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部级期刊

Journal of Leukemia & Lymphoma

  • 11-5356/R 国内刊号
  • 1009-9921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白血病淋巴瘤是中华医学会;山西省肿瘤研究所;山西省肿瘤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白血病淋巴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综论、论著、短篇论著、综述

白血病淋巴瘤 2012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论著
来那度胺增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杀伤效应的研究257-260

摘要:目的探讨来那度胺调节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对淋巴瘤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取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过干扰素-γ(INF-γ)、白细胞介素-2(IL-2)、抗CD3单抗诱导CIK细胞增殖,并对培养不同时间CIK细胞用不同浓度来那度胺进行处理。流式细胞术检测CD;CD;6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INF-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水平;用CellCountingKit-8(CCK-8)试剂盒检测来那度胺作用后的CIK细胞及未处理的CIK细胞对3种淋巴瘤细胞株的体外杀伤效应。结果CIK细胞在多种细胞因子诱导下,CD3 CD56细胞比例明显增加,0.2~5.0μmol/L的来那度胺对其扩增分化没有影响(P〉0.05)。来那度胺作用下CIK细胞分泌GM—CSF、INFμ、TNF-α水平有显著提高(P〈0.05)。在1.0μmol/L来那度胺作用下CIK细胞对淋巴瘤细胞的杀伤效力明显高于未经来那度胺处理的CIK细胞[(42.53±2.19)%比(15.5±3.82)%;(44.78±4.86)%比(29.94±6.33)%;(54.71±5.31)%比(37.43±9.75)%1。结论在来那度胺作用下,CIK细胞分泌功能和对3种淋巴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均有显著增强。

左旋门冬酰胺酶联合DICE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261-263

摘要:目的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联合DICE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1例复发难治性NHL患者接受L.Asp联合DICE方案治疗,每位患者计划接受2~6个周期化疗。结果在所有可评估的31例患者中,11例(35.5%)完全缓解(CR),14例(45.2%)部分缓解(PR),2例稳定,总有效(CR+PR)率为80.7%。有效患者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2—30个月)。全组患者预计1年生存率为43.3%,2年生存率为32.5%。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变态反应和水肿。治疗期间未观察到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L—Asp联合DICE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NHL是有效和安全的。

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91例回顾性分析264-268

摘要:目的探讨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NHL)的治疗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T-NH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及实验室指标以及生存、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91例T-NHL患者中位年龄38岁,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中高危/高危58例(63.7%),72例(79.1%)处于疾病进展期,59例(64.8%)存在结外侵犯。治疗总体反应率为63.8%(51例),预计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55.5%和41.3%。治疗方案中依托泊苷的应用相对于CHOP样方案更能够改善患者预后,对NK/T细胞淋巴瘤或伴纵隔大包块的患者局部放疗可提高疗效,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复发。临床分期、B症状、ECOG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结外器官受累、贫血、近期疗效、IPI评分、血清蛋白水平、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为预后相关因子;多因素分析显示近期疗效及B症状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IPI、修改的T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的危险分层均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结论T—NH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肿瘤,预后较差,需探索新的治疗方案,新药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微小RNA-2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269-272

摘要:目的研究微小RNA-21(miR-2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探讨miR-21表达与DLBCL发生、发展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50例DLBCL存档蜡块和12例正常淋巴结中miR-21的表达,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bcl-2、p53在DLBCL中的表达。结果miR-21在DLBCL中高表达,且在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亚型中高于GCB亚型,50例DLBCL中有18例(36.0%)表达bcl-2,21例(42.0%)表达p53。DLBCL中miR-21表达水平与bcl-2呈负相关(P=0.020),与p53表达、DLBCL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22;P=0.005),miR-21高表达的DLBCL患者3年生存率较miR-21低表达者低。结论miR-21高表达可能是DLBCL恶性度高的标志,是促进DLBCL肿瘤细胞增殖的重要因素,可能对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bcl-2、p53可能是miR-21在DLBcL中发挥作用的靶标。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110例疗效观察273-276

摘要:目的观察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血液病的疗效,探讨移植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HSCT治疗的110例血液病患者临床资料。61例患者采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49例患者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其中,28例采用HLA全相合的同胞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20例采用单倍体异基因骨髓+PBSCT,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采用脐带血HSCT。预处理方案:淋巴瘤患者采用BEAM方案(卡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左旋苯丙氨酸氮芥),白血病患者采用改良的Bu/Cy方案(羟基脲+阿糖胞苷+白消安+环磷酰胺+司莫司汀),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采用大剂量左旋苯丙氨酸氮芥方案,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采用FC(氟达拉滨十环磷酰胺)+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采用短程甲氨蝶呤+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单倍体移植患者加ATG。结果109例(99.1%)患者成功获得造血重建,移植后中性粒细胞≥0.5×109/L、血小板≥20×109/L的平均天数在自体移植中分别为10d和12d,在异基因移植中分别为12d和15d;allo-HSCT中I~Ⅲ度急性GVHD的发生率为28.6%(14/49),慢性GVHI)的发生率为32.7%(16/49)。中位随访36个月(1—60个月),84例(76.4%)患者无病生存,其中,auto-PBSCT组45例(73.8%),allo-HSCT组39例(79.6%);26例(23.6%)死亡。auto.PBSCT组16例(26.2%)复发死亡,2例(3.3%)复发,无移植相关死亡;au0.HsCT组9例(18-4%)复发死亡,3例(6.1%)复发,1例(2.0%)发生移植相关死亡。结论H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的方法,也是治疗血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对淋巴瘤分期和预后评估的作用277-281

摘要: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FDG-PET)对淋巴瘤患者分期及预后评估的作用。方法对初诊的41例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和化疗4个疗程后行FDG—PET,中位随访30个月,比较化疗前FDG.PET分期和化疗4个疗程后FDG.PET结果对预后的影响。结果41例患者治疗前结内、外病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分别为9.7±6.9和8.4±6.8。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惰性NHL比较,结内、外病灶的SUVmax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侵袭性NHL分别为10.3±7.5和9.1±6.5,惰性NHL分别为4.7±2.1和2.4±0.6,均P〈0.05)。NHL和霍奇金淋巴瘤(HL)、B细胞和T细胞NHL、活化B与生发中心来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前FDG.PET的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化疗前22例(54%)患者FDG—PET检出结外器官病变;6例(15%)因FDG—PET发现CT等其他检查未显示的淋巴结或结外病变而提高临床分期。治疗前经FDG.PET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15例(37%),Ⅲ、Ⅳ期的患者26例(63%)。随访期间,FDG—PET分期Ⅰ、Ⅱ期的患者中1例(7%)因疾病进展死亡,Ⅲ、Ⅳ期的患者中6例(23%)因疾病进展死亡。41例患者化疗4个疗程后行FDG—PET检查,FDG—PET阴性的患者17例(41%)中,随访期间1例(6%)因疾病复发死亡,FDG-PET阳性的患者24例(59%)中,随访期间6例(25%)因疾病进展死亡。结论化疗前FDG-PET检查有助于对淋巴瘤患者进行准确的临床分期,化疗4个疗程后FDG.PET检查有助于评估淋巴瘤患者的预后。指导进一步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患者白细胞介素-17的表达及其意义282-284

摘要: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骨病患者骨髓中自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骨髓单个核细胞核因子.(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表达的关系,探讨IL-17在MM骨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33例MM骨病患者及20例对照者骨髓上清中IL-17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上述两组骨髓单个核细胞RANKLmRNA的表达。结果MM骨病组及对照组的骨髓上清均表达IL-17,骨髓单个核细胞均表达RANKLmRNA。MM骨病组骨髓上清中IL-17的含量[(52.69±4.55)pg/ml]高于对照组[(14.35±1.25)Pg/m1],MM骨病组骨髓单个核细胞RANKLmRNA的表达[(0.96±0.12)Pg/ml]高于对照组[(0.42±0.03)Pg/m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MM骨病患者骨髓IL-17[(76.71±7.06)pg/m1]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MM骨病患者[(40.67±3.8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MM骨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RANKL mRNA的表达水平(1.22±0.27)显著高于稳定期MM骨病患者(0,83±O.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骨病组骨髓IL-17与RANKL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90,P〈0.05)。结论MM骨病患者骨髓IL-17的表达显著增高,骨髓IL-17水平与MM活动期和(或)稳定期相关,骨髓IL-17与RANKI.的表达呈正相关,I-17可能在MM骨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免疫状态与国际预后指数的关系285-287

摘要: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细胞免疫状态与国际预后指数(IPI)的关系。方法初治DLBCL患者52例,按照IPI积分分为4组(低危组17例、低中危组16例、中高危组12例、高危组7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DLBCL组与健康对照组(43例)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CD3C4、CD3CD8)、NK细胞的绝对计数值及CD;/CD],各组间比较并分析IPI的5个指标与各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的相关陆。结果DLBCL高危组的CD3细胞(1570.9±370.5)个/μl,较其他IPI组高;DLBCL4组的CD4细胞数均低于健康对照组的(751.3±367.4)个/μl;DLBCL高危组的cD;细胞(1055.9±523.8)个/μl,较健康对照组及其他IPl分组明显升高;中高危组与高危组的CD]/CD;LL值(1.0±0.2、0.7±1.0)降低明显,与健康对照组、低危组、低中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危组与高危组NK细胞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199.5±68.4)/m、(171.9±126.9)/μl]。淋巴瘤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全身状态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细胞数、CD8细胞数以及CD4/CD8 比值有相关性。结论初治的DLBCL患者细胞免疫状态与1PI有关;随着IPI积分的增加,DLBCL患者免疫抑制与紊乱加重,NK细胞功能越差,预后也更差。

持续低剂量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复发、难治陛多发性骨髓瘤84例290-293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低剂量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方法84例复发、难治性MM患者中男46例,女38例,其中81例可评估,年龄45~91岁,平均年龄69.7岁。予持续低剂量环磷酰胺(50mg/d)联合泼尼松(15mg/d)口服,每月随访1次。结果随访时间1~7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5个月。可评估患者81例,52例(64.2%)有效,其中2例(2.5%)完全缓解(CR),21例(25.9%)部分缓解(PR),29例(35.8%)微小缓解(MR),19例(23.5%)无变化(NC),10例(1213%)疾病进展(PD)。起效时间1~4个月,中位起效时间2个月,有效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18个月(95%口12.8~2312)、29个月(95%凹24.1.33.9),无效组患者分别为4个月(95%C12.5~5.5)、6个月(95%口5.4—6.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19〈0.05)。主要不良反应有乏力、恶心、自细胞减少、血糖增高和肺部感染。无患者因不良反应而退出研究。结论持续低剂量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是复发、难治性MM患者的治疗选择之一。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急性白血病治疗效果监测的前瞻陛研究294-296

摘要:目的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PFC)在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效果监测中的价值。方法经诱导治疗达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均于化疗前同时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和MPFC检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MPFC检测阳性患者进行动态监测,观察其在随访期内是否形态学亦提示复发,及两者时间间隔。结果共30例患者入组,提供122份标本,61份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61份行MPFC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提示阳性的标本8份,阳性率13.11%,MPFC检查提示阳性的标本18份,阳性率29.51%。经配对x2检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3,P〈O.05)。MPFC检查提示阳性的18份标本来自10例患者,在随访期内(中位随访期6个月),6例患者分别于1~4个月内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亦提示复发。1例患者失访,2例病程小于6个月的患者复查后转为阴性,1例患者死亡。结论MPFC检查较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更具敏感性,能够更客观地评估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尽早发现复发。

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分型中的应用297-299

摘要:目的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对24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进行诊断分型。方法根据WHO(2008)标准对249例MDS行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免疫表型分析及骨髓病理活组织检查诊断。结果所有MDS病例外周血成熟红细胞均见有巨大形与椭圆形改变;幼红、幼粒细胞、Pelger样核异常细胞与无颗粒中性粒细胞检出率随分型进展而增高;骨髓发育异常细胞特点及比例随MDS亚型进展而更明显、更高;经动态随访观察,MDS随分型进展其转急性白血病(AL)率增高(P〈0.05);148例患者行免疫表型分析,随分型进展髓系特异性抗原(CD33)表达逐渐增加;138例患者行染色体检查,其中异常核型表达53例(38.7%),主要见于20q-和+8,复杂异常核型16例(28%),其中5q-2例;180例患者同时行骨髓活组织检查,19例具有形态异常,符合MDS诊断,42例伴有骨髓纤维化。结论依据WHO标准多指标联合检测MDS有助于更准确的分型及诊断,进行长期追踪随访有助于判断预后。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短篇论著
老年与非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细胞遗传学特征及预后的比较300-301

摘要:目的对老年及非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及预后进行比较。方法将50例DLBCL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26例)与非老年组(〈60岁,24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对所有患者的石蜡组织进行p53、bel-2、bcl-6及c—mye基因的检测,对其阳性率进行比较。以3例正常扁桃体组织的石蜡切片作为阴性对照。结果非老年组p53阳性率(16.7%)低于老年组(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0.470,P=0.001),两组之间其他指标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老年组中位生存时间(〉59.7个月)长于老年组(47.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检测为阳性者死亡风险高于p53蛋白检测为阴性者(P=0.024)。结论p53蛋白可作为DLBCL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相对于非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具有更高的p53阳性率及更差的预后。

地西他滨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6例302-303

摘要: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地塞米松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MDS患者6例,应用地西他滨每天20mg/m2,静脉注射1h,同时联合地塞米松10mg/d,连用5d,每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判断疗效。结果6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例,血液学指标改善2例,无效2例。总缓解率33%(2/6),临床有效率67%(4/6)。主要的不良反应是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均可纠正。结论地西他滨联合地塞米松治疗MDS效果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骨髓涂片结合活组织检查切片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6例303-305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涂片结合活组织检查切片对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MDS患者临床资料。以骨髓涂片结合活组织检查切片进行定期监测,以便进一步判断疾病的演变。结果6例患者从发病到确诊为2~17个月。按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标准诊断,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2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Ⅰ型1例,Ⅱ型3例。经历1-12个月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3例。按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分为中危l组和2组共5例,高危组1例。死亡3例。结论MDS的发生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骨髓涂片结合活组织检查切片可观察骨髓细胞发育异常形态学表现、原始细胞比例和骨髓增生程度的变化,从而有助于MDS的诊断。

恶性血液疾病合并骨髓坏死11例临床分析305-307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坏死(BMN)的临床特征与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降低死亡率。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诊断的11例恶性血液疾病合并BMN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结果11例患者以骨痛、发热、贫血、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外周血中最常见的血液学异常是贫血、幼稚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乳酸脱氢酶及碱性磷酸酶水平高度升高。患者除以上各异常外,普遍存在凝血功能损害、肾功能异常、血清钙水平降低。其中,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例前体B—ALL,3例T—ALL),2例M3,1例M2,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性白血病,2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骨髓涂片可见到典型坏死改变。结论BMN多发生于恶性血液疾病及实体瘤中,预后与原发病相关,若原发病得到及时治疗,通常可以改善BMN预后甚至治愈。临床工作中,应考虑到BMN的存在,必要时进行多部位骨髓穿刺及活组织检查,以免误诊、漏诊或影响治疗。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阴茎转移一例并文献复习307-308

摘要:目的提高对鼻腔NK/T细胞淋巴瘤阴茎转移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阴茎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法。结果患者,男,53岁,鼻腔恶性淋巴瘤3年余,反复发热1个月余入院。阴茎头部活组织检查病理示T细胞淋巴瘤,给予全尿道区域放疗,放疗后丘疹消失,渗液明显减少。结论鼻腔NK/T细胞淋巴瘤转移以皮肤多见,阴茎转移罕见。阴茎头部转移易被误诊为性传播疾病,并应注意与丘疹坏死性结核疹鉴别。局部或累及野放射治疗联合全身化疗可能提高临床疗效。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综述
异常淋巴细胞克隆型高嗜酸细胞综合征的研究进展309-311

摘要:异常淋巴细胞克隆型高嗜酸细胞综合征在临床上罕见,异常克隆的淋巴细胞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对异常淋巴细胞克隆型高嗜酸细胞综合征的研究较多,就此进行综述。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治疗进展312-314

摘要: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原发于脑、眼和脊髓的结外淋巴瘤,发病率低,老年患者多见,因其在庇护所内恶性侵袭性生长,使得治疗困难,预后不良。目前PCNSL尚无标准治疗方法,有效的治疗一般采用化疗和放疗联合的措施。手术不能完全切除病灶,仅起到诊断作用。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是最有效的药物,大剂量阿糖胞苷是常用的药物之一。PCNSL对放疗高度敏感,但单纯放疗有效维持时间短,对60岁以上患者可导致严重的远期神经毒性,影响预后,故主张延迟放疗。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通过提高剂量化疗可以克服肿瘤细胞耐药,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替代全脑放疗,减少神经毒性。新药替莫唑胺、利妥昔单抗等对PCNSL取得一定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