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杂志社
分享到:

博览群书杂志

《博览群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文化地理、域外书谭、书人志、推介、著者译言、书人茶座、经典重读、怀念等。
  • 主管单位:光明日报社
  • 主办单位:光明日报社
  • 国际刊号:1000-4173
  • 国内刊号:11-1091/G2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868
  • 创刊时间:199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07
  • 综合影响因子:0.035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博览群书 2015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博览群书杂志学术·社会

叶嘉莹:我愿终生做中国古典诗词“摆渡人”

摘要:2014年,叶嘉莹为读者带来了一场品读中国古典诗词的“盛宴”。不久前,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叶嘉莹的《人间词话七讲》,引来好评不断。随即,八卷本的《迦陵著作集》精装再版,包括《迦陵杂文集》《词学新诠》《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清词丛论》《唐宋词名家论稿》《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等,再次令读者晾喜不已。
9-12

“查干湖诗歌群落”的文化现象和审美价值

摘要:“查干湖诗歌群落”的崛起 中国是一个泱浃的诗歌大国,翻开中国诗歌波澜壮阔的长卷,就有一个惊喜的发现:古代关于湖的诗写得最多的是南方西湖,而当代关于湖的诗写得最多的则是北方查干湖。西湖诗源于唐朝,1200多年来,历朝历代的诗人们写西湖的诗不过几千首。然而,查干湖诗发迹于本世纪初,在短短十年的光景里,查干湖畔的诗人们饱蘸圣水,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查干湖诗歌,目前已有1000多首描写歌颂查干湖的诗歌散见于《诗刊》《星星》《作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各大报刊。
20-24

直面现场的诗歌批评——读《阅读的姿势》

摘要:当代诗歌批评大致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偏向学术阐发与理论建构的学院型诗歌批评,另一种是坚持直面现场、贴近创作实际的诗人型诗歌批评。二者各有优劣,前者可能更具诗学厚度和理论系统性,但往往存在当下性不足、论述隔靴搔痒等毛病;后者在理论阐释上往往缺乏系统性和缜密性,但体现着浓烈的当代意识和突出的现实针对性。
25-27

晒新书

摘要:《近观马云》作者:史玉柱、冯仑、任志强等著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 定价:49.00元。“大嘴巴”史玉柱泄露马云六大战略布局,冯仑爆料马云个性在经营中的优势,任志强戏说马云的不足,刘永好品味马云的创新思想,江南春调侃马云的远见和“不靠谱”,张纪中追忆马云从“中国黄页”到“阿里巴巴”的思维蜕变,沈国军还原莱鸟网络的“天地人三网……
27-27

星星闪亮,不忘初心

摘要:诗歌的历史会铭记这一天:1957年1月1日,新中国最早的诗歌刊物——《星星》诗刊在成都创刊。几天后,《星星》的创刊人之一、编辑部主任白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他的喜悦和激动:要是没有党中央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刊物是办不起来的。诗歌的春天来到了!不单是诗,整个文学也一样,正在解冻。那时候的《星星》人正壮志满怀。憧憬着这一颗诗歌的星星,以璀璨的光芒照耀着现代汉语诗歌漫漫的长途。
32-34

还原真实的慈禧与光绪的关系

摘要: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慈禧太后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人物。对于她的认知,自其生前直至现在,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尤其是她与光绪帝的关系,更是被各种传言困扰,始终得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晚清这段历史,始终在传闻疑似之间,加上阶级斗争、阴谋史观作祟,再加上中国人对野史、笔记、传闻、传奇等一切非正史的特殊癖好,慈禧与光绪的关系,越说越热闹。许多原本并不被史家当真的传闻,大有逐步做实的趋势。
52-61

再现被淹没的历史——徐国琦教授关于《一战中的华工》的研究贡献

摘要:目前任教于香港大学历史系的徐国琦教授,已出版有两本关于中国与欧战的学术专书,其中尤以对于一次大战时期远赴欧战场的华工研究,重现默默无名的华工与参战国家的多层次交往关系以及近代中国的国家认同的命运,深受国际学界肯定。通过徐国琦对于中国与一战、一战华工的研究,我们可以理解或许一战华工的参战对于协约国在军事一L的最后胜利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对中国与一战的关系绝对意义重大。
62-66

社科法学人的言说——读《法律的经验研究:方法与应用》

摘要:以2005年的第一届“法律和社会科学”会议为起点,2014年已经是中国社科法学成长的第十个年头。《法律的经验研究:方法与应用》(王启梁、张剑源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的出版,可以说是社科法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这并非指该书代表了我国社科法学研究的最高水平,而是说,社科法学终于找到了自身发展的基点。
67-68

书话:“内”向的引力——读赵普光《书话与现代中国文学》

摘要:笔者在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之初,对这门学科的源头就曾抱有略显天马行空的妄想——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文学”概念起源,一定要延续西方的既定规则一路走下去吗?如果说一个世纪前,是西方的、“先进的”文学理论为中国的“新文学”提供了新的样式,那么在多元开放的今天,我们还需要沿着这个路径一成不变地走下去吗?随着时间的推移,势必需要丰富对于这一概念的认识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向中国浃泱千年的文学传统索要点什么,而不是一味地向“外”看去?
73-76
博览群书杂志艺术·生活

哈佛校门的故事

摘要:美国的大学是开放的,开放到学校的校园乃至建筑,都已经成为所在城镇或者乡村的一部分。因此,很多大学既没有围墙也没有校门,更别提能见到国内高校那种气势恢宏的大门了。如我过去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学校与所在的大学城连为一体,学校连个大门都没有,不得不借助于过街天桥或者其他建筑来书写校名。
79-81

流潋紫:打破童话的梦幻

摘要:流潋紫,网友亲切地称她为“阿紫”。大三时因连载小说《后宫·甄嫒传》走红网络,此后她亲自担纲同名电视连续剧的编剧,创下国内电视剧价码新高。评论家白烨称《甄嫒传》“有《红楼梦》之境,直追二月河《雍正王朝》’。这位从小着迷般喜爱《红楼梦》的网络作家,写古代言情小说的文风也深受曹雪芹的影响,因剧中的台词“古色古香”、包含古诗风韵,被广大网友效仿,诸如张口便用“本宫”,描述事物也喜用“极好”“真真”等词,瞬间,“甄嫒体”红遍网络,甚至也被引用于相声。
82-85

关注小人物命运 书写文化差异——评华裔女作家李翊云和她的短篇小说创作

摘要:近年来,华裔美国文学创作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名家新作迭出,新作家不断涌现。华裔女作家李翊云(Yiyun Li),便是新世纪以来美国文坛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的明星。迄今为止,李翊云共出版了两部短篇小说集《千年敬祈》似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2005)、《金童玉女》(Gold Boy,Emerald Girl,2010),和两部长篇小说《漂泊者》(The Vagrants,2009)、《比孤独更温暖》(Kinder Than Solitude,2014)。
86-89

生命在爱情中升华——读张雅文的《活着——为了天堂的钟声》

摘要:张雅文的作品很多,且很有影响,我记得以她的作品改编的电视剧《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曾引起极大的反响。但最打动我的并不不是张雅文的作品,而是她的为人,我以为她是一名少有的坚强女性。这种坚强既体现在她克服困难的韧劲上,也体现在她对信念和爱的执着上。她的自传体作品《生命的呐喊》更让我充分认识了她的坚强个性,这部作品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这部作品征服了评委,还不如说是一种坚强的个性征服了评委。
90-92

探骊得珠看三国

摘要:方北辰先生《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一书,书名的意义便值得思索。三国史事历经1800年的流传变迁,广为人读,更广为人解,构筑了一座三国文化的殿堂。步入这座殿堂,自来干门万户。文学和历史两途,尤为引人注目。作者用历史的视角,再以“名将”这一特定主题.“排行榜”这一时髦形式,自称“三国探客”,登堂入室。果不其然,他探骊得珠,得到不同寻常的收获。
93-94

聚文坛旧事 揽历史风云——读吴奔星遗著《待漏轩文存》

摘要:历史渐行渐远,现代文坛上的人与事也日益尘封到岁月的尘霾中,模糊不清了。吴奔星的遗著《待漏轩文存》(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8月版),为我们复活了一段远去的历史,在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倡导者、诗人兼学者吴奔星平实又饱含诗人赤子之情的叙述中,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风云人物,胡适、钱玄同、黎锦熙、叶圣陶、冯至、卞之琳、艾青、臧克家、纪弦、李章伯、唐瞍、王瑶、陈瘦竹等活灵活现地向读者走来,他们的音容笑貌、命运遭际、理想与追求,真实地呈现了一个时代的历史风貌。
95-99

关于《路遥传》的几句话

摘要:路遥是我的文学前辈,我是路遥的追随者,我们都是延川人。我少年梦的形成,人生的展开与飞翔,均与路遥、谷溪、闻频、陶正、史铁生等人的文学引导分不开。路遥是延川县中学的校友,关于他的履历,我的许多老师都能如数家珍。1981年,他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全国“首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后,县中学老师们这样夸路遥:“我们路遥的小说获奖了!”
100-102

尘事无常 人文绵延

摘要:在我的想法中,《文化人的“死与生”》一书既是独立的,但也算得上《文化名人的最后时光》的延续。“最后时光”之后就是“死亡”,而我要阐述的是,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化人其实可以“死而复生”。生与死,向来分为两种:一种是肉体的生与死,一种是精神的生与死。本书显然侧重于后者。
103-104

记与金庸的交往

摘要:已经许久没有听到金庸的话语了,在我看来,这世界似不免有些寂寞。回想15年前,这位新武侠小说家的身影随处可见,各种报纸杂志都大版大版地刊出他的消息。可现在少有人谈到他。但我却常常想起他。记得我上次见到他,他对我说,要淡出这喧嚣的尘世,遵循他的先祖查升所训,“竹里坐消无事福,花间补读未完书”。不知如今他在哪里读书?读哪些书?是禅佛之书吗?现在还下围棋吗?以前梁羽生常与他下,杨振宁也与他下,现在还有人陪他下棋吗?
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