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博览群书杂志 省级期刊

Chinese Book Review Monthly

  • 11-1091/G2 国内刊号
  • 1000-4173 国际刊号
  • 0.0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博览群书是光明日报社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5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光明日报社主管的学术期刊。博览群书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本期关注·文化经典与中国共产党、评论、文化访谈、书边随笔 神话与文明、每月聚焦·名作中的夏天、推介、文化视点·解密李贺、书人茶座、文化思考·重读路遥、序与跋

博览群书 201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博览群书杂志本期关注·2016学者阅读
三位作家对我说——2016年我读老舍、赵树理和叶广芩4-9

摘要:回顾2016年的阅读历程,我想重点谈谈我重读老舍、赵树理的感受,顺便谈谈我以前没关注过的京味小说家叶广芩。换言之,我向读者报告一下老舍、赵树理和叶广芩,2016年通过他们的作品向我所说的话。

这里藏着文学研究的风向——2016年读洪子诚的《材料与注释》10-14

摘要:如果要推选一本2016年文学类的学术专著,我会毫不犹豫地把票投给洪子诚先生的《材料与注释》.这本书2016年9月甫一问世,随即被广泛阅读,就我所知,人大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几位老师在课堂上频频提及此书并向大家推荐,认识的不少研究者也在阅读并谈论此书,上海学界更是在9月30日开了一天的读书会,反响热烈。洪子诚先生并不常出书,而每出则为精品,上一本还是五年前的《我的阅读史》,当时也是引起学界热议的。但更为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提供了新材料、新观点,同时也给予我们方法论E的启示。

博览群书杂志读者来信
中国科学家为什么不善科普15-18

摘要:博览群书编辑部: 由于在科普和科学传播方面的贡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博士前段时间获得了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颁发的卡尔·萨根奖(Carl Sagan Medal for Excellencein Pubfic Communicationin Planetary Science)。但这一新闻也引发笔者和很多人思考:中国科学家的科普工作其实不是多,而是太少了;不是做得好,而是很不够。

博览群书杂志每月聚焦·中华书局成立105周年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背后的人们19-24

摘要:20世纪30年代,上海滩上曾有人将陆费逵和爱迪生、高尔基等数人放在一起,认为他们可并称自学成材的典范。和爱迪生、高尔基比较,陆费逵的国际影响力也许并不十分耀眼,但若提及中华书局,其创立者陆费逵则不能不显得光彩照人。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在上海创立一路走来,中华书局之名家云集可谓璀璨,中华书局之名著阵容可谓奢华。2017年1月1日,是中华书局成立105周年的纪念日,本刊特辟专栏,一则为璀璨奢华背后之心血备注;二则为坚守笃实谨严之中华书局祝贺;三则为建设文化强国之中国出版助威。

中华书局与法国汉学25-29

摘要:众所周知,中华书局创建于1912年元旦.是中国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后成立的第一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出版机构。中华书局的早期出版物,内容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普及读本、国内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学艺术的基础读物以及外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知识及文学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著作。尤其值得称道的是,

博览群书杂志域外书谭
伦敦雾 你想对中国说什么30-34

摘要:进入秋冬季节,雾霾如常到来。全国多地又进入一个祈盼蓝天白云的季节。人们一如既往地关注随时可能攀升的雾霾指数;气象部门严密监测雾霾的动向,及时向民众黄色预警、橙色预警或红色预警;商家则不亦乐乎、热火朝天地兜售各式各样的防霾口罩与空气净化器。雾霾已成为过去三年里,不断引发热议的一个焦点话题。人们对待雾霾,也从最早的无所谓态度到密切关注,想要知道:什么是雾霾?成因是什么?何时能被驱散?讨论声与批评声一时不绝于耳。雾霾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吗?它最终是否可以被彻底治理?回望他者的历史,

博览群书杂志读书笔记
读万卷书,读万卷活书35-39

摘要:倡导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我个人体会这个前提是得有“读书瘾”。我们作为领导干部,整天忙于“俗务”.如果没有“瘾”,老实说没有多少读书的时间;但只要有了兴趣上了瘾,就不愁“时间”。我从小学到现在,五十多年没有停止过读书。由于家庭的关系,我的父亲是中学的哲学、史地老师,我幼儿园的时候家里就有两张地图,一张中国地图、一张世界地图,学龄前我看地图就上了瘾,

小道上的40-44

摘要:站在的祖居地韶山冲东茅塘,面对赫赫有名的“滴水洞”,左边蜿蜒着起伏的龙头山,右边矗立着威武的虎歇坪。在这龙盘虎踞之间,顺着一条山间小道,穿过滴水洞,经过滑油潭,翻过云盘山,直达现在的棠佳阁,当年的唐家坨。

博览群书杂志评论
文化乡愁,也许无须“挥去”——评邹广文新作《乡愁的文化表达》45-48

摘要:阅读清华大学邹广文教授新作《乡愁的文化表达》,倍感亲切,也倍感乡愁和倍思乡愁。邹广文近十年来紧紧围绕“当代中国文化问题”,追踪中国社会现代化实践的足音,探寻任重而道远的文化强国之路,撰写了多维度、系列化专题文论。其实这已不仅仅是一种文思笔迹,

一改学界枯涩之风——李娜《唐代关中生态与文学》阅读札记49-52

摘要:关于地域文化与唐代文学的研究在学界一直是研究热点,李浩、戴伟华、胡可先、王志清、李德辉等学者均发表过极有分量的著述,这些著述本身不仅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上不断创新,而且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李娜所著《唐代关中生态与文学》则是将特定地域的山川风物与文学活动结合起来,沿着地域文化研究之理路不断开拓的新成果。

品读孙正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诠释53-56

摘要:哲学是什么?一般而言,我们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从哲学(philosophy)的词源出发,

郁玉英,不会被宋词经典耻笑57-59

摘要:研究经典最怕没有经典意识。 郁玉英以敬畏之心和经典意识,使得《宋词经典的生成及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月版),成为近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研究的典范之作,至少不会被宋词经典耻笑。

博览群书杂志文化视点·这也是天津教育史
“天津教育史”——一位校长的回望60-64

摘要:张汉珍所著《教育春秋》,是一本教育者亲自撰写的书,由此可以窥视半个世纪新中国教育的概貌。作者以朴实的文字,带有口述历史的性质,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教育做了生动直观的描述和记叙,对1958年的大学“教育革命”,也有客观的叙写分析。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他从一个教师,走上教育领导岗位,亲自组织与实践了一些教改活动,并从中总结出某些经验和规律,对于当前的中学教育工作不无借鉴意义。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可读可信的书,是天津教育史,至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校长张汉珍是我的父亲65-66

摘要:在父亲张汉珍80岁寿辰和他的新书《教育春秋》出版之际,我和哥哥委托好友特别制作了一个短片献给他老人家——我们那位长期任教并曾担任天津57中校长的父亲:

我的母校情、爱情、事业情67-70

摘要:求学:山东省惠民县一中 1952年9月,我荣幸地进入了新成立的山东省惠民县中学。当时,惠民县城是解放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渤海军区所在地。那时,县城只有惠民第一师范学校而没有中学,学校成立之初是先招生,后建校址。我报到注册入学时,校内还在施工,因此学校是借用离县城十几里路的吕家镇的一个小学开学上课的。

博览群书杂志书人茶座
“贾谊不遇”是真命题吗71-74

摘要:“贾谊不遇”是历代失意文人热衷探讨的话题,他们从中汲取自我安慰的力量,进而低吟哀叹,以此排解失意的苦痛:优秀如贾谊,遇汉文帝这样的圣君,况且不得重用,郁郁而终,我辈何求?“贾谊不遇”是真命题吗?

博览群书杂志文化地理
一滴雨和一座院——清华大学胜因院景观重塑75-77

摘要:一滴雨该怎样落下? 滴入花蕊、流过草地、滋润槐杨,接着渗入土壤,回到大地深处——或成为下一次气象万千的亿分之一,或激荡成泉从地缝奔涌而出。这才是一滴雨水的归宿和使命。

博览群书杂志书人志·两岸学人话庄奴
庄奴:一位清贫者的盛名78-82

摘要:庄奴姓庄吗?不姓庄,姓王又姓黄。说他姓王,是因为他的父亲姓王,是西北系军阀冯玉祥上将的部下,其他不详。子承父姓,理所当然,所以,庄奴的原名是王景羲。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上大学(中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