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杂志社
分享到:

博览群书杂志

《博览群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文化地理、域外书谭、书人志、推介、著者译言、书人茶座、经典重读、怀念等。
  • 主管单位:光明日报社
  • 主办单位:光明日报社
  • 国际刊号:1000-4173
  • 国内刊号:11-1091/G2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868
  • 创刊时间:199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07
  • 综合影响因子:0.035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博览群书 2014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博览群书杂志本期关注反腐文学

反腐小说为何总是讲述“清官”的故事?

摘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清除腐败、提倡廉政为核心的反腐小说大量涌现,成为文坛醒目的一道风景,这在几十年的当代中国文学史中实属罕见。 尽管反腐小说时常与官场小说相提并论,但两者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从主题向度来看,官场小说更多地倾向于对官场生态的暴露与批判,反腐小说更多地倾向于对官场正气的歌颂与肯定;从人物形象来说,官场小说更多地侧重于灰色人物的塑造,而反腐小说更多地侧重于正面形象的塑造;从社会效果来看,官场小说更多的是引起人们对社会现实与官场体制的思考,反腐小说更多地是给予人们以改变现状的希望与信心。
8-12

晒新书

摘要:《希腊志略》《罗马志略》是由英国伦敦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的“历史与文学基本读物系列”之二种,是比较典型的卷节体史书。这两部书分别是中文文献中最早的古希腊史和古罗马史。由于《希腊志略》《罗马志略》在中国西方古典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山东聊城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德正、韩学兵从事了将旧有译著繁体字改为简体,竖排改为横排,加注标点符号,将原文专有名词旧译及错讹之处以脚注注明等工作,辑为《(希腊志略)(罗马志略)校注》,以飨读者。
12-12

官场文学不宜展览庸俗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一些优秀小说,如《苍天在上》《抉择》《国画》《沧浪之水》等相继问世,官场反腐小说在当时相对寂寥冷清的文坛上日渐红火起来,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直至今天,官场文学已经“繁荣”了20年,作品层出不穷,生命活力非凡。这在一个文学日渐边缘化、人们的阅读量日益萎缩的时代不能不说是一个让人瞩目的文学现象。
13-15

一段往事的独白——王晓方官场小说中的独特视角

摘要:主人公灵魂世界的忏悔录 1999年7月,沈阳市原常务副市长马向东被“双规”,“慕马案件”拉开序幕。随着案件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官员被卷入,更多的事件纷纷浮出水面。王晓方,这个仅跟了马向东两年的秘书,在这个时段开始了他人生中最为灰暗的日子:常常被纪委叫去问话,接着是反贪局、检察院,一次次地询问,一次次地回忆两年中有关于马向东的事件,有关部门的问话,他总是老老实实地回答,但是心情沉重、压力满腹,在致命漩涡边徘徊着,看不清之后还要发生什么。
16-19
博览群书杂志文化视角争议文学奖

文学的门槛和标准

摘要:记得几年前,我在电台胡说八道的时候,做出过一个相当不负责任的论断:如果仅以“能否催生畅销书和长销书”作为文学评奖“公信力”的检验标准,那么中国符合这一标准的文学评奖仅有半个,就是“半个茅盾文学奖”。从比较早的《自鹿原》《尘埃落定》到这两年的《一句顶一万句》和《推金》,茅盾文学奖有大约一半的作品是获奖之后成为了畅销书、长销书,或者本来就卖得不错,得了奖之后就更是火上浇油地大卖特卖。这样的情况,当然与茅盾文学奖的社会影响力以及长篇小说这个特殊的文学体裁有关。
20-22

晒新书

摘要:《史记选》,清初著名学者储欣所编选,选录作品55篇。编选者对于文章精彩部分用不同的符号加以圈点,并有大量的评点,用语长短不一,恰到好处,或指出词句作用,或评点章法布局,或揭示史公深意,或探讨前后关联性等。所选篇章之末亦多有评语,盛赞史公文章之精彩处,与文中评语形成照应。该书是清康乾时代较为有影响的《史记》选本之一。
22-22
博览群书杂志文化视点

我们有责任汇刊楚辞文献

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又一座诗歌高峰。它以瑰丽多姿的文采,超凡浪漫的想象感染着历代读者。而屈原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那高洁的人格、伟大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爱国情怀,也感染着世世代代的国人。因而,自汉代起,人们就开始了关于屈原和楚辞的研究,两千年来,取得了斐然可观的成就。
38-40

新楚辞学文献的奠基之作

摘要:毫无疑问,当今对屈骚以至整个楚辞的教学、注释、研究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即学术界常说的“新楚辞学”时期。“新楚辞学”的基础材料层面由三部分组成:传世文献、出土文物、民俗材料。“三点决定一个平面”——三部分像三根桩柱牢牢撑起了“新楚辞学”的基础,而这恰恰是过去楚辞学或根本缺失或极其不足的。 三部分中,传世文献仍然极为重要。所以自新时期以来,许多学者为之投入巨大精力,收集、甄别、整理、汇总、勘校、比照……孜孜讫讫几十年,取得了令学界瞩目的杰出成就。而今,又一学术喜讯传来:由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黄灵庚主编、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方铭和副会长赵敏俐副主编的《楚辞文献丛刊》出版了!
41-43
博览群书杂志文化讲坛

树立文化自信首先要认识文化多样性

摘要:第十二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名家国际高峰论坛上,鸿儒巨匠云集。他们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这一话题各抒己见。从本期开始,我们择其精要,整理成篇,展现给广大读者。让我们首先从北京大学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楼宇烈先生的讲话开始吧。
44-47
博览群书杂志文化思考

一个图书编辑应具备的“四无”意识

摘要:任何一件平常的事情,只要我们静心坐下来,细心地去琢磨,就会变得越来越深刻。图书编辑工作同样如此。从事编辑出版工作15年了,我时常被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所困扰——那就是编辑是干什么的?编辑工作该怎么干? 这么一个平常的问题要想回答得特别好,真的是太难了。每个从事图书编辑工作的人们都会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从编辑出版工作流程上讲,编辑就是对著作物的编辑、出版乃至销售;有的从编辑工作的内涵价值上讲,编辑就是传播文化,构建精神家园;有的则从编辑出版的情操上讲,编辑就是文化追求,就是用良心和责任去编好书,弘扬优秀文化;有的则从出版效益上讲,编辑工作就是要把文化效益放在首位,出版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图书。
48-53
博览群书杂志评论

为沉寂多年的电学大师面像——《阎宗临传》读后

摘要:我知道阎宗临先生的名字和学术是在阅读了《阎宗临作品》3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欧洲1文化史论》《中西交通史》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当时的心情,诚如北京大学教授高毅在读这些书时所说:“阎宗临,何许人也?随手拿起书翻了翻,没想到这一翻,就久久没有放下,直至粗粗细细地把三本书浏览了一遍,才长舒一口气。我感到了一种震撼:原来中国人也能写这样的世界史!”(《邂逅阎宗临》,《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3期)正是这种内心的震撼,促使我结合自己的专业,对阎宗临的著作做了进一步的研讨,写了《阎宗临和他的文化史研究》(《史学理论研讨》2009年第1期)等文章。
57-60

年谱与文学史结合的典范——评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史》

摘要:《明代小说史》的突破与《明代小说编年史》 中国古代小说本来是下里巴人的娱乐,它们的生命力都在勾栏瓦肆的宣讲、田间地头的龙门阵和消磨时光的闲暇之中,很难进入知识的传承与学者的书斋。但是,随着中西方文化的强烈撞击,西方小说体制与观念涌入国内,与当时希望变革的有识之士一拍即合,开始了所谓的小说界革命。此后,中国文学的座次开始重排,昔日完全自生自灭的小说逐渐登堂入室,成为文学世界中备受关注的一体。当然,从西方传来这种文学观念的同时,也并没有忘记输入对这种文体的研究。
61-66

重构八世纪唐诗史——评吴光兴《八世纪诗风:探索唐诗史上的“沈宋的世纪”(705—805)》

摘要:唐诗向来为研究之热点,同时亦为研究之难点。因为研究论著汗牛充栋,名著宏论触目皆是,几使后人无有容喙之地。吴光兴先生的《八世纪诗风:探索唐诗史上的“沈宋的世纪”(705—8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1月版,以下简称“吴著”)一书却在视角、方法和史料上都有不凡创获,整体性地推进了当下的唐诗研究。 “沈宋的世纪”的崭新视角 唐诗发展的解释模式有多种,但明代高楝的初、盛、中、晚“四唐”说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多年以来,尽管有不少论著对“四唐”说提出了挑战,如蒋寅先生的《大历诗风》就在盛唐与中唐之间拈出一个大历时期,并揭示了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及作为由盛转中的转折点在唐诗史上的特殊意义;但大多数论著,仍只是在“四唐”说的牢笼下做些拾遗补阙的工作。吴著却采用“沈宋的世纪”这一崭新说法,转换了研究视角,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具有突破性的解释模式。
67-70
博览群书杂志著译者言

大唐为谁而战《炎凤朔龙记——大唐帝国与东亚的中世》缘起

摘要:提起唐朝或唐代,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国家的人,反应不一。比如,欧洲人也许就会想到由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最先命名的“丝绸之路”;日本人则会联想到“遣唐使”,以及与遣唐使密切相关的“正仓院”;但有一些非洲或南美国家,也许只是想到“唐人街”上的中国美食…… 唐代在整个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史上的实际地位如何,以及由此衍射出对整个东亚史、世界史的作用又是如何?这是本书作者即将和诸位读者一起发掘、探讨的问题点。2012年春天,应孙英刚之邀,我到复旦文史研究院做了一场学术演讲。孙英刚与我学术兴趣相近,大家相谈甚欢。他告诉我,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余太山正在商务印书馆组一套书,每本约10万字。
71-72
博览群书杂志书人志

梁晓声:淡定来自对现实的清醒认识

摘要:“倘言普遍之中国人的心情,那么吾认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普遍之中国人的心情几乎可以由‘郁闷’二字来概括。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自豪甫过,就不断‘折腾’,很快便使各阶层先后品咂到了‘郁闷’的、欲说还休的滋味。有些郁闷是国家转型时期各阶层所必然遭遇必须渐适的心理过程,有些则是冶理国家的经验不足导致的,更有些时候体现为‘极左’政治的危害。”在新书《中国人的淡定从何处来?》中,梁晓声理性审视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他说,人们郁闷于这个时代,可又不得不郁闷地适应本时代五花八门的规则。被两种力量拉扯长大的中国人,像极了一张单薄的纸,而满脸写的只不过一种表情——郁闷。
73-77
博览群书杂志哈佛随笔

一场引人人胜的“长曲棍球”赛

摘要:众所周知,美国是个体育大国,也是体育强国。但其“大”和“强”的基础,不是注重从小培养职业选手,也不是投入巨资重点建设职业球队,而是致力于发展各级学校中的体育文化。在美国,除了以盈利为目的的“体育大学”之外,人们是找不到专门的“体育大学”的,而在众多高校中,也难见“体育系”的踪影。但无可否认,美国的高校体育是极为发达的,其项目之特长、设施之先进往往是吸引生源的重要因素。而且,很多高校既是当地著名球队的居所,也会在各自的体育场馆举办各种高水平的赛事。
78-81
博览群书杂志书人故事

一册不舍快读之书

摘要:几年前,读钟叔河《念楼学短》,曾读到苏东坡和陆游都爱读陶渊明诗集的记载,其中苏东坡做官时弄到一册陶渊明诗集后,因太喜欢陶诗,竟不舍得一下子读完,要待心中不爽这时才取出陶诗集读,但每次只舍得读一篇,决不肯多读,为什么?只因怕把陶诗读完后就无法消磨时光度日子了。这样的感受我自认为深得其味,因为不久前我看到介绍陆灏有新著《听水读钞》(海豚出版社2014年2月版)问世后即从网上购得阅读,不料一读之下竟生出如当年东坡读陶诗一般的想法,因怕把书中如此精深通透的文章早早读完后,一时会无法找到如此耐读的好文章。故每天只在晚上洗澡后坐在床上读上几篇,花了半个月才把那99篇文章仔细读完,而读完之后竞产生一种若有所失之感。
82-86
博览群书杂志编辑手记

在路上,寻找寂静

摘要:2006年9月,波士顿郊外,得知我们抵美后不久便购得自行车,吉尔马丁教授说,“你们可以去康科德哦,瓦尔登湖在那边。”大波士顿的通勤火车有可携自行车的车厢,从剑桥到康科德,不过半小时的路程。 在美国几百年的政治文化史中,康科德是一个重要的地方,有独立战争的战场,有爱默生故居,这个静谧的小镇,充溢着其他市镇见不到的文化气息。穿越小镇,骑行在如画的乡间,沿着绿荫浓郁的单车道,瓦尔登湖到了。没有门,没有售票处,没有工作人员,甚至,没有多少游人。
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