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之友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编辑之友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Editors Friend

  • 14-1066/G2 国内刊号
  • 1003-6687 国际刊号
  • 1.2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编辑之友是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编辑之友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稿、书业、营销、传媒、传媒_影视、实务、版权、装帧、史料

编辑之友 201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编辑之友杂志卷首语
网络语言是年轻人的母语1-1

摘要:十年前开博客,看留言,常有“沙发”一词,不懂又不好意思问询,终于还是忍不住请益年轻人,被告知是第一个留言者的意思,辗转琢磨,觉得其很有合理性。发现其中的合理性后,至少不再排斥。先前的文字编辑,只以“现汉”的解释定性,只以国家语委的标准为标准。

编辑之友杂志特稿
新世界主义视野下的中国传媒发展5-12

摘要:近年来,中国关于“世界”的论述,体现出一种新世界主义视野。特别是“一带一路”作为当前国家主导叙事,不仅激活了新的媒介地理想象,并且正演变为颇具代表性的世界主义话语,预示中国国际传播顶层决策正在不断调试、探索新的路径和面向。因此,传媒在呈现“一带一路”的角色表达时,必须关注其中涵盖的多重机理以适应国家抉择:“一带一路”既牵涉历史性的共同体叙事,又是本土性框架过滤的产物;其以现代化观念作为全球共识策略,亦透过地缘化布局展开治理机制。“一带一路”自身作为复杂的世界主义想象的被接受过程,也将内在驯化中国传媒产制,使之丰富本土的世界认知,推动制度优化与经验对话,重新反思全球化、区域化中的信息资源分配网络以及文化地理认同路径,从而进一步考量中国国际传播的未来空间。

编辑之友杂志专题
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13-19

摘要:文章从平台、内容生产、用户等三大维度预测了网络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结论是:传统的PC机可能被淘汰,以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会“一统天下”;用户创造内容的web2.0模式会与传统的新闻编辑“把关人”模式并存,社交媒体正逐步成为主流媒体。

我国社交媒体的现状、发展与趋势20-25

摘要:当今我国互联网发展中,社交媒体已成燎原之势。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已形成了平台型、社群型、工具型和泛在型四种网络社交模式,并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交网络生态。展望未来,互联网将进入社会化传播时代,社交媒体也会改变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

传统媒体的未来26-30

摘要:文章认为,影响传统媒体未来发展的因素太多,只能作出趋势性预判。主要有三大趋势:一是媒介分化趋势导致媒介种类越来越多,一些传统媒介形态如报纸并不会消亡,而会继续分化;二是为了应对当前及未来媒体职能分化趋势,传统媒体将加快实现舆论平台建设与盈利平台转移;三是应对传统媒体“新常态”的战略是聚焦精简,这既是传统媒体的转型战略更是传统媒体发展趋势。

编辑之友杂志书业
读者行为挖掘与分析的大数据技术及应用31-34

摘要:出版业是随着大数据技术应用的推动在内容生产、营销方式、盈利模式上正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领域之一,基于网络平台产生的读者行为大数据蕴含着丰富的商业价值。文章对读者行为挖掘这一主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回顾,重点对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读者用户行为挖掘与分析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对面向读者用户行为挖掘的大数据应用方向进行了分析,结论指出了我国读者行为挖掘领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读者行为挖掘与分析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从消费中心到观照中心——对读者角色地位的再认识35-39

摘要:数字出版产业经济发展初期,读者作为消费中心被过度消费,受到较大的负面冲击。以读者为中心,读者不能仅仅成为产业链末端给数字出版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消费中心,更应是文化意义上身心健康、接受效果备受关注的观照中心。实现读者角色地位从消费中心到观照中心的提升,是一个关乎理论构建与现实影响的大问题,值得学界业界同仁高度重视。

互联网时代互动叙事出版应用研究40-44

摘要:互联网时代,读者参与互动的需求愈发强烈,这既挑战了传统叙事下的出版模式,又为互动叙事与出版相结合的创新应用与普及带来了契机。文章分析归纳了当前国内外出版领域对互动叙事的各种摸索和实验,总结了当前互动叙事在出版领域实践应用中的共同点与存在问题,试图探索出版与互动叙事结合的可能与方式。

编辑之友杂志刊界
学术论文“形式作者”现象剖析45-49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学术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一些不当署名现象,文章认为,伴随我国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形式作者”作为社会转型期的负产品,败坏了正常的学术研究风气,挫伤了人们学术创新的积极性,导致了逆向选择的非理性后果,加剧了学者之间的两极分化,形成了某些控制学术资源的“学匪”等怪异现象。因此必须提高认识,完善法律,采取有力政策、措施及加强自律等,刹住“形式作者”这股歪风,为我国学术研究提供良好氛围。

正确处理学术期刊中的两对关系50-54

摘要:文章探讨了学术期刊如何处理载文量与被引量的关系以提高影响因子、如何处理作者需求与读者需求的关系以提高期刊整体质量两大问题。文章首先认为,本学科优质论文的产出基本是一个常数,但它并不是各期刊平均分摊的常数,而表现为期刊通过竞争来获取的变数,故不可盲目通过压缩载文量来提高影响因子,也不可盲目扩大载文量。在恰当把握载文量与被引量关系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论文质量才是提高影响因子最根本的策略。同时,文章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了作者与读者的安全需求、归属与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编辑应利用作者这些需求中的正面激励因素,满足作者的合理需求,遏制其消极因素,提高期刊质量,最终满足读者需求。

编辑之友杂志传媒
新闻媒体绩效考评的悖论55-58

摘要:媒介融合直接导致了新闻出版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急剧变化。这种变化使得新闻媒体绩效考评中隐藏的悖论被放大,其中,考评主体、考评方式和考评结果应用的悖论显得尤为突出。文章认为,我国新闻媒体绩效考评主体方面存在着多头考评与媒体法人自主权的悖论,数据考评方式本身存在着公平悖论,考评结果应用方面的片面性和考评信息的多元性形成悖论。

当前我国新闻规制创新的理论内涵与构建路径59-63

摘要:基于我国社会转型、新型城镇化和媒介融合加速的现实,结合文献和实证材料,文章认为,新闻规制创新是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必经之路,新闻规制创新涵盖规制理念、目标、手段、框架和效果等方面的内容,应从传媒结构和行为两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社会性规制,坚持公共利益优先原则,以提升新闻媒体的服务性、针对性和双向性,进而构建“国家—媒介—民众”互动共赢的现代传播体系。

编辑之友杂志学研
当代编辑学研究中的“编辑力”讨论及其思考64-68

摘要:在新世纪的编辑学研究中,“编辑力”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学界围绕“编辑力”所展开的讨论,对拓展和深化编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但是,这场讨论的重心是在知识生产的层面上进行的,对现实中的编辑主体关注较少,呈现出不即物倾向;此外,在对“力”的理解和阐释中,将其拘囿在“能力”的范围内,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概念使用上的实体化倾向。对“编辑力”的概念提出反思,重要的是开放我们的观念,为它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编辑之友杂志数字
三重视域下的大数据观69-74

摘要:大数据已经在各个学科得到广泛的应用,仅从自然科学的角度难以理解大数据的人文内涵和社会意义。基于这种考虑,文章秉持一种超越技术主义、工具主义的思维来看待大数据,并尝试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它:历史视域、理论视域、整合视域。通过三重视域的综合理解,进而摆脱技术至上的束缚和工具论的迷思,为洞悉大数据的人文内涵和社会意义提供一种可能的视角。

流动的信息网络:反思社交媒体大数据研究的迷思与问题75-79

摘要:社交媒体上的人类活动形成了大数据资料库,吸引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注意力,造就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本文针对社交媒体大数据分析在方法上和概念上所面对的迷思和挑战,提出大数据具有其技术存有论之基础,参与了现实的构造,进而造就了当下的社会人类。文章进一步提出可探讨的关键议题,如“数据需要海量的大吗”“数据分析是量化研究方法吗”以及“传播研究应该如何用数据来说故事”等等,进一步厘清究竟应该如何通过社交媒体上的流动数据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以实际行动来增进研究者在这一领域的分析能力。

编辑之友杂志实务
论编辑的文化素养80-86

摘要:随着社会大众对传播质量的需求层次提升,编辑职业也开始逐渐迈上专业化的道路,编辑工作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今天做编辑,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术,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编辑工作的特性决定了编辑个人的文化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字与文章的素养,二是知识与思维的素养,三是责任与使命的素养。一个编辑只有拥有了良好的文化素养,才能够在较高的层次上完成工作任务,进而成为一个有效编辑。

论图书编辑修养的构成87-91

摘要:文章将编辑修养的构成作为编辑修养研究的一个出发点,聚焦于图书编辑,提出“图书编辑修养的构成”主题。将“图书编辑修养的构成”分解为“使命感的修养”“专业分工与出版技能的修养”“人文社科杂家的修养”“识别力的修养”“书感的修养”“编辑激情的修养”6个要素;并模仿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它们组织成六层,在详细论述了这六层的基础上,扼要揭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编辑之友杂志史料
电报技术对晚清新闻事业的影响92-95

摘要:技术发展带来媒介突变。美国学者德弗勒认为,从进化论范例角度看,最有助于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将发展成为新媒介系统。[1]我国新闻通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肇始自晚清电报技术的传入,其加速了新闻信息的传递速度,打破了信息传递的时空限制,同时对于近代中国的新闻事业和民主化进程的发展有着极大作用,客观上加速了清政府的瓦解和崩溃。电报的传入与应用,使中国的新闻事业向现代新闻业方向走去。文章以介绍电报传入我国的历程为宏观背景,着眼点在于电报的传入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采用史料分析、对比等方法,进行归纳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