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博览群书杂志 省级期刊

Chinese Book Review Monthly

  • 11-1091/G2 国内刊号
  • 1000-4173 国际刊号
  • 0.0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博览群书是光明日报社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5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光明日报社主管的学术期刊。博览群书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本期关注·文化经典与中国共产党、评论、文化访谈、书边随笔 神话与文明、每月聚焦·名作中的夏天、推介、文化视点·解密李贺、书人茶座、文化思考·重读路遥、序与跋

博览群书 2010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博览群书杂志本期关注
揭开大学身份被盗之谜4-9

摘要:自从“钱学森难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被提出后,中国大学教育的问题就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大学教育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它们的根源又是什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思考的热点。不久前,总理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这段话不仅给出了好大学的定义,也为中国大学的未来发展指出了方向。本刊特邀请林小英、丁东等学者为文,探讨中国大学的现在和未来。

中国大学向何处去10-13

摘要:钱学森去世后,他当面向提出的意见——“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引起舆论的热议。有人称之为“钱学森问题”。这里面实际上包含一系列的疑问,诸如:中国大学现状如何?问题出在哪里?大学教育有没有更好的模式?中国人有没有能力把大学办好?

追寻“大学之道”14-18

摘要:“大学”是我们这个时代非常奇怪的一个“关键词”。作为现代社会当之无愧的学术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大学因为关系着民族国家的科技腾飞与文化复兴以及各阶层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公平而备受关注,然而到目前为止,大学始终是“突出地未曾得到研究的机构”(克拉克·克尔语,见《大学之用》)。

让大学走出器具化19-22

摘要:如今的大学教育有沦为职业教育的危险,大学生的人文修养也在对技能素养的强调中黯然失色。面对如此境况,每一个关注民族未来的人,尤其是大学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殚精竭力,思考大学教育何去何从的问题。我想,应先回顾真正的大学精神是什么,再看看目前的大学教育的主要病症何在,最后探讨如何应对当前困境。

博览群书杂志文化思考
气质类型有性别之分吗——真正认识人类自己(六)23-27

摘要:自2008年第8期起,本刊约请厦门大学的林红女士,陆续撰写了“真正认识人类自己”之系列文章,在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一百周年之际至此篇结束。希望藉由这组文章,引起每个关爱人类自身发展的男女认真地反思二元对立(或男尊女卑、或女尊男卑)的思维定武,随时警惕打着尊重性别差异旗号而扩大的两性差别,为营造“尊重气质多元与性别平等之发展”的和谐社会而共同努力。当不以性别而以个体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时,离“自由王国”也就不远了。

博览群书杂志专栏
小册子 大道理31-33

摘要:近年来,关于学术规范与科研诚信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界、出版界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出版了一些部头不小、理论性也很强的著作。但问题在于,如何把这些理论普及于学子后生?如何让学子们掌握这些道理?

博览群书杂志台港学人
李审言与樊樊山的文稿风波34-37

摘要:李审言(李详1859-1931)与樊樊山(樊增祥1846—1931)都是清末民初学术界的名人,若问谁的名气大,则李审言万不及樊樊山;如果以学术成就而论,似乎樊樊山不及李审言。他们两人同样在1931年去世,樊樊山于春天死于北平,年八十六;而李审言则于五月死于故乡兴化县,年七十三。

来函照登40-40

摘要:编辑部: 贵刊今年第二期载朱新伟《(小团圆)的叙事者问题》,上来即云:“张爱玲的小说从来不用第一人称叙事,都是第三人称叙事。”按,此语不确。张爱玲的短篇小说《殷宝滟送花楼会》(载一九四四年十一月《杂志》第十四卷第二期,收《惘然记》)用的就是第一人称,叙述者“我”贯穿始终。“说有易,说无难”,此亦一例。

博览群书杂志科学文化
由《爱因斯坦全集》(1—8)出版想到的41-43

摘要:学界盼望多年的《爱因斯坦全集》第六至第八卷终于出版了。《全集》第一卷出版是在1999年9月,而第八卷出版则是在10年以后的2009年,前后相隔10年。《全集》8卷9本总字数多达747.4万字。其出版过程中的波折,以及共30位译者为之耗费的心血,是值得铭记的。

博览群书杂志随笔札记
鲁迅与嘉业藏书楼44-46

摘要:2010年1月23日,北京零下16度,报上说是几十年来气温最低的日子。这天我在南浔。

沉潜往复与小心求证47-48

摘要:从书柜里取出王元化先生的《清园近思录》和《清园夜读》二书,犹如老友见面。因为这两本书以前读过,再次读不就犹如老友见面吗?沏杯茶,坐在桌前,翻开前辈写的书,亦是一番怡然。

博览群书杂志对读
鲁迅语录阅读小札49-53

摘要:提起语录,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很容易想起上个世纪60年代大量出现的红色塑料皮、64开本的“红宝书”——既有《语录》,也有《鲁迅语录》。的确,语录之盛行,莫过于上述时期。我要介绍的鲁迅语录,自然包括那个时代的出品,

加法之累与减法之美54-57

摘要:志同道合的朋友聚会,酒足饭饱之后总不免会谈起文学。那次聚会也是这样,起初,大家分成两三拨,三三俩俩各自议论着一些话题。忽然,我的耳边响起了几个名字:杨显惠,《夹边沟记事》,高尔泰,《寻找家园》,作家潘女士正和一个出版社的编辑谈着什么。我开始注意他们的谈话。潘女士说,《夹边沟记事》不能说写得不好,但一跟《寻找家园》比就觉得差了一些火候。

当代小说情节冲突设计新趋向58-60

摘要:惊悚、悬疑、恐怖、犯罪……这些都是尽人皆知的畅销元素,但凡检点一下虚构类作品排行榜前几位的书,你就会清楚地知道,上述畅销元素是如何被运用得淋漓尽致,组成了多少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在现代社会设计这类小说情节,有着越来越突出的困难。

博览群书杂志评论
我在人间,人间在我61-63

摘要:出生于1930年的历史学家许倬云,德高望重,乃现今华人知识界的耆宿,著作等身,百尺楼台之学问,积多年之功力,即便是寻常话语,亦潜蕴“正果修就”而睿智阅世的从容之气。全祖望《梨洲先生〈思旧录〉序》谓:“文章之事,

《居以养体》63-63

摘要:这是一部围绕居住环境来探讨养体、养心的通俗读物。书中涉及了古今中外许多方面的知识,既有设计文化,又有设计原理,还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民俗知识,并将各方面知识都汇集到“居以养体”这个主题上来。

神交南迦巴瓦64-67

摘要:我知道周宁终于又去了一次藏区,是在读到《人间草木》之前两个月。在此两年前的2007年暑期,几个旧识约好去高原腹地的玉树,行前他却因故放弃。说起藏文明,我们总会扯到生死轮回。希望也能就那么睡上一觉,醒来后又是一片天地。那时他就透露,他要写本“小书”,写生命,会比较有意思。

在新的起点上认识西方73-74

摘要:经历过后现代历史理论横扫史坛之后,书写一部篇幅不大却能令读者比较信服、乐于接受的西方文明通史著作,对于当代史学家来说,意味着更大挑战。首先,历史事实的甄别与挑选必须更加严格,必须坚定地传达出某些确凿无疑的历史现象(人物、事件、历史变化等)和某些无可否认的历史见解,否则便会给人以“没有历史客观性”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