预后明显好于成年人(P=0.032)。结论中国人LBL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骨髓累及常见。临床生物学行为为侵袭性,年龄与临床预后相关,儿童和青少年预后明显好于成年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659-662

摘要:目的探索采用增强预处理强度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联合快速递减免疫抑制剂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策略治疗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的效果。方法2009年7月至2011年5月,南方医院血液科确诊2例BPDCN,例1患者以皮肤浸润起病,经皮肤病理活组织检查确诊CDICD;6LCA+TdT CD;3BPDCN侵犯皮下及真皮层,移植前经联合化疗处于完全缓解;例2患者以骨髓浸润起病,先后误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后经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诊断CDICD;6CD。南BDCA-1 BPDCN,移植前未缓解。接受以全身放疗联合环磷酰胺为基础的增强预处理a110—HSCT,供者均来源于同胞;采用环孢素A(CsA)联合短疗程甲氨蝶呤(MTX)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单倍体相合移植加用兔抗人类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移植后2个月开始快速减停免疫抑制剂,采用流式细胞术监测微小残留病(MRD)指导或采用预防性DLI防治复发。结果移植后2例患者均获完全供者植入及完全缓解,其中例1处于持续缓解,+6个月行DLI诱发Iv度皮肤及肠道急性GVHD,经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后控制,+243天死于血栓性微血管病、弥漫性肺泡出血;例2患者+60天复发,经化疗联合DLI、白细胞介素.2治疗后未缓解,+101天死于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结论BPDCN以CD4CD56CD123 CD4;Tdr树突状细胞来源的肿瘤细胞浸润皮肤和(或)骨髓、临床进程呈高度侵袭为典型特征,增强预处理的allo+HSCT联合快速递减免疫抑制剂和MRD监测指导DLI对早期BPDCN可有效控制疾病发展,但对于难治复发患者仍需更多研究。

化疗诱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患者移植物抗宿主病及其Th17/Treg细胞动态观察663-667

摘要:目的探讨化疗诱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髓外复发患者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临床特征及Thl7/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方法以20名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1例诊断为T—ALL患者在2个疗程化疗后血液学完全缓解时,行同胞供者HLA配型全相合的allo—HSCT。移植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在供者细胞植入状态、疾病复发、GVHD各个时期外周血TM7/Treg细胞及相关因子的动态变化。结果患者+27天获得完全供者嵌合体(FDC),+34天造血功能完全恢复,+110天出现慢性GVHD(cGVHD),+264天在cGVHD状态下髓外复发,Hyper.CVAD方案化疗后,+347天相继出现表现为口腔溃疡的cGVHD及伴有Ⅳ度肠道GVHD的重叠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Thl7细胞占cD:T细胞比例在发生重叠综合征时(1.70%)较健康对照组[(0.56±0.35)%】有所增高,Treg细胞占cDjT细胞的比例在患者发生cGVHD时(4.66%)较健康对照组【(0.59±0.33)%】及患者复发时(0.39%)、造血干细胞植入时(1.15%)高,发生重叠综合征时升高更加明显(7.83%),同时在复发时Thl7/Treg比例〉1,而发生GVHD时Thl7/Treg比例〈1。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A在患者发生cGVHD时(6.11Pg/m1)及化疗后诱导重叠综合征时(6.81Pg/m1)均较健康对照组【(5.19±0.77)Pg/m1]有所增高,TGF—β1浓度在患者移植后不同时期均较健康对照[(48.81±4.90)ng/ml】高。结论化疗可诱发allo—HSCT术后复发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GVHD;Thl7/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失衡可能与疾病复发、GVHD的发生相关。

甲异靛对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调节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668-670

摘要:目的探讨甲异靛对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干预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利用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并建立白血病细胞和骨髓基质的共培养体系。用锥虫蓝拒染实验测定甲异靛对共培养体系中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膜上CXCR4的表达。结果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可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低浓度的甲异靛(5txmol/L)可促进白血病和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体系中白血病细胞的增殖。白血病细胞膜异常高表达CXCR4,甲异靛可明显抑制HL-60细胞和原代白血病细胞膜上CXCR4的表达,骨髓基质细胞可以促进白血病细胞膜上CXCR4的表达。结论甲异靛可能通过下调白血病细胞膜上CXCR4的表达起抗白血病作用。

瘦素受体和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674-677

摘要:目的探讨瘦素受体(OBR)和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p-STAT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与DLBCL免疫表型和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DLBCL和1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RLH)组织中OBR和p-STAT3的表达,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DLBCL的CD20、CD10、bcl-6、Mum-1免疫标志,根据Hans分型方法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型。结果OBR和p-STAT3在DLBCL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45.0%(36/80)和28.8%(23/80),在RLH中均低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STAT3在non—GCB型中高表达率为36.8%(21/57),明显高于GCB型的8.7%(2/23)(P〈0.05),OBR与DLBCL的免疫表型无关(P〉0.05)。OBR及p-STAT3在DLBCL临床Ⅲ、Ⅳ期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61.9%(13/21)和38.1%(8/21),高于I、Ⅱ期[46.2%(18/39)和25.6%(10/3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BR和p-STAT3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结外浸润、乳酸脱氢酶水平、B症状及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无关(P〉0.05)。OBR和P—STAT3在DLBCL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32,P=0.039)。结论OBR可激活JAK—STAT信号途径、促进STAT3磷酸化过程,其可能参与DLBCL的发病和non—GCB型DLBCL的进展。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24例细胞遗传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678-680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遗传学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09年10月确诊的12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男79例,女45例,年龄14~79岁,中位年龄57岁。难治性贫血(RA)26例,难治性贫血伴铁粒幼细胞增多型(RAS)13例,难治性贫血伴有多系病态造血(RCMD)21例,难治性贫血伴有幼稚细胞增多I型(RAEB—I)29例,难治性贫血伴有幼稚细胞增多Ⅱ型(RAEB—U)35例。124例患者应用细胞短期培养法及热处理吉姆萨反带技术,分析20个分裂期细胞,随访至2011年12月,根据患者染色体核型情况,分析MDS各个亚型正常核型组和异常核型组,3年转化成白血病发生率(转白率)及生存率。结果39例RA、RAS患者中正常核型32例,异常核型7例,核型异常率17.9%,而在85例RCMD、RAEB—I、RAEB—II患者中,检测出异常核型38例,核型异常率44.4%,较RA、RAS明显增高32例,RA、RAS正常核型有2例3年后转化为白血病,7例异常核型中有1例3年后转化为急性白血病。而在38例RCMD、RAEB.I、RAEB-II异常核型中,随访3年,有16例转化为白血病,转白率42.1%(16/38),47例正常核型中有13例转化为白血病,转白率为27.6%(13/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CMD、RAEB—I、RAEB-II组转白率较RA、RAS明显增高,尤其在核型异常组转白率高达42.1%。结论MDS伴有异常核型者,转白率高,治疗效果蒡.官早期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免疫分型联合核型检查对初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价值681-683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免疫表型及核型特征,并分析其在初诊CLL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初诊CLL流式细胞术(FCM)免疫表型及其染色体核型特点,结合临床和实验室结果再分析误诊病例。结果70例初诊CLL免疫表型均表达CD19,其他成熟B细胞相关抗原CD20、CD22阳性率依次为88.5%(54/61)及51.9%(27/52),T系相关抗原CD5的阳性率77.1%(54/70),CD5 CD19非双阳性表达[CD5CD19(-)]CLL共16例(22.9%)。34例行CD23检测,阳性率为67.6%(23/34)。59例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CC)显示异常核型13例(22.0%),最常见为-Y、+12、-20、17号染色体异常,复杂核型5例(8.5%),无分裂象2例,正常39例;10例行CLL组合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查,异常检出率为60%,以GIPDl3S25异常检出率最高,为66.6%。CD;CD?9(一)CLL与CD,CD,,双阳性表达[cD;CD79(+)]CLL核型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对部分临床过程不符合CLL惰性病程再分析,70例初诊CLL中6例误诊,其中CD5 CD19(+)误诊2例,经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t(11;14)及CyclinDl确诊为套细胞淋巴瘤(MCL);cD;CD5(-)CLL误诊4例,分别为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l例、B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B.LPD)l例和毛细胞白血病(HCL)2例,误诊率为25.0%,显著高于CD;CD19(+)CLL(P=0.030),而CD23的表达显著低于cD;CD?9(+)CLL(P=0.016)。结论CD5 CD19(-)CLL误诊率高;CLL的典型免疫表型特征为CD5、CD19、CD23的共表达,联合CD20、CD22表达强弱及核型分析有助于CLL与其他B—LPD鉴别;CC联合FISH检查可提高异常染色体的识别能力。免疫表型联合染色体分析能提高误诊CLL的检出率。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标准·指南
2012年欧洲骨髓移植登记处手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年人非霍奇金淋巴瘤684-687

摘要:恶性淋巴瘤是一组广泛异质性疾病,预后很不相同。不过,它们最初均系因免疫系统发育失误所致。分类上可被分为具有非常惰性表现或具有更加侵袭性病程的两种类型。对前者无论采取等待观望或积极治疗的方式其最终转归依然相似;而对后者采用标准化疗则可使相当比例的患者得以治愈。恶性淋巴瘤在预后和治疗上面临着诸多问题:诊断时中位年龄〉60岁(临床试验主要用于年轻患者);临床分类在几十年中不断改变,使得临床研究结果的解读时有困难;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短篇论著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误诊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二例688-690

摘要:目的探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误诊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原因,提高对两种疾病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CHL误诊为ALCL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原位杂交EBV-EBER染色。结果2例均为年轻患者,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临床首发症状,采取化疗后肿瘤复发而复诊。2例组织学形态均表现为具有间变特点的大细胞呈片状生长,1例肿瘤细胞淋巴窦内浸润。2例肿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共同特征CD30,PAX-5(+),LCA(-),其中1例EBV—EBER染色阳性。结论CHL组织学可表现为富于肿瘤细胞呈片状及淋巴窦内生长的特点,临床表现及组织形态与ALCL类似,需要鉴别。对CHL组织学形态认识不足可能是导致误诊的根本原因;PAX-5和LCA标志对于CHL和ALCL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肾移植术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五例690-692

摘要: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肾移植术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5例患者1例放弃治疗,4例予以R—CHOP方案化疗,治疗的4例中3例达到完全缓解。结果5例患者中3例完全缓解,1例放弃治疗,1例无效。结论肾移植术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可以应用多种方法治疗,目前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还需继续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非霍奇金淋巴瘤二例692-694

摘要:目的提高对甲状腺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分析2例甲状腺淋巴瘤病例,结合文献讨论甲状腺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甲状腺淋巴瘤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其发生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有明显关系,半数以上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并发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结论因甲状腺淋巴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对既往有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病史,而近期颈部肿块进行性增大患者要怀疑甲状腺淋巴瘤可能。

三种化疗方案治疗套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新预后指数分析694-696

摘要:目的分析CHOP方案、R—CHOP方案和R—HyperCVAD方案治疗套细胞淋巴瘤(MCL)的效果,并探讨新MCL国际预后指数(MIPI)的应用。方法23例MCL患者中,9例应用CHOP方案,8例应用R—CHOP方案,6例应用R—HyperCVAD方案治疗,比较3种化疗方案的疗效。用MIPI探讨危险分层治疗的应用和预测预后。结果23例MCL患者中,CHOP方案治疗的完全缓解(CR)3例,R—CHOP方案CR5例,R—HyperCVAD方案CR4例,各组的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样本数量少有关。23例患者依据MIPI评分分为低危21.7%(5/23),中危30.4%(7/23),高危47.3%(11/23)。23例患者中有11例死亡,其中6例高危,4例中危,1例低危。结论R—CHOP方案和R—HyperCVAD方案治疗MCL比CHOP方案有更高的反应率,但均不能治愈疾病。MIPI可作为晚期MCL患者危险分层治疗的指导工具。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综述
雷利度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697-699

摘要:可用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药物十分有限,而且很多类型的MDS预后较差,近年来,雷利度胺开始得到大家的关注。目前,雷利度胺已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评分中低危/中危-1且核型为5q31-伴或不伴其他细胞遗传学异常的MDS。但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现有研究发现,雷利度胺对其他类型的MDS也有较好的疗效,或可推广应用于其他类型MDS的治疗。

微小RNA在淋巴瘤凋亡调控中的研究进展700-703

摘要:微小RNA是一类高度保守的单链非编码RNA,通过对基因转录后水平的调节,在造血系统及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逃逸凋亡是肿瘤发生的一项重要机制,近年研究表明,许多微小RNA的异常表达通过调节靶基因的表达调控多条凋亡通路,促进(如miR-15a/16—1、miR-150)或者抑制(如miR-17~92簇、miR-21)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其功能上的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活性。此外,微小RNA在淋巴瘤各亚型中的表达差异可能为淋巴瘤的分型及预后判断提供新的依据,并为淋巴瘤的治疗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请通过本刊网站稿件远程管理系统投稿703-703

摘要:为顺应当今期刊网络化、数字化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广大作者、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我刊已正式启用稿件远程管理系统。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短篇及个案报告
清髓性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混合嵌合状态一例704-704

摘要:患儿 男,3岁,2010年11月20日无诱因咳嗽,咳痰,痰少,不易咳出,伴发热,体温达38.5℃,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1.25×10。/L、单粒细胞(M)0.13×109/L、血红蛋白(Hb)137g/L、血小板(Pit)34×109/L。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单核系0.956,原始+幼稚单核细胞0.912;免疫分型:B细胞占有核细胞的93.5%,考虑髓系来源的幼稚细胞。染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