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博览群书杂志 省级期刊

Chinese Book Review Monthly

  • 11-1091/G2 国内刊号
  • 1000-4173 国际刊号
  • 0.0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博览群书是光明日报社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5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光明日报社主管的学术期刊。博览群书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本期关注·文化经典与中国共产党、评论、文化访谈、书边随笔 神话与文明、每月聚焦·名作中的夏天、推介、文化视点·解密李贺、书人茶座、文化思考·重读路遥、序与跋

博览群书 2009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博览群书杂志特稿
老舍的1950年4-7

摘要:老舍先生的1950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不同一般,宛如是一个生命的里程碑和转折点,在他的一生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市民之子老舍7-10

摘要:前几天在中国评剧大剧院看完《正红旗下》出来,打出租车回家。北京的司机爱跟乘客唠嗑可能世界闻名。这次唠的不是政治局开会,而是看的什么剧。我说是老舍小说改编的曲剧,因为老舍诞生110周年了。这司机搭茬就说起了老舍,我就“考”他想看看北京的老百姓到底知道老舍什么。他说他“看过”(不是“读过”)《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最惊人的是知道《我这一辈子》!一个城市的普通市民,竟能如此纯熟地道出属于这个城市的作家来,我看也无人再出老舍之右了。

老舍小品文之“奇趣”10-14

摘要:老舍是中国现代的幽默大师,是现代文坛的“市民诗人”。他不仅以诙谐幽默的小说确立了其作为京派文学的独特风格,而且以其诸多蕴涵深邃艺术精湛的剧作、通俗流畅关注世情的曲艺作品等,影响了中国的艺术舞台。除此而外,老舍的小品文是值得一说的。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幽默大师的桂冠戴在林语堂的头上,不如可以这样说:林语堂是提倡幽默的先驱,老舍才真正是一位幽默大师。我们不说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仅仅从老舍的小品文看,就完全够得上幽默大师的称号。

老舍译事15-18

摘要:老舍的精神内涵深广,文学活动范围广,作品传译也广。他自称“写家”,人们多称他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文学界都知道,他兼擅各种文体,是“文武昆乱不挡”的全能作家。一般人较少了解老舍精通英语,他在英、美用英文写作,做学术讲演,在英国讲过《唐代的爱情小说》(T’ang love story),在美国谈《中国现代小说》(The Modem Chinese Novel),也写过英文话剧。当然更少人知道,老舍不仅是个“写”家,还是个“译”家。他能在现场作英语同声翻译,也能从事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的笔译。他参与进行翻译的方式与事实,提示我们关于文学翻译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多元因素。

博览群书杂志专题
读《上山采蘼芜》说汉时妇女地位19-21

摘要: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回首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从女性视角看丁玲交恶沈从文26-30

摘要: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当时几乎无一人敢出面揭露此事。尚在青岛大学任教的沈从文得知后,于5月25日写下了《丁玲女士被捕》一文,并在胡适主编的《独立评论》上刊出,后又在《大公报·文学副刊》上相继刊登出《丁玲女士失踪》以及《记丁玲女士·跋》两篇文章。不久,忽然听到丁玲遇害的传闻,正在为老友奔走呼号的沈从文感到无比愤怒和悲伤。

博览群书杂志文化思考
大脑及荷尔蒙的性别之谜 真正认识人类自己(四)31-35

摘要:美国史学家汤姆斯(Thomas Laqueur)在钻研了西方历代医学和自然哲学的相关文献后,于1990年发表论著(Making sex:body and gender from the Greeks to Freud)指出:我们今天熟悉的生物学上的所谓男女差异的言说,其实并非自古皆然的共识。在特定的历史情境和二元价值体系支配下,长期以来西方生命科学对有关男女性别差异的自然知识做了一系列非客观的诠释,将身体的一些特定部位,

“杨红樱现象”的回顾与思考36-42

摘要:“杨红樱现象”似乎已成为中国童书界乃至整个出版界的一个专用名词了。这主要是因为她的作品畅销,而又被批评界视为艺术质量不高,并由此引发了长时间的争论。争论的双方,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代表着出版界(具体说就是出杨红樱书的出版社)和文学界(主要是一群坚持儿童文学立场的作家和批评家)。因为这样的书在中国童书界还是一个新的现象,人们对它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争论一直未显明朗。本文拟就此出版现象作一回顾,希望能看出端倪。

时尚业:意义的生产和销售43-48

摘要: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业界就提出“感性的时代已经到来”,并提出,“21世纪是宗教、艺术、哲学的时代”(张爱平、何静编著《日本的文化产业》,山东教育出版社)。最近几年,文化产业作为世界各国产业调整的主要方向,正在受到各国政府和产业部门的高度重视。与传统的生产“硬件”的工业体系相比,“软件”产业或者说感性产业正在一步步从后台走向前台。

博览群书杂志专栏
当了巴比伦王室的见习巫觋——关于《巴比伦泥版楔形文书天文表》49-51

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北京念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研究生,常有机会随侍先师席泽宗院士。先师讲学余暇,也不时回忆学界前辈种种轶闻趣事,每每令我听之入迷,或大开眼界,或心向往之。

叶灵凤的“记忆的花束”52-57

摘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书话家叶灵凤享年七十,其中有三十二个春秋是在香港度过的。他对上个世纪30至60年代的香港文学进程颇多贡献。但叶灵风晚年在香港的生活和写作,有关记载不多,正如香港文学研究家小思(卢玮銮)在她所编《叶灵凤书话》(1988年1月北京出版社初版)之《选编后记》中所说:“叶灵凤在香港三十多年,除了在三十年代末期较为活跃外,愈往后期,就愈低调。

博览群书杂志港台书人
倒在血泊中的笔耕者——耿济之与三十年代作家58-62

摘要:他是一位倒在血泊中的笔耕者。 他与郑振铎最早为《国际歌》(《赤色的诗歌——第三国际党的诵歌》)合译歌词。

杀猫人莱辛62-63

摘要:莱辛的书从来都不容易读,文字看上去很简朴,但却埋藏了很多的概念,总是要人反复进退地思考。如果想选一本书,能够比较轻松、愉快地进入莱辛的世界的话,我想一定就是《特别的猫》了。喜欢猫的作家太多了,一爱起来就特别痴狂,难免就要为它作诗立传了。很多人以为莱辛也是如此。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新闻拍到她家里面有一只很漂亮的黑白大肥猫,就窝在她旁边,像一对姐妹(很有可能莱辛才是妹妹)。

博览群书杂志札记
人间幸有未削书:《陈寅恪诗笺释》读后64-66

摘要:好几年前,在湖北程巢父先生一篇文章中,看到他起意笺证陈寅恪先生的诗集,南大卞孝萱先生向他泼凉水说“笺证陈诗之难,难于上青天”,程先生并不服气。时间过去数年,程先生的笺证还没看到,倒是广州胡文辉先生捧出厚厚两大册《陈寅恪诗笺释》,是为惊喜。

新的视角看“红底金字”年代67-71

摘要:写回忆文章,写怀旧作品,近些年来蔚然成为一种风尚。升平日久人心静,头脑也更加清醒。晴窗灯下,键盘素纸,此类文字汩汩而出;操笔者,既有政要明星,也有百业平民,俨然“怀旧面前人人平等”。

沉重的翅膀——解读三岛由纪夫的文学与生死72-77

摘要: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是一位政治思想上错误多端、艺术成就却很高的复杂人物。他的一生,是将文学和感性化政治调和在一起而精心绘制的一幅撼动人心的油画。在这幅充满了诡异的油画中,“美”——凌驾于他的文学与政治人生之上。在很多人看来,1970年三岛由纪夫的切腹自杀,应归咎于他“企图发动政变”的失败。但笔者认为:三岛由纪夫是一位对世界文学有着独特贡献的杰出作家、是一位对独特美学执着追求与大胆实践的作家;三岛由纪夫的美学精髓渗透在他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并影响着他一生的创作;他的切腹自杀是他文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他是死在自己一生所营造的美学悖论中。

博览群书杂志书评
好书超市80-80

不小的“小事”——周海婴《镜匣人生》读后81-83

摘要:鲁迅在“遗嘱”里给许广平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比起鲁迅少年丧父的不幸,周海婴似乎更是不幸。鲁迅在1936年10月19日撒手人寰的时候,海婴不到8岁。今天的人们过多地强调海婴对鲁迅知道得不多,因为当时他毕竟年龄很小。但反过来想,海婴当年可是鲁迅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海婴的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