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部级期刊

Journal of Leukemia & Lymphoma

  • 11-5356/R 国内刊号
  • 1009-9921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白血病淋巴瘤是中华医学会;山西省肿瘤研究所;山西省肿瘤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白血病淋巴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综论、论著、短篇论著、综述

白血病淋巴瘤 2012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论著
靶向miRNA-214反义核酸对白血病U937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453-455

摘要:目的探讨以miRNA-214为靶点的反义核酸对白血病U937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人工合成miRNA-214的反义核酸序列,硫代修饰,以Lipofectamine2000为介导转入U937细胞。MTT细胞毒性检测U937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miRNA-214的表达水平。结果MTT检测结果显示,转染反义核酸后24、48、72h,U937细胞的增殖活性显著下降(0.812±0.001、0.770±0.002、0.541±0.001),与随机对照组(1.011±0.002、1.112±0.003、1.111±0.003)、空白对照组(1.112±0.001、1.023±0.001、1.101±0.001)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82、3.659、2.735,P=0.021、0.018、0.036)。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在转染反义核酸48h后细胞的凋亡水平随时间延长而提高(48、72h分别为15.12±0.02、19.14.4-0.01),与随机对照组(2.04±0.02、2.45±0.03)、空白对照组(1.19±0.02、2.02±0.01)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683、3.762,P=0.013、0.015)。荧光定量PCR结果证实,在反义核酸作用后,U937细胞内miRNA-214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下降(31.1±0.2),与随机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的25.8±0.1、25.6±0.2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miRNA-214为靶点的反义核酸可抑制U937细胞的增殖活性,并明显促进细胞的凋亡。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因素分析456-460

摘要:目的分析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并探讨其预后相关指标。方法选取86例MALT淋巴瘤患者,依据肿瘤发生部位分为胃MALT淋巴瘤组(32例)和非胃MALT淋巴瘤组(54例)。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观察其病理学特点,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对部分病例检测肿瘤特征性的分子遗传学改变,并对病例进行临床随访。结果两组病例临床病理学特点无明显差异。间期FISH检测结果显示t(11;181和t(14;18)发生率分别为12%(6/50)和9%(4/45)。胃MALT淋巴瘤组中20例获得随访,均接受单纯抗幽门螺杆菌治疗,bcl-10核表达阳性、存在t(11;18)病例的缓解率(20%、33%)显著低于阴性组(73%、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842,P=0.035;X2=4.639,P=0.031)。非胃MALT淋巴瘤组病例中35例获得随访,女性、年龄≤60岁患者的缓解率(60%、63%)显著高于男性、〉60岁患者(35%、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905,P=0.048;X2=7.373,P=0.007);临床I~Ⅱ期、t(14;18)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率(52%、75%)显著高于Ⅲ~Ⅳ期、t(14;18)阴性者(25%、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207,P=0.040;X2=4.363,P=0.037)。结论MALT淋巴瘤是一类好发于中老年人的惰性淋巴瘤,预后较好,胃与非胃MALT淋巴瘤存在不同的治疗反应评估或预后预测指标。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新书介绍
《中国脾脏学》一书已出版460-460

摘要: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陈辉树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姜洪池主编的《中国脾脏学》一书已于2012年6月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共28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脾破裂、急慢性感染性脾大、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论著
Hyper—CVAD方案治疗成年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分析461-464

摘要:目的提高对Hyper_cVAD方案治疗成年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L)的认识。方法总结7例采用Hyper-CVAD方案治疗的成年TLL患者的转归。结果7例患者中,1例因未完成首次化疗并未行相关后续治疗最后死亡;1例自体干细胞移植前骨髓获得完全缓解,移植后骨髓复发;3例一直获得完全缓解;2例患者复发后由于配型和经济原因,未实施异基因骨髓移植,使用ICE方案及重复原方案,疗效均不佳,自动放弃继续治疗。结论成年人TLL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并重视一些特异性的辅助检查,明确治疗的选择与淋巴瘤分期无关及腰椎穿刺鞘内注射的重要性,化疗周期应规律,确保足程化疗次数,纵隔占位者可在接受4个周期Hyper—CVAD化疗后对纵隔肿块直径〉5cm的患者进行放疗,最后选择合适的移植方式进行移植。

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与儿童恶性淋巴瘤的关系465-467

摘要:目的探讨Runx3基因甲基化在儿童恶性淋巴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确诊为恶性淋巴瘤的患儿48例作为试验组,非恶性肿瘤患儿2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患儿骨髓。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法检测骨髓细胞中Runx3基因甲基化状态,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MS—PCR法检测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前31例出现Runx3基因甲基化条带,阳性率为64.6%,对照组均未检测出,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5.7,P〈0.05)。试验组动态观察的42例Runx3甲基化阳性率呈递减趋势。RT+PCR法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20例均有Runx3mRNA表达,试验组Runx3基因甲基化者均无表达。试验组临床缓解9例中均表达mRNA,复发1例与治疗前一样无表达。结论恶性淋巴瘤患儿骨髓细胞中Runx3基因呈高甲基化状态,使该基因表达受阻,这与儿童恶性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可能相关。

质谱检测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差异蛋白质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468-471

摘要:目的研究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NHL)患者血清差异蛋白质质谱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蛋白芯片表面加强激光解吸电离一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wcx-2芯片检测36例T—NHL患者和3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蛋白质质谱,用生物化学法测定T—NHL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分析T—NHL患者与DLBCL患者间质谱检测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同时分析差异蛋白质丰度与疾病分期、LDH及β2-MG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DLBCL患者比较,在T—NHL患者血清中共检测出9个差异蛋白质,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142.67、1451.43、1472.49、1512.03、3194.22、3267.41、3933.86、4593.12、9182.24。这些差异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在T—NHL不同分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593.12和9182.24蛋白质质谱在T—NHL中高表达,在这两种蛋白质阳性组中,LDH表达水平分别为(290.82±29.95)u/L、(283.94±100.94)U/L,明显高于阴性组的(169.22±55.42)u/L、(169.50±59.25)U/L(t=-3.199,P=0.004;t=-2.378,P=0.026),两组蛋白质的峰值与LDH的水平呈正相关(r=0.265,r=0.178,均P〈0.01);在这两种蛋白质阳性组与阴性组间β2-MG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7种蛋白质在T—NHL患者血清中低表达,LDH、β2-MG水平在这些蛋白质质谱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对分子质量为4593.12和9182.24的蛋白质可能是鉴别T-NHL的特异血清学标志,它们可和LDH联合用于评估患者的肿瘤负荷,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常用缩写词汇471-471

摘要:2012年本刊对一些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常用词汇将允许直接用缩写,即第一次出现时,可以不标注中文,它们是: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论著
GDP方案挽救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研究472-474

摘要:目的研究GDP方案挽救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GDP方案治疗的34例NHL患者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GDP方案:吉西他滨1000mg/m2静脉滴注,第1、8天,顺铂25mg/m2静脉滴注,第1天至第3天,地塞米松40mg/d静脉滴注,第1天至第4天,21d为1个周期,2个周期后评估疗效。结果总有效率(ORR)为52.9%(18/34)。复发性NHLORR为72.7%(8/11),难治性NHL为43.5%(10/2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B—NHLORR为64.0%(16/25),T—NHL为22.2%(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低危组ORR为66.7%(6/9),中危组为55.6%(10/18),高危组为28.6%(2/7),低中危组的疗效优于高危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9)。Ⅲ~Ⅳ度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3.5%(8/34),无Ⅲ。Ⅳ度胃肠道不良反应及肝肾毒性。结论GDP方案是复发难治性NHL的一种高效、低毒的二线挽救治疗方案。

改良CHOP方案治疗初治低Karnofsky评分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观察475-476

摘要:目的观察改良CHOP方案治疗初治低Karnofsky评分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例初治低Karnofsky评分NHL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改良和标准CHOP方案进行治疗。结果经1个周期治疗后,治疗组13例中12例Karnofsky评分〉60分,1例仍〈60分,总有效率92.3%(12/13);对照组7例患者中,3例Kamofsky评分〉60分,4例仍〈60分,总有效率100.0%(7/7),对照组骨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4/7),两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15),患者Karnofsky评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9)。结论改良CHOP方案治疗初治的低Karnofsky评分NHL患者可以改善其Karnofsky评分,有利于患者的后期治疗和降低住院费用。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肝损害病因与临床特征分析477-480

摘要:目的总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患者肝损害的发生率、发生原因、诊断方法与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6~2010年接受allo—HSCT的83例良、恶性血液病患者中Ⅱ~Ⅳ级肝损害的发生率、各种病因的构成比、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方法,分析移植后不同时期肝损害病因的差异、治疗方法、疗效。结果83例allo—HSCT患者中,发生Ⅱ~Ⅳ级肝损害45例(54.2%)。按肝损害致病病因分类,预处理化疗所致7例,环孢素所致9例,肝静脉闭塞病(HVOD)所致2例,肝脏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所致24例,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所致2例,多器官衰竭所致1例。发生于移植后1个月内者20例(44.4%),以药物性肝损害为主,1个月~100d者13例(28.9%),101d~1年者12例(26.7%),均以肝脏GvHD为主。经减停肝损害药物、抗排异、保肝等治疗后,27例治愈,10例好转,2例未愈,6例死于原发病复发或移植相关并发症。结论肝损害是allo-HSCT后常见的并发症,药物及肝脏GVHD是其最主要的致病原因,肝损害与其发生时间的相关性可作为肝损害病因学诊断的参考依据。根据肝损害的病因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IA联合小剂量HA+G—CSF方案序贯治疗原发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481-483

摘要:目的观察IA方案[去甲氧柔红霉素(IDA)+阿糖胞苷(Ara—C)]联合小剂量HA+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案扁三尖杉酯碱(HHT)+Am—C+G—CSF]序贯诱导治疗原发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IA方案化疗后3d复查骨髓,骨髓增生程度为活跃或者减低,原始细胞比例≥30%的患者57例进入开放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第2个疗程化疗方案采用小剂量HA+G—CSF方案的32例患者为研究组;仍为IA方案的25例患者为对照组。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临床表现、血常规、血生化和骨髓细胞学检查等指标。结果研究组完全缓解(CR)21例(65.6%),部分缓解(PR)4例(12.5%),无早期死亡;总缓解率(ORR)为78.1%。对照组CR11例(44.0%),PR2例(8.0%),早期死亡3例(12.0%);ORR为52.0%。研究组OR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1,P=0.038)。研究组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中位时间(9.5d)短于对照组(28.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2.5,P〈0.001),血小板计数从最低值恢复至50×10^9/L以上的中位时间(11d)也短于对照组(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93.0,P=0.001)。研究组输注悬浮红细胞和血小板的中位数量(8U,2个治疗量)少于对照组(16U,6个治疗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6.5,P=0.002;U=149.0,P〈0.001)。研究组应用静脉抗感染药物中位时间短于对照组(14d比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9.5,P=0.015)。研究组严重内脏出血(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发生率【3.1%(1/32)]低于对照组[24.0%(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0,P=0.048)。结论IA联合小剂量HA+G—CSF方案序贯诱导缓解治疗原发初治AML是安全有效的。

吲哚美辛对干扰素a-2b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影响484-486

摘要:目的探讨吲哚美辛对干扰素a-2b(IFNa-2b)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LD-Ara-c)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影响。方法22例CML.C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10例,用IFNa-2b300万u,皮下注射,隔日1次,连用3~18个月,Ara-C、30mg/d缓慢静脉滴注,10d为1个疗程,间歇2周,WBC≥20×10^9/L时,用羟基脲控制;WBC〈20×10^9/L时停用。治疗组12例,在IFN使用当天增加吲哚美辛25mg3次/d,其他治疗与对照组相同。两组均以血液学完全缓解为观察终点,比较两组WBC开始下降时间、WBC降至正常所需时间、外周血幼稚细胞达正常所需时间、达血液学完全缓解所需时间和注射IFN前3d最高体温。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WBC开始下降时间分别为(4.2±2.7)d和(5.0±2.5)d(t=0.714,P〉0.05),WBC降至正常所需时间分别为(10.0±4+5)d和(12.0±4.5)d(t=1.036,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幼稚细胞达正常所需时间分别为(14.2±4.8)d和(19.0±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9,P〈0.02);治疗组和对照组达血液学完全缓解所需时间分别为(45.8±5.6)d和(53.9±10.5)d,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2.314,P〈0.05)。两组注射IFN后发热程度治疗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x2=12.041,P〈0.005)。结论吲哚美辛与IFN a-2b联合LD—Am—c治疗CML—CP,不仅能缓解IFN流感样不良反应而且有协同抗白血病作用。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短篇论著
原发于骨的浆母细胞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487-489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于骨且多骨发病的浆母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1例原发于骨且多骨发病的浆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原发于骨的淋巴瘤较不典型,病理类型为浆母细胞型更为罕见,在临床容易漏诊、误诊,且治愈难度较大,预后差。结论原发于骨的浆母细胞淋巴瘤少见,容易造成误诊,应注意鉴别诊断。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淋巴瘤24例489-491

摘要:目的总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4例AIDS合并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并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无症状或AIDS合并淋巴瘤患者,根据淋巴组织肿瘤WHO(2001)分型,其中B细胞肿瘤15例,占62.5%;T细胞和NK细胞肿瘤7例,占29.2%;霍奇金淋巴瘤2例,占8.3%。结论HIV感染后易合并淋巴组织肿瘤,以B细胞肿瘤多见,因此,淋巴瘤患者须行HIV抗体检查,以尽早确诊和治疗。

原发性髌骨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491-493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髌骨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报道1例以右膝部疼痛为首发症状的病例,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分析。结果患者确诊为髌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行放化疗联合治疗后,患者获得完全缓解,随访8个月,患者未见转移复发。结论原发性髌骨淋巴瘤较为少见,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确诊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治疗上以放化疗结合的综合治疗效果为佳。

水疱痘疮样淋巴瘤三例并文献复习493-495

摘要:目的探讨水疱痘疮样淋巴瘤(HVLL)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报道3例HVLL,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3例中女性1例,男性2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10岁。皮损均始于面部皮肤,出现水疱、破溃和结痂等,多伴高热、淋巴结肿大及肝脾大,病情反复。病理特征为大小不一的肿瘤细胞浸润表皮及真皮浅、中层,可见血管壁的浸润。免疫表型均表达CD3、CD8及TIA-1,原位杂交EBER均阳性。结论HVLL少见,多发于儿童,是一种EB病毒感染的皮肤T细胞或NK细胞淋巴瘤变异型,主要与种痘样水疱病、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等鉴别。

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495-497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白血病(AL)患者院内感染特点并对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02年2月至2012年2月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老年AL患者28例,收集临床资料,研究其院内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28例中22例(78.57%)发生院内感染,老年AL患者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同一时段非老年患者[58.68%(98/167)](x2=4.008,P=0.045)。最易发生院内感染的部位是呼吸系统[31.82%(7/22)],其次为口腔[18.18%(4/22)]。可能影响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有血清清蛋白水平(x2=4.182,P=0.041)、中性粒细胞数(x2=11.387,P〈0.001)、住院天数(x2=10.044,P=0.002)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x2=4.173,P=0.041),其余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AL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高,血清清蛋白水平、中性粒细胞数、住院时间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对老年AL患者应严格把握使用抗生素的指征,加强营养支持治疗,适当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老年AL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老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观察498-499

摘要:目的观察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商品名:艾易舒)联合化疗对老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方法将81例老年AML患者按住院顺序排号,以单双号为依据随机分组,单号为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加化疗组39例,双号为单纯化疗组42例,均化疗2~6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加化疗组治疗的缓解率及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6.92%(30/39)和79.49%(31/39),单纯化疗组分别为40.48%(17/42)和54.76%(23/42),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1.03、5.56,P=0.001、0.018)。结论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老年人AML可明显提升缓解率及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