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博览群书杂志 省级期刊

Chinese Book Review Monthly

  • 11-1091/G2 国内刊号
  • 1000-4173 国际刊号
  • 0.0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博览群书是光明日报社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5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光明日报社主管的学术期刊。博览群书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本期关注·文化经典与中国共产党、评论、文化访谈、书边随笔 神话与文明、每月聚焦·名作中的夏天、推介、文化视点·解密李贺、书人茶座、文化思考·重读路遥、序与跋

博览群书 2008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启蒙时代已经结束? 从“我与《开卷》”谈起-

摘要:友人董宁文君给我出了个"我与《开卷》"的题目。《开卷》是一本"民刊",由南京凤凰读书俱乐部主办。32开,28页,每月一期,有内准出字,快要出满一百期了。国内类似这样的刊物不止这一种,我常见到的有长沙的《书人》,十堰的《书友》,武汉的《崇文》,

方春蕃萌:秦汉文化的绿色背景-

摘要:鲁迅曾经盛赞秦汉时期的文化风格:"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毫不拘忌","魄力究竟雄大"。当时民族精神的"豁达闳大之风"对社会生活有全面深刻的影响。对于当时的艺术作品,鲁迅也有"惟汉代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肯定性评价。应当说,以富于进取性为基本特征的"闳放"、"雄大"的文化气象,是秦汉时期最突出的历史特征。

一点苦难 一点光荣-

摘要:王新华文章中回忆的下乡生活,现代青年已很难体验到,文章中不时出现的陕北方言更使其生动、鲜活。为方便读者,编者将方言用楷体表示,个别难解的略加注释。

未引起足够重视的《红楼梦》研究大家吴克岐-

摘要:说不尽的《红楼梦》。近些年来,《红楼梦》可谓兴盛,选秀、重拍,不亦乐乎。红学研究也是新意迭现,怪论层出。本期刊登有关《红楼梦》研究的3篇文章,以期让读者对此有更广泛和全面的了解。

这条红学常识其实并不可靠 商榷高鹗续作《红楼梦》后四十回之说-

摘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高鹗,似乎已经成为红学常识。书上是这样印的,学者是这样讲的,读者也是这样接受的。但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根据对有关资料的认真解读,发现高鹗续作《红楼梦》后四十回之说,很值得商榷,这条作为红学知识传播的常识其实并不可靠。

《红楼梦》在韩国-

摘要:《红楼梦》何时传入韩国《红楼梦》传入韩国的具体过程现在考察起来比较困难。因为清朝和朝鲜王朝的交流相对频繁,可以推断当时到过北京的朝鲜文人可以轻易地接触到《红楼梦》,朝鲜的文人社会不可能不知道《红楼梦》的存在。可能是当时古典小说受到排斥,他们进行自由地阅读和讨论比较困难,所以几乎没有留下相关的记载。幸运的是,

我与清人日记研究-

摘要:转眼之间,从事清史研究与教学已经三十多年了。常有人问,哪种类型的史料你最喜欢阅读?我答曰:日记。要认识一个历史人物,最简洁的办法,莫过于细读其日记。日记是记载作者见闻以及感悟的文字。日记仿佛是一扇心灵的窗户,一旦这扇窗户被打开,

《写在思想的边缘》出版-

摘要:认真有时是一种浮浅生活中有些活得认真的人,常常被生活所愚弄,这并非生活无情,是因为有时认真也是一种浮浅。——选自《写在思想的边缘》第136页

明月皓然于心中 读萧然《平常道》随感-

摘要:不知是惺惺相惜,还是互相吹捧,总之,我和萧然的朋友缘和同事缘是先天注定的。不然,何以相识,又何以相知?最近,萧然赠我一本他的新著《平常道》,淡淡的墨香里散发着浓浓的禅味,让我颇生敬意,于是便有了这篇"闲言碎语"。成天忙于案头工作,周围是一班秀才,

从文学看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从苏联到俄罗斯》读后-

摘要:我用一周时间读完《从苏联到俄罗斯》一书(蓝英年、朱正著,东方出版社,2007年10月),书中收入了我所尊敬的两位作者近年发表在报刊上的39篇讲俄罗斯文学与文化的文章,我以前在媒体上大都看过,但《从苏联到俄罗斯》这样一个书名,激发了我重新阅读的兴趣。

思想史应该怎么写? 读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

摘要:当下,思想史书写方式的讨论已经成为学界议论的一个焦点。这一讨论影响到了这一学科的整体建设,也涉及到了与其他学科的边际关系。当思想史"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思想史"写什么"、"为谁写"的讨论纷至沓来之时,一个更令人关注的焦点是:什么样的思想史才是让人心悦诚服的思想史?

法律与时间-

摘要:时间是法律的存在方式之一,它具有规范功能,也具有强制意义。从时间与法律相互交错的关系着眼,既可以从时间的角度阐明法律,还可以从法律的角度阐明时间。

学入佳境始有疑,疑而得解方见真 《开卷有疑》读后感-

摘要:步入晚年,逛书店成为一大乐趣;每有好书,则如获至宝,乐不可支。看到书架上的《开卷有疑》,顿时眼前一亮。因为几年前我曾经发表过"开卷未必有益"的短文,估计该书也是对"开卷有益"这句名言从另一角度的挑战。再看作者:杨奎松,是近年来颇多学术成果、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的学者。就凭这两条,当即购买,读后深感受益匪浅、收获良多。

说谎的社会学-

摘要:英国记者洛特(Tim Lott)曾经在1990年时把逝去的80年代称为"谎言的十年"。现在的情况似乎更糟糕。我们的耳边总是充斥着很多虚假的广告、伪造的数据、浮夸的名声政绩、不实的阿谀奉承,各式各样的骗子粉墨登场,让人恍惚觉得社会已经丧失了诚实的品质。谎言真的如此泛滥吗?

信任的问题-

摘要:每次听人讲到信任或与其密切相关社会资本的问题,我都会想起我的启蒙读物,林汉达先生撰写的春秋战国故事,想起里面所记录的商鞅变法的故事。商鞅为秦变法之初,以丈木立于都城南门,告示说有愿意把木头扛到北门的,可以赏赐十金。人们以为是骗局,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

摘要:思想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奥地利著名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虽然一生从未来过中国,但是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却于他的生前到达了中国,在身后仍然持续地影响着中国的学术和文学。考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的传入过程和之后的境遇,

弗洛伊德的别样“复活”-

摘要:友朋书信大多是讲"私房话"的地方。1920年12月,弗洛伊德给好友普菲斯特尔写了一封信,信中先是慨然自许:"吾到道不孤,处处有进步",同时又悄然抱怨:声称自己专业上"乐趣不再,反而麻烦常有"。其实,这封短信如同一个"谶语",死死缠绕着弗洛伊德一生,岂止那一年"麻烦常有",弗洛伊德毕生的命运"马车"都在剧烈颠簸中穿行,

“和谐”:“贞观之治”的时代精神-

摘要:"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可歌可泣的黄金岁月,是古代政治走向清明、积极进取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不朽象征。"马牛布野""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意味着当时经济生活的复苏与繁荣;"无复盗贼,囹圄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