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杂志社
分享到:

博览群书杂志

《博览群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文化地理、域外书谭、书人志、推介、著者译言、书人茶座、经典重读、怀念等。
  • 主管单位:光明日报社
  • 主办单位:光明日报社
  • 国际刊号:1000-4173
  • 国内刊号:11-1091/G2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868
  • 创刊时间:199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07
  • 综合影响因子:0.035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博览群书 2012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博览群书杂志本期关注

保卫童年

摘要:《远近丛书》第四辑共四册,分别是《天》、《童年》、《对话》和《树》。四个朴素主题,似乎并无关联,却在不经意间透露了发人深省的消息,似乎在悄悄向我们提问:我们是否已经与那些最本真的生活和事物、与那些本根性的问题非常隔膜、非常遥远了?
12-14

何为真正的对话

摘要:《对话》一书收有两篇文章:一篇题为《对话》,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和学者程抱一;男一篇作者为高宣扬,他通过整理其与程抱一的八次对话,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15-17
博览群书杂志文化思考

鲁迅为何推崇巴别尔

摘要:卡夫卡曾说,只有山峰才能看见山峰,互相之间可以致意。所以我想鲁迅先生当初正是看到了巴别尔及其小说的独特价值,才如此推介引进到中国的。他们对现实苦难、人性善恶、存在境遇等的共同关注,对文体、语言、画面场景的探索与实践,都在隐秘之处暗暗地合流。我们会铭记鲁迅、铭记巴别尔,铭记他们带给我们有关文学的、历史的、生命的、人性的多重震撼和奇迹!
18-24
博览群书杂志交流

胡适出席了泰戈尔画展吗

摘要:2011年12月8日,在北京沙滩红楼北京大学旧址,由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台北胡适纪念馆联合主办了为期一个月的“胡适文物图片展”,展览分为“早年求学”、“文学革命”、“学界领袖”、“学者大使”、“北大校长”、“晚年身影”、“亲情·友情”等七个部分。
25-30
博览群书杂志著译者言

着眼人类和地球命运的检讨

摘要:《阿尼阿拉号》(Aniara)是瑞典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哈瑞·马丁松(Harry Martinson,1904-1978)的史诗式作品,包括103首诗歌。这部作品对马丁松与另一瑞典作家艾文德·雍松(Eyvind Johnson)1974年分享诺贝尔文学奖起过重大作用。
31-33

四面风来 八方云起

摘要:王春瑜打来电话,说商务印书馆拟选编出版杂文作品。王春瑜在电话里询问我近年来的创作情况,希望我来组织这套杂文丛书,具体怎样操作,全由我来做主。我很清楚这是他对我的提携。作为明史研究专家和杂文大家,王春瑜和国内知名的杂文前辈有着广泛的联系,经他手选编出版的杂文选集就有若干种,其中尤以老一辈杂文家的作品居多。这次他把机会让给我,显然是希望我利用平时与中青年杂文家联系较多的便利,多关注这个群体的创作,尽可能推出他们的作品。
34-36
博览群书杂志评论

儒生应该扮演何种角色

摘要:近年来,儒学研究的氛围颇有好转,出现了不少儒学研究刊物,任重主编的《儒生》集刊于去年岁末创刊,是最新近的一种。《儒生》(第一卷)主题是近些年来被称为“大陆新儒家”却并不怎么被学院派儒学研究者所认可的三位人物:蒋庆、康晓光、陈明。
43-46

西南联大是奇迹吗

摘要:《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一书除“迄今最佳联大校史”(何炳棣语)之外,还兼具了知识分子思想史和中国现代教育史的重要特色。与纪念西南联大时所注重的层面相比较,易社强提供了更重要,也更不可或缺的核心性补充。它追问造就西南联大教育奇迹背后的“道”,揭示了西南联大遗产被彻底败坏的原因。
47-51

莫理循:无冕之王的楷模

摘要:近代中国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堪称地球上最伟大的舞台之一。各国的通讯社、报纸时时聚焦中国。激烈的竞争,成就了一批名闻世界的新闻记者,英国《泰晤士报》驻京记者莫理循无疑是最著名的一位。
52-55

三读《南明史》记

摘要:我之读书,有一不成文的习惯:内容空疏、见识平平者,随手一翻,就丢在一边,古日灾梨祸枣者,指此而言;内容充实且有一得之见者,则大致浏览一过,既广见闻,且待他日研究参考之用;内容丰富,又独具卓识灵心者,则正襟危坐,阅读一遍之后,再将其置诸枕边,供睡前翻阅,以便在梦乡中与作者谈心。
56-58

《北京画卷》:追记古都消弭的诗意

摘要:一 在很多人眼中,李江树有关北京的拍摄,更类似于一种苦恋式的都市乡愁——他深深怀恋着一座城,一座曾经像唐诗一样美丽的古城。《北京画卷》像一块厚重的城砖,压在我的桌案上。书中收录的200多张照片,每一张都有着吹糠见米的思想质料与细节,凝聚着一个摄影人长达40年的拍摄北京的心血和思考。这是迄今为止,
59-63
博览群书杂志推介

《自墙》:徽文化的一张艺术名片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地域文化的热潮逐渐兴起,地域文化不仅受到专业史学研究者的重视,也吸引了许多文学艺术家以艺术手段描绘和再现中华多元的地域文化风采,从而开辟了以地域文化为背景,弘扬地域文化精神的多种艺术体裁,使人们从多角度领略到博大精深的中国地域文化的永恒魅力。
64-66

警察怎样写散文

摘要:记得我的一位大学同学读过张喧的一篇博文后说:“向张警官表达敬意!一个读麦克尤恩的警官,值得我们敬佩。”我现在也想说,一个懂得不断用文学阅读丰富自己、武装自己的作家确实是值得敬佩的,因为他还知道自己的不足,还在偷偷丈量自己与这些优秀作家的距离。而这种阅读、揣摩、丈量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他进步的过程。
67-70

热情与理性的结合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2月版)是河南平顶山学院赵焕亭新出版的学术著作,具有鲜明的特点,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
71-73

心灵的涤荡

摘要:每当人们谈起西藏,总是喜欢使用诸如“神奇的土地,神秘的文化,神话般的传奇”等字眼来描述或想象那里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因为那里往往寄托着都市人对远离现代文明喧嚣的某种向往。虽然与向往现代文明的“北漂”的滚滚人流相比,行动上的藏漂可能体现为小众,但精神上的藏漂肯定不在少数,
78-79
博览群书杂志五访长崎(3)

在长崎过春节

摘要:春节无疑是中华民族最重要和最盛大的节日。在许多人的观念中,从除夕开始至少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都应属于春节期间,所以这一段时间的中国人口是在巨大的流动中,从而制造了“春运”这一概念。尽管流动着的数亿人口把铁路、公路上的车辆塞爆,尽管买一张回家的车票要排上几天的队,但仍不能改变中国人春节回家团聚的风俗,因为没有什么节日能与春节的魅力和重要性相比。而在世界各地,任何一处也难以感受到像中国的春节那样浓浓的节日气氛。
80-86
博览群书杂志随笔札记

从豁蒙楼到深柳堂

摘要:去岁深秋抵金陵,正是桐叶飘零时。下榻处在梧桐大道左近小巷,走几步就是“总统府”。薄雾微雨,气温骤降,“总统府”内人潮汹涌,续写辛亥年的热情。我在后花园几处太湖石前稍稍驻足,在书店翻了翻本地旅游手册:下一处就去不太远的鸡鸣寺。
87-90

读《小言论》有感

摘要:拜读邹韬奋(1895-1944)的《小言论》(商务印书馆2012年5月版),使我想起儿时的一些往事。 我1937年4月生于苏州,出生后适逢日寇对苏州轰炸、对南京进逼。母亲抱着我与长兄王荫一起,坐难民船,逃往盐城建湖县水乡,父亲则继续留在苏州打工,挣钱养家。我虚岁6岁时,进了新四军创办的小学读书。读到五年级时,我有次打开长兄从苏州带回的图书,里面有很多杂志、书籍,如《小朋友》、《中学生》、《生活》、《大众生活》、《中国地理》、吴敬恒著《帝国主义侵华史》、高尔基著《夜店》等。
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