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博览群书杂志 省级期刊

Chinese Book Review Monthly

  • 11-1091/G2 国内刊号
  • 1000-4173 国际刊号
  • 0.0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博览群书是光明日报社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5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光明日报社主管的学术期刊。博览群书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本期关注·文化经典与中国共产党、评论、文化访谈、书边随笔 神话与文明、每月聚焦·名作中的夏天、推介、文化视点·解密李贺、书人茶座、文化思考·重读路遥、序与跋

博览群书 2009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博览群书杂志本期关注
领袖们的精神遗产——口述史料: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4-8

摘要:随着历史档案的解密,关于去世的中共领袖的文章、图书越来越多,特别是他们身边工作人员的口述回忆、访谈,这些通俗类读物让领袖们逐渐走下神坛。 怎样看待这些读物?从这些图书中我们能获得什么启迪?如何继承他们的精神遗产?本刊邀请了研究专家、红旗出版社社长蒋建农,《读书治国》的作者徐文钦撰文,并访谈了《难忘的八年》作者、总理生前的秘书纪东,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善良是人格魅力的基点——访《难忘的八年》作者纪东9-12

摘要:“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在历史的长河中澎湃着总理不朽的赞歌,向人们展示着他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一生。作为总理的秘书,纪东撰写的回忆录《难忘的八年》真实地记录了总理最后八年的人生历程,谱写了一曲总理晚年的大江之歌。

“读书看报,每天都不能少!”13-16

摘要: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但现实情况是,一些人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少读书了。让我们来看看和的做法,也许会有所启发。

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16-18

摘要:1976年是中华民族大悲大喜的一年。9月9日,逝世,举国同悲。10月6日,中共中央一举粉碎了“”,举国同庆。

博览群书杂志文化思考
日本城市改造的启示19-24

摘要:一 我们生活的城市、街区、村庄是我们的家园、故乡,是心灵中最温暖的所在。就拿我们生活的城市来说,我们对它的记忆、对它的感情与那些最平凡最熟悉的城市风景纠葛在一起:穿过城区的河流、狭长的街巷、老房子、城门楼、寺庙、名人故居、石板路、小餐馆、庭院里的海棠、小贩的叫卖声、屋檐上的瓦当、街坊邻居们的闲聊、孩童的游戏……对于居住在城市里的居民而言,

京剧百年变革之梦的思考25-31

摘要:京剧之变发轫于20世纪初,它的出发点不是戏曲的生存危机,而是迎合于一种求新求变的社会心态,或日天下大势,希望戏曲能有益于社会,能改变世俗民心,能改造中国人为新人。这种内在的变革要求改变传统戏曲的封闭性而成为一种开放的系统,也显示出强大的吸纳能力。这种变革直接带来了二三十年代京剧的繁荣,是京剧发展的鼎盛时期。

博览群书杂志文化访谈
杨奎松:历史的发展有太多偶然32-39

摘要:《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自2008年1月出版以来,在史学界和读者中引起了巨大反响。作者以全新的视角,对两党关系重要事件条分缕析,将国共关系史的研究推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近日,本刊采访了这本书的作者,著名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奎松。

博览群书杂志专栏
朝鲜半岛之当年明月——在汉城搜寻《三国遗事》40-42

摘要:业余当年明月等人写的通俗历史读物大卖,有些“体制内”的学者也开始仿而行之,写作一些同类读物。这又引来一些学者发表议论,或谓当年明月等人所写更八卦故更可读而学者所写更为严谨云云。我当然没有义务在这里判断谁更严谨谁更八卦,不过倒是愿意提供另外一种思路,聊供谈助。

博览群书杂志学术
“庶民研究”:一种激进史学的兴衰45-49

摘要:一批被冠以“庶民研究小组”的印度学者,重新书写被西方及其同谋者共同篡改了的印度近现代历史,登上西方学术舞台,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而中国历史学家在面对西方理论话语和知识体系时,始终缺乏足够的反思和批判。相信印度学者的研究能够让中国的历史学家保持一份清醒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态度,探索出一条体现中国精神的历史研究之路。

博览群书杂志批评
《魏晋文人讲演录》信口开河之处50-53

摘要:最近蒙友人推荐,看了一本《魏晋文人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此书为“大学名师讲课实录”丛书中的一种,附有光盘。坐在家里就可以听大学名师讲的课,实在是很方便的。

博览群书杂志随笔札记
考证学与当下学风——重读《励耘书屋问学记》54-57

摘要:一 以往读此书,乐于看学生辈勾勒出的史学大师陈垣先生的画像。学生笔墨风姿各有不同,有儒雅的,有深透的,有直言的,也有端着架子放不下的,执笔者不同,便要你综合地来看这幅画像。不过客观讲,学生写老师或老师写学生,都未必合适。因为关系一定,话便不好说。当年戴震婉拒姚鼐拜师,

这儿一颗星,那儿一颗星——《西方哲学史》第8版翻译漫笔58-61

摘要:这儿一颗星,那儿一颗星 杳不知前路; 这儿一团雾,那儿一团雾 晨光终难阻! 这是美国19世纪女诗人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诗句。复校《西方哲学史》样书,工作到凌晨,键盘敲累了,脑子转不动了,就随手翻开这诗集。说起来,

序跋写作佚事谈往62-64

摘要:序跋自有其悠久的写作传统。至20世纪,随着出版业的兴盛,序跋写作已蔚为大观。许多作家、学者等社会名人都留下了大量的序跋,如胡适至少有四十万字的序跋,鲁迅兄弟各有二三十万字的序跋,写得较少的老舍也有十余万字。粗略统计,仅现存的新文学序跋至少有一千万字。许多名家的序跋都已单集成册,或作为全集的一部分。

布衣学者的寒士心态65-66

摘要:最早知道张中行是因为《负暄琐话》,文字的味道很特别,写人记事都有些《世说新语》的意象,文章短而好读,还不时让人漫生出一些痴痴的玄想,比较切合我散淡的个性,自然就记下了。有一天,突然得知他就是《青春之歌》中余永泽的原型,不免感到莫名的意外,还有一缕怪怪的惊讶。后来读他的《顺生论》,还是比较喜欢。所以,

博览群书杂志序与跋
初版时间要凭初版本版权页——序《中国现代文学初版本图录》67-69

摘要:我痴迷新文学初版本,是个被同行们称作初版本主义者的那种人。八九年前,拜读了姜德明先生的《书衣百影》,喜欢之极。当时就想:如果有人能仿“诗三百篇”之意,选取新文学名著三百部,将其初版本封面和版权页彩印出来,集为一书,这将有功于学术界,有功于广大的青年学子。但我知道此非易事,从寻找版本、考订内容,到拍摄书影、出版成书,都要付出巨大的精力。

唯真、唯情、唯美、唯理——《林徽因作品新编》前70-73

摘要:林徽因在读者中最以诗歌著称,然而八宝山陵园她的墓碑镌刻的不是“诗人林徽因”,不是“作家林徽因”,乃“建筑师林徽因墓”。她本职研究古建筑,也设计现代建筑,虽一度享誉文坛,却不过是个客串文学舞台的“票友”而已。首先说明这一点,因为它关联到林徽因的创作特色。她同时代卓有建树的女性作家们,有的秉承文学“载道”传统,欲以改造社会为己任;

博览群书杂志评论
自是情深能醉人74-76

摘要:汪曾祺的作品常常用疏淡清简的笔墨就勾画出一幅诗意的画面,在雅致的文字和柔美的情性中创造了一个充满灵韵的文学世界,以古典的审美意趣留下耐咀嚼有余香的境界。最近,《一汪情深:回忆汪曾祺先生》吸引了我。

“六八年兵”的文化品位和精神薪火77-79

摘要:《六八年兵》一书,我连着读了三遍,每遍都有新感受。 所以能读三遍,首先是由于我与作者是相识时间不是很长的“老”朋友。我们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他的作品,自然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其次是我俩年龄仿佛,经历相近,书中讲述的那个年代的事情,我们是共同经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