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杂志社
分享到:

博览群书杂志

《博览群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文化地理、域外书谭、书人志、推介、著者译言、书人茶座、经典重读、怀念等。
  • 主管单位:光明日报社
  • 主办单位:光明日报社
  • 国际刊号:1000-4173
  • 国内刊号:11-1091/G2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868
  • 创刊时间:199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07
  • 综合影响因子:0.035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博览群书 2015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博览群书杂志学术·社会

中华痛史 民族殷鉴——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特殊立意

摘要:今年适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回顾70年前的1945年,最令人难忘的图书之一便是老舍先生反映北平市民抗战八年心路历程的近百万字长篇《四世同堂》。如果从老舍先生1925年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开始算起,今年又正好是他走上写作道路90周年。为此本刊特邀多名老舍研究专家撰文纪念,以便了解70年前的“他们”和今天的“我们”。
5-10

《四世同堂》:活着的老舍无处不在

摘要:我对《四世同堂》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我有必要先从自己说起。 我是1936年在北平出生的,才过了半年,七七事变炮响,我就成了小亡国奴,在日本统治下过了八年屈辱的日子。这八年,我在可恨的膏药旗和凶光闪闪的刺刀下长大,和大人一样憋着一肚子窝囊气。
11-15

1945年:老舍的奔走与奔忙

摘要:1945年,时年46岁的老舍依旧居住在重庆西北的小镇北碚。尽管当时身上还肩负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领导工作,但自1943年起,除特别重要的会议前往重庆外,老舍常年在此居住。
16-20

从大杂院走向世界:老舍的文学起步

摘要:老舍出身寒门,长于贫困,是地道的草根作家。大杂院的生活经历对其生活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是老舍之为老舍——老舍的情感倾向、个性气质、生命形态、人生选择以及创作追求、作品风格、文化品味、成败得失等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他生活道路和思想感情、创作风格和审美追求迥异于其他作家的重要原因。大杂院出身是走进老舍、解读老舍的原始密码。
21-25

九部作品看“茅奖”

摘要:日前,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这边风景》等5部作品成为新的文学“宠儿”。从总体上看,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有着怎样的风格特征?有哪些获奖作品至今魅力依旧?设立这个重大奖项的作家茅盾先生在文学创作上有着什么样的艺术追求?我们邀请三位学者撰文,围绕这些问题发表他们各自的看法。
31-36

获奖作品与“茅奖”性格——茅盾文学奖精神及审美走向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茅盾文学奖已经走过了近四十年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它逐渐成为了中国的最高文学奖,并被誉为当代文学的高峰走势与存在真景。但也正是这一点使得它长期遭到争议、批评甚至否定,尤其是“遗珠之憾”更使其成为文学风暴的核心所在。不过,尽管“誉满天下、谤亦随之”,但它却在纷繁复杂的文学环境中愈来愈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精神风格及美学走向。
37-40

茅盾坚守的现实主义价值几许

摘要: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历程中,茅盾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如果说中国现代小说的精神源自“五四”,开创者是鲁迅,那么,随后延续“五四”精神,承继鲁迅创作传统的现代作家则有郁达夫、蒋光慈、茅盾、丁玲、巴金、老舍、沈从文、张爱玲等人。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中国现代小说,因而是不可忽略的。而在这个谱系中,茅盾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
41-44

抗战史书写的昨天与今天

摘要:20多年前的1994年,我作为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赴英国杜伦大学(University of Dhuram)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University of Londen,SOAS)访学半年有余。在两校图书馆搜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朱光潜与中西文化》及美学、比较文学研究资料时,也经常翻阅台湾、香港地区及欧美国家出版的有关中华文化和中国近现代史的书刊。
45-50

《史记》与六经的传承

摘要:司马迁《史记》在中国史学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实,它在中国经学史上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尽管汉代班彪认为司马迁“离经叛道”,不能“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后汉书·班彪传》),其子班固也认为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汉书·司马迁传赞》),
51-55

徐怀中:《底色》是我戎马一生的手模足印

摘要: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说,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你向前线靠得还不够近。徐怀中靠得太近了。他看见拖着长尾巴、腆着大肚子的直升机蝌蚪般游来游去,螺旋桨搅动的声音也如夏日河边的蛙群呱呱叫个不停。
56-61

中国农业现代化中的理性与乡愁

摘要:张培刚指出,有关现代化的涵义,许多学者都是从工业化的角度加以阐述的。但是,将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是不恰当的。现代化与工业化尽管相互联系,但又存在不同之处。“现代化”一词的涵义,除了包含整个工业化过程的任务外,还包含无止境的不断变革的“现代化”的任务。即使是先进的工业国或已经“工业化了的”国家或地区,仍然面临继续不断地进行“现代化”的任务。
62-64

如何理解“价值”——读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

摘要: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一般认为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法国,由孔德最早命名,他将社会看成一个生物的有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他以及其后的经典社会学家涂尔干都是从整体主义的视角来研究社会现象并探讨社会运行的规律。而社会学发展至马克斯·韦伯,则是从个人的角度切入,认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强调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行为,并始终围绕着人的动机来关照社会学研究。
69-73

一个关于勇气的故事——《沉默50年:一位原“慰安妇”的自述》评介

摘要:由重庆出版社推出的《沉默50年:一位原“慰安妇”的自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荷兰女性扬·鲁夫一奥赫恩(Jan Ruff-O’Heme),1923年出生于荷属东印度群岛爪哇一个富裕的农场主大家庭,父母均为荷兰人,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两个妹妹。
74-75
博览群书杂志艺术·生活

愈魔幻 愈现实

摘要: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其特点之一便是能经得起重读,经得起误读,经得起解读。且总会给人以常读常新的感觉。不同年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80-81

“碧波荡漾”与“惊涛骇浪”——说散文集《见字如晤》

摘要:在陈蔚文的散文集《见字如晤》里,我看到了属于作者的一种异秉:散文、诗歌、小说,都是她的另一个自我,正如她的散文《镜像》,她也是从“文学之境”中看到了一个更加幽深的自己。
82-84

证明人“活着”——我写散文集《见字如晤》

摘要:可以肯定,证明人“活着”这事的指标绝不仅是肉体的新陈代谢。在新陈代谢中,有知觉和灵息的参与,才可称为“活着”,否则只是生物性的一个过程,无异于稗草、蟾蜍或鼠类。
85-86

我的几位文学老师——写在教师节前

摘要:我有幸的是,或者说不幸的是,念了很多年的书(为什么又说是不幸呢?因为“”期间我曾被作为“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典型,多次地被批判),要回忆的老师自然是很多很多,而他们对我的教诲都很深,帮助也很大,如今要选择一两个来写,确实很难;要都写吧,又有篇幅限制。
87-92

《陈年旧事》:浓得化不开的怀旧情愫

摘要:去年7月初,暑假刚刚开始,第四届“江苏书展”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沸腾举办。作为“书香江苏形象大使”之一,我与南京大学知名校友、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叶兆言先生等有了一次夜步金鸡湖北岸的经历。回到南京后,江苏城市频道踪迹而至,请我向观众推荐一部好书,我脱口举荐的就是他的《陈年旧事》(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