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博览群书杂志 省级期刊

Chinese Book Review Monthly

  • 11-1091/G2 国内刊号
  • 1000-4173 国际刊号
  • 0.0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博览群书是光明日报社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5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光明日报社主管的学术期刊。博览群书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本期关注·文化经典与中国共产党、评论、文化访谈、书边随笔 神话与文明、每月聚焦·名作中的夏天、推介、文化视点·解密李贺、书人茶座、文化思考·重读路遥、序与跋

博览群书 2007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艺术”能这样颠覆吗? 读黄鸣奋《互联网艺术》有感-

摘要:读黄鸣奋的新作《互联网艺术》,让我对所谓"互联网艺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但同时也让我对这种"艺术"产生许多疑问。我问自己:书中所谓"互联网艺术"究竟能不能算是艺术?即使考虑到作者的提示:"新的艺术观念总会遭遇传统艺术观念的敌意,但最终总会被接受的",我还是想问:艺术接受了它,不就是在消灭自己吗?而我一旦产生了这样的怀疑甚或敌意,就被扣上"不接受新事物"、"社会刻板印象"的帽子,这不是另一种理论的惟我独尊吗?。

点亮那古典的灯 读徐晋如《大学诗词写作教程》-

摘要:自小,我们用普通话背诵唐诗宋词,借着现代汉语的注释,去触摸隔阂的文言,试图理解那美妙而陌生的文字组合中所蕴藏的诗心。年轻的老师们微笑地告诉我们,这位诗人的名号成就,这个字的读音意思,告诉我们诗词要押韵,诵读有节奏……面对什么是诗,押的是什么韵,到底有什么规律的问题,却紧锁眉头,含糊其辞。因为,在他们读书的时候,也并没有亲密接触过古典诗词。

浙大校歌谱曲者究竟是谁 兼说张清常、应尚能先生-

摘要:在浙江大学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若干杰出的音乐家,比如后来成为著名语言学家的张清常先生。关于张清常,可以说抗日战争中最著名的两所大学的校歌都与他有关,一是西南联大的校歌,一是浙江大学的校歌,特别是前者,流传极广。不过,这中间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澄清。

《京剧学前沿》后记-

摘要:在北京这个阴雨绵绵的夏季编辑这部文集,就像在检视自己走过的一段人生和学术道路。我从2004年接受中国戏曲学院的邀请,调入这所在国内独一无二的戏曲艺术大学担任特聘教授,主要任务就是从事京剧学研究并担任这一学科建设的带头人。对我而言,这是新的挑战,它促使我更深入和具体地思考与探讨京剧艺术创作和发展的规律。京剧固然是我此前对中国戏剧做整体研究时特别关注的剧种,但它毕竟只是中国戏曲数十个主要剧种之一,我关注京剧

中国皮影的艺术观照与历史流变 读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

摘要:魏力群的《中国皮影艺术史》是作者二十多年皮影戏调查和研究成果的一次总结和升华,也是中国皮影艺术观照与历史流变的精彩呈现。在此之前,魏力群已经推出了《中国唐山皮影艺术》(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皮影之旅》(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1月版)、《民间皮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3月版)等专著和一系列论文。皮影是涉及到美术、音乐、文学、戏曲、民俗等方面的综合艺术,许多学者在各个方面都有所研究和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面 王学泰访谈录-

摘要:雷天:王学泰先生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1999年初版时,李慎之先生根据该书的研究,提出了一个问题:以孔夫子为代表的中国大传统(士大夫、知识精英们的文化传统)和以关王爷为代表的小传统(游民文化传统),究竟哪个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更多一些?由此引申出来的问题是:孔夫子和关王爷是两种完全不同、并且正相对立的文化还是彼此有很深的交织?

《从苏联到俄罗斯》后记-

摘要:这是我和英年兄关于俄国(包括其中七十多年苏联时期)、关于中俄关系文章的合集。这本书的来由是这样的:我写过些这方面的文章,自己觉得有几篇还有一点意思,想把它印成一册,只是字数太少,于是想出了找英年兄合作的主意。这方面是他的专门,写得多,请他选出这些篇,一本书就编成了。书中所收他的文章,都是据原来刊印的书刊录入,没有改动。

透视现代世界变革的动因 读《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修订版-

摘要: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赵梅在《文汇读书周报》上评论三联书店出版的《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以为这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世界百年沧桑鉴往知来的文明史大著。我是学生物化学的,因赵梅此文去读《冷眼向洋》,在得益之余,感到对此书的评论还应该把太史公第三句话也加上,即"成一家之言"。

小人物情书中的插图史-

摘要:如果从1978年考上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算起,我"读史阅世"快三十年了。多年读史下来,似乎也读出了一些门道,发现最无趣的史书就是那些毫无生气、面面俱到的教科书了,其次是充斥着"成者王侯败者寇"王朝史观的官方正史,最后则是一些政治大人物"看上去很美"的回忆录和传记。相比较而言,一些非政治人物的日记、家书和回忆录

游民文化拉杂谈-

摘要:王学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从文学史和文化史角度切入中国游民及其文化的研究,已近二十年了。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特别是最近增修版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为建立"游民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理论框架。学泰声明,"本书不会介入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这是他学者的本色和自律。然而,作为读者如我,却不能不从切身的经历和所处的现实,来体会(如果不说是印证)他的一些论述。

徐光启与西方来华传教士-

摘要:日前收到北京大学初晓波先生赐赠他研究徐光启的大作《从华夷到万国的先声》。全书旁征博引,体大思精,主旨在于阐发处于历史大转折时期徐光启对外观念的实质及其影响,所以书中多处涉及到当时中国方面对西方传来的知识的反应及其后果。书中对当时中西双方文化的碰撞及其影响均做了深入的探讨。全书以其宏观的视角也又一次触动了我个人多年来有关那个历史时代的思想与科学的一些看法。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多年来显得颇为不合时宜。所以于拜读了初先生的大作之后,又联想到自己的意见,想借此机会写一些自己多年的感触

尼古拉·莎士比亚序《喧哗与骚动》-

摘要:一"‘南方,’谢瑞夫道:‘耶稣啊,南方!’"尼古拉·莎士比亚介绍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是这样开头的。在他的记忆里,密西西比那个牛津小镇整洁干净,草坪上落满了树叶。镇子的广场上有一家优雅的书店,此外还有一所大学。"否则,这个地方似乎跟我上过寄宿学校的牛津郡那个牛津遥不相干。"福克纳的牛津在他眼里像是沼泽地上搭起的舞台

“真理”与“真”——中西理解的巨大差异-

摘要:苏姗·哈克教授选编的《意义、真理与行动》(人民出版社2007年,以下简称《真理》)是一本关于实用主义的文集。题目为中译者所加,理由是:意义和真理是实用主义的主要理论,二者最终又都与人的行动有关。类似的中译文集名称以前曾经出现过,比如戴维森的《真理、意义、行动与事件》(商务印书馆1993年,简称《意义》),中文编译者的理由是这些不同的论题有机地融为一体。

博大的视野 精致的文笔 读怀特散文集-

摘要:处身于当今这个文学批评家被揶揄为"文学表扬家"的时代,我们见多了不着边际的廉价吹捧,高帽子满天飞舞,不知不觉中,看到一切重量级评价都会疑虑重重。天底下人性相通,美国人如果也有这样的夸饰倾向,倒也并不奇怪。所以,多年前当看到一家文学刊物辟出一个专辑,介绍"二十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散文家"E·B·怀特时,本土经验作祟,首先想到的是:这是否又是一个外国大气泡呢?但读过收入专辑里的三篇散文后,却十分罕见地把质疑的对象瞄向了自己

陕北秧歌:来自远古的狂欢-

摘要:《国语·楚语下》说,上古时期曾发生了一个称为"绝地天通"的重大事件,即人与神的关系经历了"民神不杂"、"民神杂糅"最后又回到"民神不杂"的过程。其原因是出现了专门沟通天地的巫师,或者是尧舜之类的圣贤。他们成为人神之间的代言人之后,人人都宣称能够与神沟通的混乱得到了控制,这就是"绝地天通"。为什么上古社会一度人人可以通神?为什么艺术和宗教仪式密不可分?为什么沟通神灵的巫觋出现后社会就变得有序?王克明先生"远古狂欢———陕北的秧歌场子"一文所描述的跳秧歌的体验和对秧歌的历史追溯,涉及了早期人类社会宗教、艺术可能发生的图景,对了解文化传统的延续颇有启发。它说明,无论社会如何变化,人类的精神活动需要某种指引,这种需求亘古未变。编者

说“经”与说书-

摘要:书有各色。有的看了书名就没胃口,有的翻上几页就兴味索然,有的浏览一过再无重读的欲望,当然,也有的会不时有兴拣出再看———虽然未必是从头到尾细读———而且每读都会引发新的思绪。譬如最近,我就又在读孔尚任的《桃花扇》。这回重读,吸引我的既不是离合之情,也不是兴亡之感,倒是《听稗》一出中柳敬亭说《论语》引得我大笑开怀,深憾先前几次读时怎么不曾领会得其中的妙处。

鲁迅与“假洋鬼子”-

摘要:从清末到五四,中国文化思想经历了由"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的转折。在这种历史氛围下,一批西式的绅士淑女应运而生,在中国文化思想舞台上独领风骚:胡适、丁文江、蒋梦麟、陈衡哲、徐志摩、林徽音、冰心、林语堂、陈独秀、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的现代西化精英,与他们的前辈严复、辜鸿铭、王国维已经有着本质性的差异,从他们在国外如鱼得水的姿态中也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尤其是胡适,自留学起就活跃于美国的主流社会

“昔时赵李今……”-

摘要: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赵明诚李清照绝不仅仅是两个古人,也不仅仅是一对夫妻,而早已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是文人们传唱至今的韵事;"愿得闺房如学舍,一编横放两人看",赵明诚的两句诗也说出了很多读书人的愿望。"赵李",这一词语在中国传统乃至文化的语境中,代表着什么?当然是佳偶,意味着人世间最为美满的姻缘。这一姻缘中理应有以下几个要素:男女双方才貌相当,有着共同的趣向,而且情感真挚,生死相许。老实说,这样的姻缘,在现实生活中是难得一遇的,而这也许正是人们乐于传诵"赵李"佳话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