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部级期刊

Journal of Leukemia & Lymphoma

  • 11-5356/R 国内刊号
  • 1009-9921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白血病淋巴瘤是中华医学会;山西省肿瘤研究所;山西省肿瘤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白血病淋巴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综论、论著、短篇论著、综述

白血病淋巴瘤 2008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专论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现状与展望321-322

摘要:在过去几年中,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型靶向治疗药物使骨髓瘤的治疗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各种不同作用机制药物的联合进一步改善了骨髓瘤的治疗效果。在新药治疗时代,对骨髓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深刻把握,使得临床医生科学地制定抗瘤策略至关重要。对药物作用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治疗骨髓瘤的效果。文章就上述领域问题作一述评,以期引起广大同行的关注。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简讯·启事
《实用骨科杂志》征订启事322-322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专论
多发性骨髓瘤的基本治疗策略323-324

摘要:随着医学诊断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多发性骨髓瘤(MM)的发病率也逐年提高。当前MM仍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因此,努力提高诊断水平,认真地研究合理的治疗方法,特别是近年来倡导的新药与传统药物的联合治疗、危险分层的治疗以及个体化治疗,是延长生存期、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的重要途径。

硼替佐米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应用325-327

摘要:硼替佐米通过抑制蛋白酶体的活性而抑制核因子-κB(NF-κB)的功能,具有选择性抗骨髓瘤活性。在新诊断、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应用,显示出了其他药物无可比拟的优势,具有缓解率高,能延长患者生存期等特点。尽管其副作用常见,但是可以控制。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简讯·启事
本刊启事327-327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基础研究
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对Raji细胞的增生抑制作用及其机制328-330

摘要: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曲格列酮(TGZ)对白血病Raji细胞的增生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TGZ(0—60μmol/L)作用于体外培养的Raji细胞24、48、72h,应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细胞凋亡时的DNA梯状条带,并应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调节蛋白Bax、bcl-2及Survivin的变化。结果20μmol/L以上的TGZ可显著抑制细胞的生长及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呈现出明显的量效与时效关系,药物作用72h后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上可见明显的DNA梯状条带。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药物作用48h后凋亡抑制蛋白bcl-2及Survivin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PPAR1激动剂TGZ能显著抑制Raji细胞的生长并诱导细胞发生凋亡,降低bcl-2、Survivin及升高Bax的表达水平是TGZ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基质细胞源性因子-1对脐血AC133^+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331-333

摘要:目的探讨了趋化因子即基质细胞源性因子-1(SDF-1)在脐血AC133^+细胞迁移中的作用。方法用跨膜迁移(Transwell)实验来确定SDF-1最佳趋化浓度,并评价SDF-1最佳趋化浓度条件下细胞迁移率。结果随着SDF-1浓度增加,新鲜脐血AC133^+细胞迁移率升高,但SDF-1浓度达到150ng/ml时迁移率趋于平稳;当CXCR4阻断型抗体作用后,迁移率与未加SDF-1组无差异。结论通过Transwell Plate可以有效地模拟细胞穿越内皮现象。随着趋化因子SDF-1浓度的增高,迁移率递增,但当SDF-1浓度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趋化率达稳定,继续增高SDF-1浓度,细胞迁移率变化不显著,应用CXCR4阻断抗体后AC133^+细胞迁移率与未加SDF-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MUCl-2VNTR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鉴定334-336

摘要:目的构建多发性骨髓瘤(MM)黏蛋白MUCl-2VNTR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为研制MM基因疫苗奠定基础。方法以MUCl-2VNTR的编码基因作为目的基因,在其前端加上COZAK序列后,两端分别加上HindⅢ和XbaI酶酶切位点,将人工合成的全基因定向克隆入pcDNA3.1/myc-hisB中,并通过酶切及测序进行鉴定。结果合成的MUCl-2VNTR基因全长约140bp,所构建的pcDNA3.11MUCl-2VNTR/myc-hisB重组体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后,与预期片断大小相符,并含有完整的阅读框架和目的基因,证明构建成功。结论成功地构建了MM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UCl-2VNTR/myc-hisB,为MUCl黏蛋白的功能研究和MM基因疫苗的研制奠定了相应的实验基础。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临床研究
环氧合酶-2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337-339

摘要: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表达及其与骨髓瘤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关系,为MM病情及预后判断提供新的标志物并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2例初治MM、14例复发MM骨髓组织中COX-2及初治MM骨髓组织中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结果COX-2在初治MM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弱阳性和强阳性各占50%;在复发MM中均为强阳性表达。COX-2与血B:微球蛋白、骨髓浆细胞比例、血红蛋白水平、PCNA、HSP70具有相关性(P=0.019、P=0.003、P=0.048、P=0.006、P=0.034)。结论COX-2在MM中呈高表达。COX-2强阳性的初治MM患者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骨代谢标志物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关系340-341

摘要:目的研究骨代谢标志物在多发性骨髓瘤(MM)骨病中的作用。方法对38例MM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6个月检测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sTRACP-5b)、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骨钙素(sOC)、尿I型胶原氮端尾肽(uNTX)浓度。结果初治、复发及难治患者尿NTX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平台期患者;sTRACP-5b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与平台期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BAP明显低于健康对照、平台期患者。初治MM、复发及难治、平台期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清O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治患者uNTX、sBAP与疾病分期相关,Ⅲ期患者uNTX明显高于I、Ⅱ期,呈正相关;sBAP明显低于I、Ⅱ期,呈负相关。初治患者uNTX与sTRACP-5b水平正相关。初治患者治疗3个疗程骨代谢标志物uNTX明显降低,sBAP升高,sTRACP-5b、sOC变化不大;6个疗程有效者uNTX、sTRACP-5b明显降低,sBAP和sOC升高。而治疗6个疗程时X线检查骨质破坏未出现明显改善。结论骨代谢标志物与多发性骨髓瘤骨质破坏密切相关。监测骨代谢标志物可监测疾病进展及治疗疗效。

DVd方案与VAdM方案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观察342-345

摘要:目的比较DVd方案与VAdM方案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效果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17例初治MM患者接受DVd方案: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40mg·m^-2·d^-1,第1天;长春新碱2.0mg/d,第1天;静脉地塞米松20mg/d,第1天至第4天,每28d一个疗程。同期住院16例接受VAdM的初治MM患者作为对照:静脉注射吡柔比星9mg·m^-2·d^-1,第1天;长春新碱0.5mg/d,第1天至第4天;静脉地塞米松20mg/d,第1天至第4天;美法仑12mg/d,第1天至第4天;每28d一个疗程。结果DVd组和VAdM组的总反应率相似(76.5%比81.3%,P=0.737)。但在达到平均最大反应时间DVd组优于VAdM组[(3.2±1.7)个月比(4.6±1.0)个月,P=0.039]。DVd组Ⅲ级以上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23.5%比68.8%,P=0.015)、因粒细胞缺乏或严重感染需要G—CSF注射比例(11.8%比62.5%,P=0.00.4),抗生素的使用(11.8%比37.5%,P=0.118)以及因不良反应而需要延长住院时间方面(37.5%比17.6%,P:0.259)均小于VAdM组。DVd组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VAdM组。结论DVd方案与传统VAd方案疗效类似,毒副作用小,相应支持治疗也较少,可以作为VAd的一个有效替代方案,用于MM的一线治疗。

伴有骨骼以外髓外浆细胞瘤的多发性骨髓瘤九例并文献复习346-347

摘要:目的总结伴有骨骼以外髓外浆细胞瘤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临床表现及其治疗反应,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初诊或病情进展过程中出现骨骼以外髓外浆细胞瘤的9例患者临床表现及治疗反应进行分析。根据欧洲骨髓移植疗效标准对患者的治疗反应进行判断。结果9例患者中位年龄55(48~66)岁,男女比为8:1。1例患者在初诊时即出现骨骼以外髓外浆细胞瘤,8例患者在病情进展时出现:患者通常多个部位受累,对常规化疗反应差。中位随访19(3~47)个月,8例患者从病情进展到出现骨骼以外髓外浆细胞瘤的中位时间为4.5个月。而7例患者从出现骨骼以外髓外浆细胞瘤到死亡的时间为2个月,中位OS为23个月。结论伴有骨骼以外髓外浆细胞瘤的MM较罕见。患者通常多部位受累,对常规化疗反应差,预后不良。需要探讨新的治疗策略。

多发性骨髓瘤血清MUC1表达的临床意义348-350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MUC1(sMUC1)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2例初治和15例化疗后MM患者及46名健康人外周血中MUC1的表达。结果sMUC1在MM初治患者表达量为10.86~88.80U/ml,平均33.44U/ml;化疗后3.92~22.22U/ml,平均11.6U/ml;健康人3.84~30.45U/ml,平均12.81U/ml。初治患者sMUC1浓度明显高于化疗后患者(P=0.001)和健康人(P=0.000),而化疗后患者与健康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1)。结论sMUC1可作为MM的诊断和化疗效果观察的辅助指标,并还可能作为MM免疫治疗潜在的靶点。

TAD方案加美法仑治疗多发性骨髓瘤18例351-352

摘要:目的观察TAD方案(亚砷酸、维生素C、地塞米松)联合美法仑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方法18例MM患者,男12例,女6例。采用TAD方案加美法仑(亚砷酸10mg,第1天至第5天,第8天至第12天;维生素C1.0g,第1天至第5天,第8天至第12天;地塞米松20mg,第1天至第4天,第8天至第11天;美法仑2mg,3次/d,第1天至第12天)治疗初治及难治复发性MM,观察18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部分反应(PR)、微小反应(MR)、无改变(NC)比例。结果18例患者中CR3例(16.7%),PR14例(77.7%),MR1例(5.6%)。结论亚砷酸、美法仑、维生素C、地塞米松联合应用是一种有效且副作用小的治疗初治或难治性MM的方案。

小剂量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持续应用治疗伴有严重并发症的多发性骨髓瘤353-355

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环磷酰胺(CTX)联合泼尼松(Pred)(cP方案)持续口服治疗伴有严重并发症的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小剂量CTX(50mg/d)联合Pred(15mg/d)持续口服,6个月无效或进展则退出研究,如完全缓解(CR)后维持6周则停药随访。23例患者中18例伴有严重并发症,5例患者因接受常规化疗疗效差且反复出现严重感染不愿接受常规化疗。既往方案1。4个。结果23例患者中CR1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4例,部分缓解(PR)9例,微小反应(MR)3例,进展(PD)6例,生活质量及体力状况明显改善。结论小剂量CTX联合Pred持续口服治疗伴有严重并发症的MM是可行的。

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COMP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分析356-358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COMP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对比其与单纯COMP方案疗效的差异。方法分析42例初治和27例难治复发性MM应用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COMP方案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分析应用两种治疗方案对患者M蛋白、骨髓浆细胞比例和血红蛋白改善情况。结果42例初治MM,单用COMP22例,联合应用小剂量沙利度胺20例,总有效率分别为40.91%和70.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例难治复发MM,单用COMP组13例,联合应用14例,总有效率分别为42.86%和84.62%,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沙利度胺不良反应轻,患者可以耐受。联合治疗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血浆M蛋白浓度和骨髓浆细胞比例。结论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COMP方案可以提高初治和难治复发MM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轻。

硼替佐米治疗难治陛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分析359-360

摘要:目的探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硼替佐米1.3mg/m^2静脉注射第1、4、8、11天,地塞米松20mg/d,第1天至第4天,第8天至第11天,第17天至第20天静脉滴注,21d为1个周期,双周期时,地塞米松20mg/d,第1天至第4天。结果经4~6个周期治疗,3例完全缓解,4例接近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难治性复发性MM是较好的选择。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38例临床研究361-363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AL)的临床与生物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38例MAL患者骨髓标本分别进行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确定其FAB类型,运用一组系列相关单抗和流式细胞仪及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进行免疫分型,同时采用短期细胞培养胰酶消化吉姆萨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进行融合基因检测。治疗方案采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兼顾疗法。结果全部MAL患者均有相应的急性白血病相关的临床表现。FAB分型:11例(28.9%)形态学怀疑为MAL,但不能确诊。免疫分型:26例(6814%)髓系与B系抗原共表达;10例(26-3%)髓系、T系抗原共表达;2例(5.3%)B系、T系与髓系抗原共表达。15例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正常染色体8例(53.3%);异常染色体7例(46.7%),其中以Ph染色体较多见,占33-3%(5/15),且免疫分型均为B—M混合;复合染色体2例,且均为T—M混合。1例Ph^+ MAL患者,融合基因bcr-abl190(+),其免疫分型为B—M混合。32例接受化疗的MAL患者,完全缓解(CR)者9例,占28.1%。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疗效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L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化疗效果不佳,预后明显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