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部级期刊

Journal of Leukemia & Lymphoma

  • 11-5356/R 国内刊号
  • 1009-9921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白血病淋巴瘤是中华医学会;山西省肿瘤研究所;山西省肿瘤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白血病淋巴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综论、论著、短篇论著、综述

白血病淋巴瘤 2010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专家讲坛
应重视淋巴瘤治疗后的长期毒性641-645

摘要:在过去的30年里,因成功治疗而得以长期生存的淋巴瘤患者逐渐增多.但随之带来的与治疗相关的迟发毒性反应却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着他们的生命.早期诊断、鉴别这些迟发毒性反应将有助于对其进行及时合理的干预,从而降低病情加剧的风险.在这些迟发毒性反应中,第二肿瘤及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患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肌肉骨骼损伤、内分泌异常(包括不孕不育及甲状腺疾病)、心脏及肺的损伤.文章主要讨论淋巴瘤初治患者及复发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迟发毒性反应.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简讯·启事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临床流式细胞术学组成立大会纪要650-650

摘要: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临床流式细胞术学组成立大会于2010年9月11日在北京顺利召开,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主任委员王德炳教授,华盛顿大学血液病理实验室主任、现任美国流式细胞学会主席Brent Wood教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病理、免疫和实验医学系血液病理分部主任李英教授,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论著
三氧化二砷治疗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651-654

摘要:目的 分析以三氧化二砷(ATO)为基硇的诱导和维持治疗方案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初诊成年APL患者诱导缓解治疗和缓解后巩固维持治疗经过,并作5、7年随访分析.结果 诱导治疗阶段,ATO+全反式维甲酸(ATRA)双药联合化疗组与ATRA联合化疗组完全缓解(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达到CR时间明显缩短.诱导治疗后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率两组分别为86.2%、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巩固维持治疗阶段,ATO序贯维持组和化疗序贯维持组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94.4±5.4)%和(45.5±10.2)%,7年OS率分别为(52.5±23.7)%和(27.3±9.3)%;两组5年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94.7±5.5)%和(41.3±10.1)%,7年DFS率分别为(52.6±23.7)%和(275±9.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ATO序贯维持组复发率(14.7%)低于化疗序贯维持组(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ATO联合ATRA、化疗的诱导化疗方案可缩短诱导化疗时间,提高PML-RAR α融合基因转阴率,而且,包含ATO的序贯维持治疗明显改善APL患者的长期生存,减少复发,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好.

青黄散治疗8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655-657

摘要:目的 进一步验证青黄散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单纯中药青黄散治疗CML86例,部分患者(28例)配合汤药(活血化瘀).结果 86例患者中,完全缓解62例(72.1%),部分缓解14例(16.3%),进步8例(9.3%),无效2例(2.3%),总有效率97.7%.该组病例服药1周自觉症状改善.肝大者44例,用药后39例较治疗前缩小或缩至正常;脾大者70例,治疗后69例较治疗前缩小,其中60例脾大完全消失,仅1例治疗前后无改变.脾开始缩小时间平均15.5 d,缩至最小平均62.9 d.白细胞数治疗后平均10.4 d开始下降,降至正常范围平均54.8 d.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其次是皮肤色素沉着、皮肤过度角化,从小剂量开始一般可以避免.结论 青黄散可诱导CML缓解,并可改善临床症状,消除白血病细胞的浸润,对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无显著影响.

尿微量蛋白联合检测在三氧化二砷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价值658-660

摘要:目的 研究治疗剂量的三氧化二砷(As2O3)对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肾脏的毒性.方法 对37例小儿APL静脉滴注As2O3患者进行肾脏毒性监测:尿常规、尿微量蛋白[α1-微球蛋白(α1-MG)、微量清蛋白(mAlb)、β2-微球蛋白(β2-MG)、转铁蛋白(TRF)]定量、肾功能等检查.结果 治疗前白细胞尿5例(13.5%),治疗后第1周复查均转为正常;治疗前红细胞尿3例(8.1%);蛋白尿6例(16.2%);酮体(2+~3+)6例(16.2%),考虑与发热、进食少有关,1周后消失;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在诱导缓解期均未见异常性改变;与治疗前相比,尿α1-MG在第2周明显升高;β2-MG在第3周明显升高(P<0.01),但恢复较慢,第5周与α1-MG共同恢复正常.mAlb和TRF在诱导缓解期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常规剂量As2O3治疗小儿APL肾脏毒性较轻,存在一过性肾小管的功能损害,诱导缓解期的第2~5周是重点监测时期.As2O3累积量的变化,对小儿肾脏功能的近期影响不大.尿微量蛋白联合检测比传统的血BUN、Cr更能反应肾小管的损害程度,动态检测其变化可以早期发现砷剂的肾脏损害.

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2例临床分析661-662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实验室特点及其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2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12例CML患儿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 CML多见于5~9岁的患儿,男女之比为5∶1.出现症状或体征至明确诊断的时间为3 d~1年.常见症状为发热、出血、乏力;部分因体检发现血象异常或脾大而就诊.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多.结论 CML小儿少见,症状不典型,其白细胞数与成年人相比有显著差别.

急性髓系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及意义663-665

摘要:目的 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高白细胞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细胞淤滞及向组织浸润中的作用.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83例初治AML患者(其中16例为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清中IL-1β的含量,比较高白细胞组与非高白细胞组以及浸润组与非浸润组的差别.以40名健康献血员为对照.结果 AML组血清中IL-1β的含量[(88.23±36.30)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29.56±15.5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L高白细胞组血清中IL-1β含量显著高于非高白细胞组[(136.67±65.68)pg/ml比(69.85±48.35)pg/ml].IL-1β与外周血白细胞呈直线相关关系(r=0.74,P<0.01).浸润组与非浸润组血清中IL-1β水平为:(111.31±57.35)pg/ml比(79.68±43.4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ML患者血清IL-1 β水平与其外周血白细胞数量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疾病的病情,可能参与了白血病细胞组织浸润的机制.

美司钠联合水化、强迫利尿、碱化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666-668

摘要:目的 分析美司钠联合水化、强迫利尿、碱化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出血性膀胱炎(HC)的预防效果.方法 32例接受HSCT的患者,2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采用全身照射+环磷酰胺(TBI-CTX)预处理方案,其余30例均采用经典的白消安+CTX(BU-CTX)预处理方案,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司钠联合水化、强迫利尿、碱化预防HC,并给予更昔洛韦和阿昔洛韦预防巨细胞病毒(CMV)和其他病毒感染,监测移植前后血CMV-IgM水平.鼓励患者每小时排尿,检测尿pH值并计算尿量,每6 h复查一次尿常规并测中心静脉压(CVP),每8 h检测血电解质.结果 仅1例患者移植后6个月出现迟发型Ⅱ级HC,经过水化、碱化、利尿、止血、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35 d后患者HC治愈,其余31例均未出现HC.患者均未出现循环负荷过重造成的不良后果,未出现明显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结论 美司钠联合水化、强迫利尿、碱化预防HC是安全、有效的.

MA方案诱导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其预后因素分析669-671

摘要:目的 研究MA方案诱导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初治原发AML患者102例,采用MA方案(米托蒽醌+阿糖胞苷)诱导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根据患者年龄、白细胞计数、FAB分型、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以及免疫表型进行分组,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经1个疗程的MA方案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CR)65例(63.73%),部分缓解(PR)18例(17.65%),未缓解(NR)19例(18.62%),总有效(PR+CR)率为81.38%.年龄<60岁、白细胞计数<100×109/L、FAB分型为M2、LDH<600 U/L者的CR率及总有效率较≥600 U/L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7与CD-7组相比仅CR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19与CD-19组相比CR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MA方案诱导治疗AML具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少.患者年龄、白细胞计数、FAB分型、LDH水平以及CD7的表达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预后相关因素.

老年人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672-674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比较分析21例老年及89例中青年(<60岁)初治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白细胞(WBC)计数的不同进行老年人APL分组比较.结果 老年APL与中青年APL患者的性别(男女性别比11∶10对47∶42)、治疗前的WBC(高白细胞比例:23.8%比16.9%)、骨髓原始细胞+早幼粒细胞(0.83±0.11对0.83±0.12)、诱导治疗的完全缓解(CR)率(71.4%对84.3%)、达CR的天数[(35.7±10.1)d对(39.1±13.5)d]、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14.3%对22.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52.4%对34.8%)及2年总生存率(72.7%对8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APL患者诱导治疗过程中早期死亡率明显高于中青年APL患者(28.6%对11.2%)(P<0.05).21例接受诱导治疗的老年患者中,5例为高白细胞型,16例为非高白细胞型,高白细胞组老年APL患者的DIC和早期死亡发生率分别为80%、60%,高于非高白细胞组(43.8%、18.8%),而CR率较低(40.0%对81.3%).结论 老年及中青年APL患者均具有较好的预后,高白细胞型诱导治疗疗效低于非高白细胞型.

原发性眼附属器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675-677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眼附属器淋巴瘤(POAL)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至2009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26例POAL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类型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特点多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眼球突出和眼睑红肿;影像学检查多呈"铸造"状,50%发生在眼眶.病理分型:22例患者为B细胞来源淋巴瘤,其中13例为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ALT)淋巴瘤,2例为NK/T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期:Ⅰ~Ⅱ期占总数的76.9%.手术切除和放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结论 POAL多为B细胞来源,MALT淋巴瘤最为常见,恶性度相对较低.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性,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但难以区别良恶性质,易误诊漏诊.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珲学检查.早期经手术切除后可行单独放疗,恶性度高、出现眶外侵犯者应联合化疗.免疫和分子靶向治疗为今后研究的方向.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SOCS-1基因异常甲基化的研究678-681

摘要:目的 探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SOCS-1)基因甲基化现象在DLBCL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研究SOCS-1基因CpG岛的甲基化状态,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分析SOCS-1基因的表达水平;收集30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国际预后指数(IPI)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结果 30例DLBCL患者中有17例(56.7%)SOCS-1基因呈启动子区甲基化,而对照组则无SOCS-1基因的甲基化现象.SOCS-1基因甲基化组的SOCS-1基因表达量与非甲基化组相比,其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与临床资料相结合,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组和结外病灶数>1个的组中SOCS-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高于LDH正常组和结外病灶数≤1个组(P<0.05).高危组的SOCS-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高于低危组(P<0.05).结论 DLBCL患者中存在SOCS-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现象.SOCS-1基因甲基化后其表达水平受到抑制,提示SOCS-1基因及其甲基化在DLBCL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并对DLBCL的预后有一定意义.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短篇论著
CHAG三联预激方案诱导缓解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12例682-683

摘要:目的 观察CHAG三联预激方案诱导缓解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对12例难治复发性AML采用CHAG预激方案治疗,阿糖胞苷(Ara-C)10~15mg/m2,每12 h 1次,第1天至第14天;高三尖杉酯碱(HHT)1 mg/m2,第1天至第14天;阿柔比星(ACR)8~10 mg/m2,第1天至第8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00~200μg/m2,化疗前1 d开始,共14d.观察其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结果 12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6例(50%),部分缓解(PR)3例(25%),未缓解(NR)3例(25%),总有效率为75%.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继发感染及发热等,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CHAG预激方案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使用安全,为难治复发性AML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浸润一例并文献复习683-685

摘要:目的 报告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浸润患者病例,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介绍该例患者的诊治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该例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已8个月余,经过以大剂量甲氨蝶呤为主的方案化疗及鞘内注射治疗,全身CT评估达到完全缓解.结论 对具有中枢神经系统浸润高危因素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在有效控制全身淋巴瘤的基础上,有必要早期给予预防性治疗.

慢性NK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一例并文献复习685-687

摘要:目的 提高对慢性NK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CNKL)的认识,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报道1例CNKL的病史特点,免疫表型等实验室特征,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持续性增高4年余,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为(8~10)×109/L,无明显临床表现及异常体征.流式细胞术检测示,CD3- CD16+/CD56+的NK细胞占76.5%,临床诊断为CNKL.结论 CNKL是一种罕见的淋巴增殖性疾病,表现为预后较好的惰性病程,皮质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有较好疗效.临床上需加强与其他恶性程度较高的NK细胞淋巴瘤的鉴别.

成年人Still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二例并文献复习687-689

摘要:目的探讨成年人Still病(AOSD)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报道2例AOSD合并HPS的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2例AOSD合并HPS患者经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后疾病缓解并长期生存。结论AOSD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不明原因的病情加重,且伴有一系和多系血细胞减少、血清铁蛋白明显升高或高三酰甘油血症时,需考虑合并HPS可能,早期完善骨髓细胞学检查,有助于诊断。氟达拉滨用于AOSD相关HPS的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可能迅速控制疾病进展。

肺原发平滑肌肉瘤皮肤转移继发治疗相关急性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689-692

摘要:目的报道肺原发平滑肌肉瘤(LMS)皮肤转移并继发治疗相关急性白血病的罕见病例,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完整收集患者的病史及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结果,并系统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患者肺部与皮肤病灶经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证实为LMS;血象和骨髓象符合WHO(2008)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治疗相关髓系肿瘤”标准。结论肺原发LMS是一种罕见的平滑肌细胞恶性肿瘤,早期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最有效的方法。实体瘤患者化疗后如血象较长时间后不能恢复正常,要警惕发生治疗相关髓系肿瘤的可能。

复方浙贝颗粒联合吉姆单抗为主化疗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四例692-694

摘要:目的 观察复方浙贝颗粒联合吉姆单抗为主化疗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4例难治性AML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吉姆单抗为主化疗方案,于化疗前3 d开始服用复方浙贝颗粒,连服14 d.化疗1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 第1例完全缓解(CR),4个月后因疾病复发死亡;第2例CR,维持巩固5个月后疾病复发,再次诱导无效,复发后3个月死亡;第3例无效,于复发后8个月死亡;第4例CR.结论 复方浙贝颗粒联合吉姆单抗为主化疗治疗难治性AML可获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