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博览群书杂志 省级期刊

Chinese Book Review Monthly

  • 11-1091/G2 国内刊号
  • 1000-4173 国际刊号
  • 0.0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博览群书是光明日报社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5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光明日报社主管的学术期刊。博览群书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本期关注·文化经典与中国共产党、评论、文化访谈、书边随笔 神话与文明、每月聚焦·名作中的夏天、推介、文化视点·解密李贺、书人茶座、文化思考·重读路遥、序与跋

博览群书 200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赵冈的中国经济制度史研究及其启示-

摘要:台湾经济史学家赵冈先生的中国经济制度史文集,涉及到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中国土地制度史、中国城市发展史和中国经济制度史,是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方法来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制度演进过程的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老戏新说之十-

摘要:名满天下的艳星麦当娜之所以有能耐在年老色衰之际保持媒体很高的关注度,盖因其招数出人意料,手段超凡脱俗。普通的艳星艳到三十岁就已经很勉强了吧,而麦当娜不是这样,正要走下坡路时居然获得出演阿根廷国母庇隆夫人的

希腊艺术——还能够怎样说-

摘要:1873年6月,谢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 1822~1890)在土耳其境内的希沙利克(Hissarlik)经过三年的艰苦发掘终于找到了特洛伊城。在出土的大量金器、青铜器面前,谢里曼毫不怀疑他发现了普里阿摩(Priam是特洛伊战争期间的特

法云寺疑云-

摘要:周振甫先生所著的《洛阳伽蓝记译注》是一个谜。众所周知,周振甫先生是《管锥编》的编辑,他和钱锺书先生在学术上的交流往还已成文坛佳话。如今周先生已归道山,“《管锥编》审读意见”让年轻学子读来仍觉振聋发聩,众多学子以拥有江苏教育出版社一套“周振甫译注别集”为幸事,希望细读该丛书以窥学术门径。

前后固应无此作,一书上下二千年 评《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

摘要:现在新出的古人诗、词集的注释本很多,由于注者学力关系,可称合作的很少。随便举个例子,如《翁同龢选集》第70页《三题章侯画博古牌刻本次前韵》首句:“文学何须笑大夫”,注为“言真正具备文章学问者,不必担心为官吏大夫们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历史学 写在《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出版之后-

摘要:在《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出版后,陆续又写成一些文章,在这里结集呈现给读者。在我自己看来,我对我所从事的工作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这些想法已经有些不同于前书,所以才有结集成书的理由。在出版过程中,我又陆续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但还没有来得及形成文章,于是便可以在书出版后拿出来亮相,作为下一步工作的起点。

盟友之间霸权和平转移的实证研究 《从英镑到美元》序-

摘要:最近十年,国际关系的研究成为一门颇为热闹的“显学”。不过,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大量的著述不是对西方(特别是对美国)国际关系学界课题、理论和方法的重述和介绍,就是基于新闻报道和时事资料而撰写的应景之作。作为国际关系学基础,同时传统上也是国内学界研究强项的国际关系史研究,却相对式微。除

王幼军《拉普拉斯概率理论的历史研究》序-

摘要:拉普拉斯(Pierre-Simon De Laplace)侯爵,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在数学、天文领域广为人知。他被视为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乃至化学家,但同时也被视为一个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势利小人。

学术史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学术史:课程与作业》代序-

摘要:念研究生时,专业方向是“中国现代文学”;因博士论文关注古今小说的转折,谈“中国小说史”,对我来说,也还算本色当行。没想到,走上北大讲台才四年,学术兴趣就开始转移。从1991年秋季起,十五年来,我在北大中文系为研究生讲授的专题课,“文学史”与“学术史”的比例,几乎对半开。

律师会馆与法律人的贵族精神-

摘要:僻处孤岛的英国在中世纪是一个等级森严的民族,这里不仅有封建国家特有的采邑制等级,还有诺曼人带来的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尊卑贵贱。在一个社会里,贵族制度的维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仪礼、服饰和语言这些精微的文化符号,只有熟稔贵族阶级文化符号的人,才会被视作真正意义上的贵人。电影《泰坦

礼制传统与明清京师文化 在国家图书馆的讲座(续六)-

摘要:常朝中的御门听政一年当中只有三大节和特殊喜庆时才举行大朝仪,而这一庆典仪式,完全解决不了朝廷实际的政治行政问题。统治不能仅仅是自我标榜的盛典,必须在行政中实现,尤其要能解决国家遇到的现实问题。朝廷一般的政务处理通过常朝的形式实现,每月逢五举行。常朝举行时,也必须设置相关的礼仪规范君臣的行止,这就是常朝仪。

追忆恩师-

摘要:吴小龙先生(本刊作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于2006年11月因病逝世,年仅51岁。吴小龙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其本职,治学、求真、立言乃其所愿,故他无私育人、淡泊名利、严谨治学,应该是求仁得仁。而最让我们深感痛惜的是,除了教师、学者、作者的身份之外,他的早逝还使我们失去了一个思想者。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在社会转型的阶段,在思想淡出的年代,在天下逐利的今天,在学界浮躁的当下,仍然有人在不断反思我们民族的历史并憧憬未来,吴小龙就是其中之一。吴小龙生前未得大名,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真理的执著,在其文稿中使我们感同身受。近些年来,曾在本刊上发表文章的思想者王小波、萧亮中、牧惠、何家栋等先后离我们而去,现在正当英年的吴小龙也怀着“少年中国”的理想,在天国与他们相会。逝者已矣,来者可追。为了表达对吴小龙的哀悼,本刊特选编下面的文章以为纪念.

新记《大公报》旧事拾零-

摘要:图书馆保存着历史。那天上午,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东亚图书馆(USC East Asian Library),我无意间翻到一本旧书,引出若干线索。书是陈纪滢写的《胡政之与大公报》,香港掌故月刊社1974年出版。馆藏的这一册是陈纪滢题赠给陈锡恩的,扉页上写着“锡恩先生夫人伉俪教正,弟陈纪

片断与细节-

摘要:吴小龙先生(本刊作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于2006年11月因病逝世,年仅51岁。吴小龙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其本职,治学、求真、立言乃其所愿,故他无私育人、淡泊名利、严谨治学,应该是求仁得仁。而最让我们深感痛惜的是,除了教师、学者、作者的身份之外,他的早逝还使我们失去了一个思想者。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在社会转型的阶段,在思想淡出的年代,在天下逐利的今天,在学界浮躁的当下,仍然有人在不断反思我们民族的历史并憧憬未来,吴小龙就是其中之一。吴小龙生前未得大名,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真理的执著,在其文稿中使我们感同身受。近些年来,曾在本刊上发表文章的思想者王小波、萧亮中、牧惠、何家栋等先后离我们而去,现在正当英年的吴小龙也怀着"少年中国"的理想,在天国与他们相会。逝者已矣,来者可追。为了表达对吴小龙的哀悼,本刊特选编下面的文章以为纪念.

愿你在天国与“少中”诸公相会-

摘要:吴小龙先生(本刊作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于2006年11月因病逝世,年仅51岁。吴小龙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其本职,治学、求真、立言乃其所愿,故他无私育人、淡泊名利、严谨治学,应该是求仁得仁。而最让我们深感痛惜的是,除了教师、学者、作者的身份之外,他的早逝还使我们失去了一个思想者。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在社会转型的阶段,在思想淡出的年代,在天下逐利的今天,在学界浮躁的当下,仍然有人在不断反思我们民族的历史并憧憬未来,吴小龙就是其中之一。吴小龙生前未得大名,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真理的执著,在其文稿中使我们感同身受。近些年来,曾在本刊上发表文章的思想者王小波、萧亮中、牧惠、何家栋等先后离我们而去,现在正当英年的吴小龙也怀着"少年中国"的理想,在天国与他们相会。逝者已矣,来者可追。为了表达对吴小龙的哀悼,本刊特选编下面的文章以为纪念.

时代舞台上的冷静的观察者-

摘要:吴小龙先生(本刊作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于2006年11月因病逝世,年仅51岁。吴小龙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其本职,治学、求真、立言乃其所愿,故他无私育人、淡泊名利、严谨治学,应该是求仁得仁。而最让我们深感痛惜的是,除了教师、学者、作者的身份之外,他的早逝还使我们失去了一个思想者。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在社会转型的阶段,在思想淡出的年代,在天下逐利的今天,在学界浮躁的当下,仍然有人在不断反思我们民族的历史并憧憬未来,吴小龙就是其中之一。吴小龙生前未得大名,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真理的执著,在其文稿中使我们感同身受。近些年来,曾在本刊上发表文章的思想者王小波、萧亮中、牧惠、何家栋等先后离我们而去,现在正当英年的吴小龙也怀着"少年中国"的理想,在天国与他们相会。逝者已矣,来者可追。为了表达对吴小龙的哀悼,本刊特选编下面的文章以为纪念.

寂寞书生路-

摘要:吴小龙先生(本刊作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于2006年11月因病逝世,年仅51岁。吴小龙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其本职,治学、求真、立言乃其所愿,故他无私育人、淡泊名利、严谨治学,应该是求仁得仁。而最让我们深感痛惜的是,除了教师、学者、作者的身份之外,他的早逝还使我们失去了一个思想者。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在社会转型的阶段,在思想淡出的年代,在天下逐利的今天,在学界浮躁的当下,仍然有人在不断反思我们民族的历史并憧憬未来,吴小龙就是其中之一。吴小龙生前未得大名,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真理的执著,在其文稿中使我们感同身受。近些年来,曾在本刊上发表文章的思想者王小波、萧亮中、牧惠、何家栋等先后离我们而去,现在正当英年的吴小龙也怀着"少年中国"的理想,在天国与他们相会。逝者已矣,来者可追。为了表达对吴小龙的哀悼,本刊特选编下面的文章以为纪念.

又一个书斋空了-

摘要:吴小龙先生(本刊作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于2006年11月因病逝世,年仅51岁。吴小龙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其本职,治学、求真、立言乃其所愿,故他无私育人、淡泊名利、严谨治学,应该是求仁得仁。而最让我们深感痛惜的是,除了教师、学者、作者的身份之外,他的早逝还使我们失去了一个思想者。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在社会转型的阶段,在思想淡出的年代,在天下逐利的今天,在学界浮躁的当下,仍然有人在不断反思我们民族的历史并憧憬未来,吴小龙就是其中之一。吴小龙生前未得大名,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真理的执著,在其文稿中使我们感同身受。近些年来,曾在本刊上发表文章的思想者王小波、萧亮中、牧惠、何家栋等先后离我们而去,现在正当英年的吴小龙也怀着"少年中国"的理想,在天国与他们相会。逝者已矣,来者可追。为了表达对吴小龙的哀悼,本刊特选编下面的文章以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