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博览群书杂志 省级期刊

Chinese Book Review Monthly

  • 11-1091/G2 国内刊号
  • 1000-4173 国际刊号
  • 0.0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博览群书是光明日报社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5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光明日报社主管的学术期刊。博览群书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本期关注·文化经典与中国共产党、评论、文化访谈、书边随笔 神话与文明、每月聚焦·名作中的夏天、推介、文化视点·解密李贺、书人茶座、文化思考·重读路遥、序与跋

博览群书 2009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博览群书杂志特稿
何兆武:读书是一种享受10-13

摘要:问:何老您好!请问您最近在读些什么书?何兆武:我现在不读正经书了,因为没有精力做正经事了,都读点闲书,主要是一些回忆录之类的。因为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段,所以看着有亲切感。其他的新书就是看报上介绍,某某书怎么样,便拿来看看,不过并不是认真的,跟以前不一样。

我与《博览群书》14-15

摘要:从小就爱读书,但“博览群书”这一词语,却是十多岁时,从一位中学国文老师谢国捷先生那里听到的。他刚从辅仁大学毕业,风流倜傥,出口成章,颇受学生爱戴。他的话像金口玉言那样被奉为经典。从此以后,我就把“博览群书”作为读书的目标,见着书不管内容讲什么就看,为我后来号为“杂家”奠定了基础。稍长,读了一本《颜氏家训》,有句话大意说:读书未遍,不可妄加雌黄,更加引起我对“博览群书”的追求。

好书超市15-15

摘要:这是目前国内第一部系统的鲁迅翻译研究的学术专著。长期以来,鲁迅被认为是思想家、文学家,是文化旗手,却常忘了他还是位杰出的翻译家。《鲁迅翻译研究》从鲁迅与翻译合作者的关系、鲁迅参与和主持的几套翻译丛书与杂志、鲁迅翻译与创作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入手,力图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更为全面地深入鲁迅研究中的诸多问题。

知识的价值与传播16-17

摘要:《博览群书》迎来了它的第300期。一份期刊在这样一个追求利润、跟风第一的时代,能够不计盈亏,不求“闻达”,始终坚持既“博”且“群”的方针,服务于从精英到大众的广大读者,实在是难能可贵。

读书建言17-17

摘要:少年读书宜从兴趣入手,但不要堕入恶趣;

对《博览群书》的祝贺与期望18-19

摘要:在当今林立的读书类报刊中,《博览群书》是一本资深的、拥有广大知识者作其后盾的刊物。一本刊物,生长在群雄并世的今日如果有幸能够存活下来,能够奋斗10年甚至20年或更多,当属不易。而《博览群书》竞快快乐乐地、处世不惊地迎来了它的大日子,这真是值得庆幸的时光。

坎坷半生惟嗜书20-23

摘要:欣逢《博览群书》300期华诞,庆祝生日,总要说些与寿星有关的话。300期是个不小的数字厂,折合成年寿也有25年了。1980年代,我看到与读书有关的杂志就有十数种之多,能够坚持下来的是其中的少数。特别在电视泛滥、网络普及的时代,书仿佛是老占董,对很多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就是某些书籍一时能够掀起某种“热”,也是拜电视或网络之赐,先是在电视上、或网络上红,于是书籍出版跟上,实际上这只是做了电视、电脑这“二电”的附庸。

一个书虫的自白:从我与《博览群书》的缘分说起26-28

摘要:我和《博览群书》已经有了好些年的交往,但是这种交往却有一个相当奇怪的开头。

贺辞29-30

博览群书杂志文化思考
张之洞的当代意义31-35

摘要:张之洞,河北省南皮县人,生于1837年,卒于1909年10月4日,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当时政局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一幅末世景象。张之涧的一生,就寄居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旧的已经坍塌,新的尚未建立。借用孔子的名言,几乎可以说是:“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晚年的他尽管位高权重,名满天下,但谤亦随之:新潮的人物嫌他太陈旧,陈旧的人物又嫌他过于新潮。

重温孟德斯鸠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批判36-40

摘要:先贤严复翻译的孟德斯鸠名著《法意》于1909年初版,迄今整整一个世纪。此后又有几个译本陆续出版,书名大多改为与原文更为接近的《论法的精神》。近年来,此书的翻译和出版出现新一轮高潮,据不完全统计,仅2000年以来,各地出版的《论法的精神》中译本就超过10个。

古典共和思想的现代启示41-43

摘要:共和国在西方古已有之,斯巴达,古罗马,中世纪时期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城市国家,都以共和制著称。近现代以来,东西方皆有以共和立国的国家,英伦三岛、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出现在国号中的“共和”,往往强调其政体色彩。但是,古今中外的政体中,虽然同为共和,国家体制和治理模式却千差万别。

博览群书杂志专栏
“灵凤藏书”和未竟的往事44-45

摘要:收藏是一种乐趣,也是一段段曲折的往事。对于藏书票而言,它伴随着古腾堡发明印刷术而诞生,成为藏书人的印记、票主收藏心境的剪影,乃至于图书的守护神。我国自清末民初,随着西方在华办学,也带进来这个漂亮的小玩意。历经近百年的洗礼.渐渐萌芽发展,风起云涌。这以时间换取收藏空间的过程,宛如一条婉转的小河,别有一番情趣在流淌。

听祖父讲名士黄侃趣事(二)46-50

摘要:祖父曾说,季刚先生任教东北大学时,某日夜间回到北京。下了火车,他不顾旅途劳顿,先事休息,却让他儿子黄念田手里提着灯笼,连夜赶到我家。我以为他有何要事,心里不免紧张,他却十分兴奋地对我说:“我在东北见到了曾运乾先生,与他深谈两夜。他考定的古声纽中,‘喻’纽四等古归‘定’纽,‘喻’纽三等古归‘匣’纽。这是很正确的。我的十九纽说应当吸收这一点。”言下控制不住喜悦之情,与我一直深谈到夜半方归。

静处的月明:林徽因诗存及其它51-53

摘要:有关解读林徽因与新文化运动之文,至今寥寥。人们似乎只愿她是闺阁绣楼里不经风雨的才女,抑或仰慕的只是沈从文所说的“诗一样的人”。我认为,她于新文化运动,有着割不断、读不完的历史情结,只是未引起关注而已。

金冲及纵论百年中国史54-59

摘要: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金冲及撰写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这部114万字的四卷本著作,从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写起,一直写到2000年。近日,本刊对他进行了专访。

博览群书杂志随笔札记
用“博览”之钥开启“研究”之门60-63

摘要:为了建构多元共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近年来我致力于现代通俗文学的研究。探索新文学之外的一个过去所不熟悉的“世界”,阅读了大量过去教授新文学史时所没有涉猎过的通俗小说,它的长篇数量之多恐怕要数倍于新文学同类作品。其中也不乏优秀或较好的纪实性很强的“存真”小说。我常感到这是一座富矿。经过提炼,是能成为多元共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

当短信取代了书信64-66

摘要:学术批评网的创办者杨玉圣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政法大学教师程春明被刺事情发生的第二天,他要给学生上课,但他没有讲该讲的内容,而是给学生做了一次《热爱生命》的人生讲座。我在读他讲座的内容时,突然发现了如下文字。那是他在谈论当今的大学生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时说出的一番话。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