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部级期刊

Journal of Leukemia & Lymphoma

  • 11-5356/R 国内刊号
  • 1009-9921 国际刊号
  • 0.3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白血病淋巴瘤是中华医学会;山西省肿瘤研究所;山西省肿瘤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白血病淋巴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综论、论著、短篇论著、综述

白血病淋巴瘤 2006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专论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进展401-404

摘要:自从应用全反式维A酸(ATRA)和砷剂(ATO)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以来,APL疗效有了显著提高。初治与复发APL的完全缓解率达80%-90%。对APL病理特征的分子遗传学认识的提高为治疗干预提供了理论的基础。近年来为延长无病生存期(DFS)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在APL新治疗方案和靶向治疗的策略以及新制剂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短篇及个案报告
以急性阑尾炎首发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404-404

摘要:患者王某,男,48岁,2002年1月26日因转移性右下腹痛2d入院,体检:T39℃,P102次/min,R24次/min,神清,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腹平,右下腹肌紧张,压痛伴反跳痛明显,肝脾不肿大,血常规:Hb135g/L,WBC36.4×10^9/L,Plt410×10^9/L,N0.89,L0.11。诊为急性阑尾炎,并立即进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发现阑尾肿胀、化脓,中段有一穿孔,病理检查显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予以先锋Ⅵ号、悉复欢等抗感染,7d后拆线,伤口愈合良好,体温正常,一般情况好,准备出院。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基础研究
氯化镧对人白血病细胞系K562生长的影响405-407

摘要:目的 了解稀土氯化镧(LaCl3)对白血病细胞系K562生长和凋亡的影响,为临床应用LaCl3治疗白血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MTT法鉴定LaCl3对K562细胞生长增生的影响;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术及TUNEL法鉴定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半固体琼脂糖培养法观察LaCl3对正常骨髓细胞形成粒-巨噬细胞集落的影响。结果 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随着LaCl3浓度升高,K562细胞生长抑制率增高、凋亡率增加,呈剂量依赖性关系。随着作用时间延长,1mmol/L LaCl3对细胞的抑制率增高、凋亡率增加,呈时间依赖性关系;K562细胞G0/G1期细胞百分率升高而S期细胞百分率下降。0.10mmd/L及0.50mmd/L LaCl3显示出对正常骨髓祖细胞有轻度刺激增生效果,而较高浓度(1.5—2.0mmd/L),正常骨髓祖细胞形成集落数下降且含有较多巨噬细胞,集落细胞形态正常,没有显示凋亡形态。结论 在所研究浓度范围内,稀士LaCl3能抑制K562细胞生长并且诱导细胞凋亡,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关系;但对正常骨髓造血细胞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SHI-1的诱导分化和凋亡408-411

摘要:目的 对该实验室建立的一株新的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SHI-1进行诱导分化和凋亡的研究。方法 以瑞特染色、四唑氮蓝还原试验(NBT)、流式细胞仪(FCM)检测Annexin V以及CD11b和CD14表达的改变后和DNA凝胶电泳等方法观察三丁酸甘油酯(TB)作用后SHI-1细胞的改变;以瑞特染色、FCM检测AnnexinV以及CD11b和CD14表达的改变等方法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作用后SHI-1细胞的改变。结果 SHI-1细胞经TB处理后,可出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部分细胞出现部分分化,NBT实验显示还原率上升,FCM结果示CD11b的表达无改变,而CD14的表达上调。AnnexinV的检测结果显示SHI-1细胞经.TB作用24h后凋亡率明显上升,可见典型的DNA梯带。SHI-1细胞经A8籼作用后可见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部分细胞可见部分分化的改变,SHI-1细胞CD14的表达上调,CD11b的表达无改变,FCM检测AnnexinV显示凋亡率明显上升。TPA作用24h后SHI—1细胞基本贴壁,形态不规则,有伪足形成。结论 TB对SHI-1细胞具有诱导分化和凋亡的双向调节作用。TPA可诱导SHI-1细胞分化和贴壁。0.5μmol/L、1.0μmol/L和2.0μmol/L As2O3可诱导SHI-1细胞发生凋亡和部分分化。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简讯·启事
非法医药学报刊曝光台411-411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基础研究
黄连解毒汤抑制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增生及促凋亡作用的研究412-415

摘要:目的 研究中药黄连解毒汤(HUDT)对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RPMI8226增生和凋亡的作用。方法 以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常规培养RPMI8226细胞。分别以不同浓度的HLJDT作用不同的时间后,应用锥虫蓝拒染法测定细胞活力变化,MTT法检测细胞的增生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细胞的凋亡现象,荧光显微镜下观察AO/EB染色后的细胞凋亡形态变化;比色法检测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活性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200~800ng/ml浓度的HLJDT可明显抑制细胞增生影响(P〈0.01),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使G0/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并呈剂量依赖性改变;MM细胞凋亡百分率显著增高(P〈0.01),免疫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学变化;使caspase3活性增强,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0.01)。结论 HUDT能有效抑制MM细胞RPMI8226增生。促其凋亡,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和S期细胞比例减少可能是原因之一:casoase3活性增强可能参与其凋亡过程.具体机制还有待研究.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短篇及个案报告
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415-415

摘要:患者男性,72岁,主因间断发热一年余,乏力盗汗一个月于2005年12月15日入院。查体:T37.5℃,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心肺查体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2.1×10^9/L,Hb66g/L,RBC2.31×10^12/L,Ph183×10^9/L,Ret0.002;免疫球蛋白:IgG27.2g/L,IgA6.15g/L.IgM0.44g/L,C3、C4正常;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强阳性,分型为IgG型;EB病毒抗体阳性;肝功能示ALB30.0g/L,G38.4g/L,余项正常;C反应蛋白(CRP)2.20mg/dl;PPD试验阴性;尿常规、自身抗体、肾功能均正常;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基础研究
八种化疗药物对MUTZ-1和KG1a细胞系增生抑制作用的研究416-418

摘要: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变的患者对现今常用化疗药物的敏感谱。方法 应用MTT法观察Ara-C,DNR,MTZ,VP16,AMSA,HHT,IDA和TPT等8种化疗药物体外对MDS细胞系MUTZ-1及人AML细胞系KG1a的增生抑制作用。结果 两种细胞系同一种药物之间IC50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现HHT的两种细胞系IC50值较小,并且是8种药物中起效最快的药物,MUTZ-1和KG1a细胞24h细胞活力分别为59.6%和81.5%。结论 HHT有可能是MDS—AML的有效治疗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MUTZ-1细胞系可能作为研究HHT作用机制的体外模型。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短篇及个案报告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八年后剖宫产足月正常男婴一例418-418

摘要:患者汉族,25岁,8年前因全身乏力、腹部胀满1个月到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胸骨压痛,脾大;血象.WBC178.5×10^9/L,Hb116g/L,Plt507×10^9/L,原始+早幼粒细胞占8%,中晚幼粒细胞占33%;骨髓象检查:增生极度活跃,原+早幼稚粒细胞占19%,嗜碱性粒细胞比值增高,红细胞系统受抑,血小板成堆可见。临床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给予羟基脲口服(1~6片/d,分1—3次口服),效果可,后坚持应用羟基脲、干扰素等药物治疗,WBC控制于(4~32)×10^9/L。2004年2月患者由于妊娠自行停用羟基脲和干扰紊,7个月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再次入院。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基础研究
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P-糖蛋白的表达及功能分析419-421

摘要:目的 研究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P-糖蛋白(P-gp )表达及其功能。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34表达,RT—PCR方法检测P—gp的表达,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gp的功能。结果 CD34表达与P—gP表达、功能呈正相关(r=0.621,P〈0.001;r=0.496,P〈0.001),P—gP表达与功能呈正相关(r=0.574,P〈0.01);复发/难治组CD34阳性率(66.7%)高于初治组(32.6%)(P〈0.05);复发/难治组P—gP功能阳性率(66.7%)高于初治组(25.6%)(P〈0.01)。结论 CD34表达、P-gp表达和P-gp功能三者间呈正相关;复发/难治AL组CD34阳性率、P-gp功能阳性率高于初治组;P-gp功能的检测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短篇及个案报告
以听力下降首发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421-421

摘要:患者男性,21岁,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听力骤然下降,以左侧为著,呈持续性,伴低调耳鸣、头晕,无视物旋转、恶心、呕吐,曾出现一过性黑蒙,无跌倒、意识丧失,听神经诱发电位示:左耳感音神经性耳聋,听阈50dB,右耳正常。予活血化瘀、高压氧等对症处理后,无明显好转,头晕等症状进行性加重。3d前出现食欲减低,进食后即感腹胀,以左上腹为重,2004年9月23日至我院门诊查血常规:WBC576.1×10^9/L,Hb93g/L,Pit102×10^9/L。入院查体:神清,查体欠配合。皮肤黏膜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压痛明显,心肺未及异常,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肋下20cm,剑突下20cm,质中,轻度触痛。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基础研究
非霍奇金淋巴瘤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检测及DNA倍体分析422-424

摘要: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检测及DNA倍体分析与疾病的诊断、分型、恶性程度判断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每例NHL患者进行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分类,标本均采用淋巴结活检或细针穿刺获取新鲜淋巴结组织,用单克隆抗体标记及碘化丙啶染液一步插入性DNA定量染色法染色后行多参数流式细胞学检测及DNA倍体(DI,SPF)分析。结果 淋巴结常规病理中3例B细胞肿瘤和1例T细胞肿瘤未能明确分型,经流式检测诊断明确。NHL组细胞DI值,DNA异倍体检出率和SPF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NA四倍体(T)、非整倍体(AN)和多异倍体(M)细胞SPF、DI值显著高于二倍体细胞(P〈0.05),在DNA异倍体细胞中,从DNA异倍体细胞ND→T→AN→M,SPF检出率越来越高。NHL不同病理分组和NHL-Ⅲ期、NHL-Ⅳ期组与对照组间异倍体检出率、SPF值及DI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免疫表型单克隆抗体在不同类型淋巴瘤有不同的表达,可提高淋巴瘤诊断分型的准确率;DI,SPF水平可反映肿瘤增生情况及病理学恶性程度,且与预后有关。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临床研究
IA联合CAG方案序贯诱导缓解治疗原发性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425-427

摘要:目的 观察IA[去甲氧柔红霉素(IDA)+阿糖胞苷(Ara-C)]联合CAG方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Ara-C+阿柔比星(ACLA)]序贯诱导缓解治疗原发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患者进行队联合CAG方案序贯诱导缓解治疗。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临床表现、血常规、血生化和骨髓细胞学检查指标。结果 14例患者接受本方案治疗,其中男性9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37岁(15-64岁)。完全缓解(CR)10例,部分缓解(PR)2例,未缓解(NR)2例。CR率71.4%,总反应率(CR+PR)85.7%。达到CR中位时间为CAG方案治疗结束后第15(14—29)天。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其次为感染,以肺部感染最常见(发生率42.8%)。结论 IA联合CAG方案序贯诱导缓解治疗原发性初治AML有效且安全。

以深静脉血栓为首发表现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二例并文献复习428-429

摘要:目的 提高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伴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认识,减少临床漏诊、误诊。方法 通过2例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对该病的发生率、发病机制、治疗以及预防进行讨论和分析。结果 2例NHL均以下肢水肿为首发症状,经淋巴结病理确诊为滤泡型淋巴瘤(B细胞来源),AnnArbor分期为Ⅳb;超声确诊DVT。接受化疗及抗凝的组合疗法后,1例获得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DVT均消失。结论 DVT可为NHL的首发表现,并可出现于淋巴结肿大前数月,而且NHL伴DVT形成的发生率较低,临床上极易漏诊、误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方法主要为化疗的同时加用抗凝治疗.

利妥昔单抗净化动员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外周血干细胞的初步研究430-432

摘要:目的 观察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对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外周血干细胞(PBSC)净化动员的作用。方法 8例CD20^+B细胞NHL患者,在应用CHOP类化疗±利妥昔单抗4—6疗程诱导/巩固治疗后进行大剂量环磷酰胺(HD—CTX)+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利妥昔单抗(375mg·m^-2·d^-1,-1。+7天)体内净化动员PBSC。观察利妥昔单抗副反应、骨髓抑制期及相关并发症、PBSC采集时间、数量以及采集物肿瘤标志物基因等。结果 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过程中仅1例患者发生轻度利妥昔单抗相关的皮疹。PBSC平均采集时间为CTX应用后(11.6±1.0)d,中位采集次数2(1—3)次。采集物平均单个核细胞(MNC)(3.4±1.0)×10^8/kg,平均CD34^+细胞数(3.6±1,7)×10^6/kg。5例完成移植患者中3例移植后IgH/TCR转为阴性,1例治疗前后均为阴性,1例早期复发。4例无病生存。结论 利妥昔单抗不影响B细胞NHL患者PBSC的动员效果,安全性好,并能加强体内净化作用。

急性白血病患者全血中微量元素研究433-434

摘要:目的 观察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液中微量元素的动态变化。方法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5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40例正常人全血中铜(Cu)、锌(Zn)、锰(Mn)、铁(Fe)、钙(Ca)、镁(Mg)的含量,同时对20例患者缓解前后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 AL初发组及复发组全血Cu、Ca的含量、Cu/Zn比值显著高于正常组及缓解组,全血Zn,Fe,Mg的含量低于对照组及缓解组,全血Mn含量与正常组及缓解组无显著改变。结论 白血病急性期血液中微量元素有明显变化,全血Cu,Zn含量有更显著参考价值。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在骨髓增生性疾病诊断及疗效观察中的价值435-437

摘要: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在骨髓增生性疾病(MPD)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MPD患者106例,其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38例、骨髓纤维化(MF)18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20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23例、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7例。取健康体检者108例为对照。静脉血用Kaplow偶氮耦联法进行NAP染色,同时检测正常体检者及MP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MPD患者治疗前后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结果 正常体检者NAP阳性率及其积分中位数分别为30.2%,39.8;而MPD患者组中,CML,MF,ET,PV及CNL的NAP阳性率及积分中位数依次为5.7%。8.2;63.4%,128.1;72.5%,161.5;75.8%,182.2;98.1%,302.4。治疗2—4个疗程后,NAP阳性率及积分中位数依次为18.2%。32.3:59.6%,102.4;43.2%,88.6;46.4%,89.6;66.4%,126.3,治疗前后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AP检查对MPD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以及缓解与复发的监测有一定参考价值。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简讯·启事
2006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白血病·淋巴瘤》、《肿瘤研究与临床》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437-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