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部级期刊

Journal of Leukemia & Lymphoma

  • 11-5356/R 国内刊号
  • 1009-9921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白血病淋巴瘤是中华医学会;山西省肿瘤研究所;山西省肿瘤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白血病淋巴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综论、论著、短篇论著、综述

白血病淋巴瘤 2009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基础研究
藤黄酸诱导人类淋巴瘤Raji细胞凋亡的机制643-646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单体藤黄酸对人类淋巴瘤Raji细胞株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观察藤黄酸对LPS诱导下的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生的影响,分析不同浓度藤黄酸对Raji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的生长抑制,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细胞的凋亡程度,JC-1染色法检测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荧光素激活的Caspase-3、Caspase-8、Caspase-9阳性细胞比例。结果 藤黄酸抑制LPS诱导下的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增生,藤黄酸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抑制Raji细胞的生长。藤黄酸诱导Raji细胞的凋亡,藤黄酸降低Raji细胞的线粒体跨膜电位水平,作用24 h藤黄酸用药标本较对照标本激活的Caspase-3、Caspase-8、Caspase-9阳性细胞比例分别升高0.37 %、33.57 %、18.27 %;作用48 h分别升高28.2 %、69.2 %、76.7 %。结论 藤黄酸对Raji细胞具有诱导凋亡的作用,线粒体跨膜电位途径和胞质激活途径参与了凋亡的发生。

阿糖胞苷增强急性白血病细胞B7分子表达及激活T细胞的免疫反应650-653

摘要:目的 探讨阿糖胞苷(Ara-C)对急性白血病(AL)细胞B7分子表达和激活T细胞的免疫反应。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原代AL细胞B7分子的表达。同时检测Ara-C诱导HL-60细胞 B7分子的表达,进而用RT-PCR方法检测HL-60细胞B7 mRNA表达。MTT法检测诱导后HL-60细胞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促增生作用,并用RT-PCR法测定γ-干扰素(IFN-γ)含量。结果 40例AL患者中B7-1阳性1例,B7-2阳性3例、弱阳性4例。Ara-C能显著刺激HL-60细胞 B7表达,诱导后的HL-60细胞显著刺激PBMC增生并产生IFN-γ。结论 原代AL细胞低表达B7-1和B7-2分子。在体外,Ara-C通过诱导HL-60细胞表达B7分子,刺激T淋巴细胞增生,使PBMC分泌IFN-γ增多,显著提高了白血病细胞的免疫原性。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临床研究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关系的研究654-656

摘要:目的 探讨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CD^+4 CD^+25 Treg细胞)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ML初发组(A组)、缓解3年内组(B组)、缓解3年以上组(C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CD^+4 CD^+25 CDlow127 T细胞所占比例。结果 A组和B组外周血中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C组外周血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外周血中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高于C组(P<0.05);A组外周血中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明显高于B、C两组(P<0.05)。结论 CD^+4 CD^+25 Treg细胞与AML发生有关,尤其与3年内容易复发密切相关。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30例657-658

摘要:目的 观察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移植对白血病的疗效。方法 白血病患者30例,平均年龄32.6岁,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 1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1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5例,供者均为HLA相合同胞,动员方案为每天G-CSF 5 μg/kg,共5 d,并于外周血干细胞回输当天采集供者骨髓300 ml回输;预处理方案采用Bu/Cy,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采用环孢素A(CsA)联合甲氨蝶呤(MTX)、吗替麦考酚酯(MMF)。结果 回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5.13±2.6)×108/kg,骨髓单个核细胞(1.3±0.6)×108/kg,30例患者均成功植活,其中中性粒细胞>0.5×109/L的时间为(12.1±3.25)d,血小板>0.5×109/L的时间为(14.0±5.33)d;Ⅰ~Ⅱ度aGVHD发生率为40.0 %(12/30),Ⅲ~Ⅳ度发生率3.3 %(1/30),cGVHD发生率为43.3 %(13/30),严重cGVHD发生率为3.3 %(1/30);2年无病生存率达72.0 %。结论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方法,并有可能减少重度急、慢性GVHD的发生。

中国抗癌协会第十一届全国淋巴瘤学术大会暨我国首家中美合作的淋巴血液肿瘤诊治中心揭幕仪式在津举行662-662

摘要:2009年10月21日至23日,由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办,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和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共同承办的中国抗癌协会第十一届全国淋巴瘤学术大会,在美丽的滨海城市天津隆重举行。会议期间由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共同在天津成立了中美淋巴血液肿瘤诊治中心,这是我国首家跨国合作的淋巴肿瘤治疗中心。

Castleman病26例663-665

摘要:目的 增加对Castleman病(CD)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预后的了解,并对其治疗方案进行探讨。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经病理诊断的26例CD患者的临床特征、病例特点、治疗方案、疗效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1.6,年龄6~77岁。临床分类局灶型CD(LCD)20例(76.9 %),多中心型CD(MCD)6例(23.1 %),2例存在反应性浆细胞增多,1例出现自身免疫紊乱,1例出现弥漫性肺间质改变。病理分类:透明血管型(HV)型24例(92.3 %),浆细胞型(PC)型2例(7.7 %)。手术完全切除19例(73 %)均为LCD,部分切除3例(11.5 %),化疗4例(15.4 %),方案采用COP、CHOP及ECHOP。随访至2008年10月,26例均生存,平均生存期已达到5年。结论 CD为临床少见疾病,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无年龄差别。多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首发,淋巴结肿大单发多见,多发者多同时伴有全身症状。病理为诊断金标准。HV型较PC型多见。PC型可同时伴有反应性浆细胞增多,并可合并自身免疫紊乱。LCD型经手术治疗后多可痊愈。MCD型可应用化疗,以COP为主的化疗多可使淋巴结明显减小,但对浆细胞增多等改变不明显。

新疆地区450例急性白血病的免疫分型研究666-669

摘要:目的 研究新疆地区急性白血病(AL)患者免疫表型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450例AL患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 10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3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0例为FAB不能分类的急性白血病(UAL);ALL中髓系抗原的表达15 %,AML中淋系抗原的表达25 %,表达最频繁的是CD7;研究了295例AL患者MPO mRNA基因表达,81例ALL中有1例表达MPO基因;所有髓系均不同程度地表达MPO基因,9例UAL有6例表达MPO基因;ALL免疫分型特点在汉族和维吾尔族(简称维族)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ML中,汉族髓系抗原的表达率依次为CD33>CD13>CD15,维族髓系抗原的表达率依次为CD15>CD33>CD14。结论 免疫表型的检测对AL更精确地诊断和分型有重要意义。联合分析AL形态学、细胞化学、免疫学及MPO mRNA表达等特点,对于AL的诊断和指导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关系的研究670-671

摘要:目的 研究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的8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cTnT水平及其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以某一累积剂量水平分组计算各组cTnT升高的发生率。结果 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200 mg/m2组51例,1例 cTnT水平升高,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200 mg/m2组37例, 8例cTnT水平升高,两组cTnT升高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蒽环类药物达到一定剂量时,cTnT升高发生率明显升高。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672-674

摘要:目的 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IL-2)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及患者免疫功能变化。方法 分单纯化疗组和化疗+rIL-2组。化疗+rIL-2组于常规化疗(MP或VAD方案为主的方案)同时联合应用rIL-2,用法为100万U,皮下注射,5次/周,连用4周为1个周期,连续应用4个周期后检测免疫指标(T细胞亚群、NK细胞、CD+3 CD+69细胞百分率)变化,采用Bladé标准评价疗效,按照NCI CTCAE(第3版)判断不良反应。结果 化疗+rIL-2组治疗后CD3、CD4和CD56(NK)阳性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均明显高于化疗前和单纯化疗组化疗后水平,总有效率(CR+nCR+PR)、缓解率(CR+nCR)分别为66.7 %和25.0 %,而单纯化疗组为50.0 %和8.3 %。rIL-2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rIL-2能够改善MM化疗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有效率,降低感染率,值得继续应用。

《中国医药》杂志2009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674-674

摘要:《中国医药》自2006年创刊以来,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及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领导的强有力支持下,由中华医学会力荐并经国家有关部门严格评审于2009年6月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证书编号:200984。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EL-AML1融合基因检测675-678

摘要:目的 检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TEL-AML1融合基因的阳性率,探讨TEL-AML1融合基因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形态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基础上,采用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31例ALL患儿骨髓单核细胞中TEL-AML1融合基因。结果 巢式RT-PCR技术和FISH技术均可以显著提高TEL-AML1融合基因的检出率,应用上述两种方法,31例患儿中检测出7例TEL-AML1阳性,占儿童初发ALL的22.6 %(7/31),在B系ALL中的阳性率为25.9 %(7/27)。结论 t(12;21)形成TEL-AML1融合基因是儿童ALL最常见的染色体易位,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极难发现,需用巢式RT-PCR或FISH等分子检测方法加以证实。

8p1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679-680

摘要:目的 提高对8p1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EMS)的认识。方法 回顾1例EMS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 患者诊断明确,给予DA方案化疗后好转。结论 EMS是一种少见病,恶性程度高,患者生存期短;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治疗EMS带来新的希望。

血液肿瘤贫血患者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与基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应用研究681-683

摘要:目的 探讨基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血液肿瘤患者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和患者内源性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sEPO)水平关系。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80例血液肿瘤贫血患者sEPO水平,对有治疗指征的患者给予rhEPO。结果 应用rhEPO治疗血液肿瘤缓解组患者的贫血,其效果明显优于血液肿瘤未缓解组患者;sEPO水平偏低者,应用rhEPO临床疗效较好。结论 血液肿瘤未缓解者sEPO水平高,红系造血功能缺陷,对rhEPO治疗反应差;而血液肿瘤缓解者sEPO水平趋于正常,骨髓红系造血功能恢复,应用rhEPO有效。

Castleman病转化为霍奇金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684-686

摘要:目的 分析Castleman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例Castleman病转化为霍奇金淋巴瘤的病例进行分析并进行文献综述。结果 Castleman病是一种以滤泡增生和毛细血管增生为组织学特征的淋巴结良性增生性疾病。根据病理学特点分为透明血管(HV)型、浆细胞(PV)型及兼有两者特点的混合细胞型。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除淋巴结肿大外尚可有全身表现及多系统受累症状,早期确诊主要靠组织病理学诊断,病理类型不同预后也不同,局灶型(LCD)患者预后良好,可能长期带病生存,多中心型(MCD)具有侵袭性,预后差。结论 Castleman病不同的病理类型其临床表现及预后也不同。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临床经验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比较687-688

摘要:目的 探讨降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率、死亡率,延长无病生存期,提高治愈率的方法。方法 35例APL随机分为两组,甲组19例治疗方案:全反式维甲酸(ATRA)60~80 mg/d,分3次口服,8周后不缓解加用亚砷酸10 ml,加入5 %葡萄糖500 ml静脉滴注,28 d为1个疗程。乙组16例用传统的化疗(HA、DA)方案治疗。结果 甲组19例中合并DIC者2例(10.53 %),经抢救治疗好转1例,死亡1例,完全缓解(CR)18例,CR率(94.7 %),乙组16例中化疗后发生DIC者11例(68.7 %),多脏器衰竭死亡7例(43.75 %),脑出血死亡4例(25.00 %),总死亡率68.75 %,CR 5例(31.25 %)。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5,P<0.05)。结论 以上两种疗法比较,用ATRA、亚砷酸治疗APL,明显优于化疗组。

淋巴组织肿瘤伴M蛋白血症二例688-689

摘要:目的 分析淋巴组织肿瘤伴M蛋白血症病例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例弥漫小B细胞淋巴瘤(B-SLL)伴单克隆IgM升高,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伴单克隆IgG升高的病例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 B-SLL和CLL可伴有M蛋白血症,且单克隆IgM可高达53.90 g/L,单克隆IgG可高达71.60 g/L。氟达拉滨是治疗B-SLL和CLL有效的药物,临床应用疗效好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 对原因不明的M蛋白血症伴发热、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应警惕B淋巴细胞肿瘤的可能,早期行骨髓穿刺和(或)淋巴结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综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表观遗传学治疗进展690-693

摘要:表观遗传改变与基因改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表观遗传改变是可逆的,通过使用相应的表观遗传药物可使沉默的抑癌基因重新表达。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表观遗传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当前应用于临床的表观遗传药物主要包括DNA去甲基化药物和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得到FDA批准上市的DNA去甲基化药物5-氮杂胞苷和地西他滨均为MDS治疗药物,可作为中高危患者尤其是不能耐受化疗的老年患者重要的治疗选择;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如丙戊酸等目前在治疗MDS中大多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可能在治疗低危MDS中有一定价值,但其剂量和治疗效果尚需进一步评估;去甲基化药物和去乙酰化抑制剂二者联用治疗MDS可能具有协同作用,但目前的临床试验尚不能证实其优于去甲基化药物的单用,仍需大样本的临床病例和合理的治疗方案来验证其安全有效性。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预后相关因素研究进展694-696

摘要: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少见的结外恶性淋巴瘤,好发于免疫缺陷人群,但近年来在免疫功能正常人群中发病率逐年提高。其临床治疗缓解期短,易复发,预后不佳。研究发现PCNSL的预后相关因素包括:年龄、体力状态、放化疗的方式、初治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组织病理和分子生物学标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