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之友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编辑之友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Editors Friend

  • 14-1066/G2 国内刊号
  • 1003-6687 国际刊号
  • 1.2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编辑之友是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编辑之友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稿、书业、营销、传媒、传媒_影视、实务、版权、装帧、史料

编辑之友 2016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编辑之友杂志卷首语
编友肖东发1-1

摘要:肖老师走了,因为突然,惊愕不已。肖东发先生执教北京大学多年,是中国书史、中国藏书史、中国出版史、年鉴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其所编教材,一直为大学相关专业使用。肖老师与《编辑之友》渊源也深,兼为本刊学术顾问,与包括我在内的几任主编,皆有频繁往还。办刊疑惑,凡有请益,先生绝无推辞,不吝赐教。

编辑之友杂志特稿
摒弃排行榜:走向科学评价的第一步5-8

摘要:学术评价在科研资源分配和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活跃于行政权力部门与学术界之间的各评价机构的最终产品皆为期刊排行榜及其衍生品,缺失对数据的专业分析使其所号称的定量评价和所标榜的客观公正名不副实。以排行榜替代学术评价给学术研究、学术期刊和学术管理带来了无穷祸患。因此,应优化学术民主环境,使学术评价回归学术共同体,并接受民主监督;应明确定量评价的专业属性,让评价机构退出学术评价,回归数据开发者的定位。这一切当从摒弃排行榜做起,这是走向科学评价的首要步骤。

编辑之友杂志沙龙
对话学术评价:学术期刊评价的期待与建构9-14

摘要:近年来,关于学术期刊与学术评价的关系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种研究和评价褒贬不一。在学术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的当下,如何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公正、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学术评价中应当遵循怎样的学术规范?有鉴于此,本刊特邀对学术期刊有深入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山西大学以及中国知网的著名专家学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理智客观的对话。嘉宾简介以姓氏笔画为序。

编辑之友杂志书业
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图书”——对海外四国网民的在线问卷调查及启示15-20

摘要:文章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工具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四国发起了一个简单的在线调查,即邀请网民回答他是否阅读过由中国人写作的图书,如果曾经阅读过,请写下图书的名称。调查共发出4000份问卷,结果显示约1成海外网民曾阅读过中国图书。网民共提及67本图书,涉及53名不同年代、国籍的作者。文章对问卷结果进行了深度分析,指出在影响海外民众的中国图书中,美国作者的影响力最高;《孙子兵法》是外国人最为熟知的中国图书;小说是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类型;当代中国形象正在取代古代中国形象被世界认知,但中国形象仍偏负面;不同国家对中国作品的认知度仍然差异明显。

媒介生态视阈下的图书传播特性转变及其价值引导机制21-24

摘要:媒介生态环境变迁下,图书从书面文化传播时代下的主导媒介中剥离,其媒介特性由大众传播媒介转向电力传播时代的文化传播媒介,再转向新媒体时代下的精英媒介和分众媒介。然而当前政府对图书在媒介结构变迁下的传播特性转变存在一定认识误区,从而制约了图书出版传播功能的实现。文章依托媒介生态学理论,在对新媒体环境下图书出版的传播位置变迁分析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图书出版价值引导机制、优化图书出版传播功能实现的可行性路径。

从数据类型角度探讨提升图书出版发行的新路径25-28

摘要:近年来,大数据带给社会多个行业和领域巨大影响,它被当做一种颠覆性、革命性的技术,受到人们的普遍推崇。无疑,数据的创建和运用,对图书出版行业的生产方式、业务流程、营销发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探讨了出版行业的数据类型及其特征,讨论了各种数据的优化提升,并在互联网语境下引入大数据,用新媒体思维探讨新路径,以促进出版发行的变革与发展。

论图书营销的“打榜”29-31

摘要:图书"打榜",即出版商制造出来的图书旺销假象。文章分析了图书营销"打榜"的消极影响,探索建立图书发行认证制度的价值和意义。

编辑之友杂志学研
认知传播视阈下的电视批评观32-36

摘要:伴随着认知传播学的确立,电视批评获得了有益的启发,并开辟出有别于既往传统的崭新批评范式。以认知传播为切入点,电视批评理念将人的认知行为视为考察核心,强化了对动态电视现象的把握,促进了对认知整体观、认知关系理性的进一步体认。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路径的对接中,电视批评将朝着更为科学化、现代化的道路前行。

新闻专业主义“中国质素”重构的维度37-42

摘要:新闻的社会性建构决定中国对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学习必须是创造性的"拿来主义"建构,"中国质素"的植入是保证其免于"逾淮成枳"的根本性规约。"中国质素"主要表现为党管媒体的政治维度、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维度以及中国新闻业传承的启蒙维度。然而"中国质素"重构不是"中国质素"的自构,而是"中国质素"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积极互动中进行建设性的重构。然而新闻专业主义"中国质素"重构只是一个框架性的建议,这个框架具有开放性,不过,在一定历史阶段这一建构框架具有相对不可僭越的稳定性。

编辑之友杂志传媒
记者职务行为的竞业限制探析43-46

摘要:当今媒体竞争异常激烈,原创内容是传统媒体对抗新媒体的重要砝码,而拥有专业记者队伍则是获得原创信息内容的重要保证;但少数记者热衷写外稿,或将重要素材、线索等提供给竞争对手,使本单位利益受损,因此实施记者职务行为的竞业限制确有现实必要。文章论证了记者竞业限制的法理依据,分析了竞业限制协议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边界,并将职务行为界定为使用单位配置的公共资源的行为,使竞业限制协议的签订更具操作性。

自媒体时代记者的价值定位:信息校正和关系校正47-49

摘要:社交媒体的发展不仅冲击了传统媒体的生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媒体的操作观念,最终这些媒体的共同发展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信息错乱和关系错乱的社会,这种现实不仅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及长治久安,而且使得新闻及记者的存在备受冲击。此种背景下,媒体人必须完成从传播信息到进行信息校正和关系校正的转变,重视信息全面真实、社会关系整合和事件反思,以完成社会纠偏功能,减少社会仇恨,降低怨恨情绪的程度。

泛娱乐化时代真人秀节目的反思50-55

摘要:随着大众传播的全面繁荣,中国传媒业的传播理念、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催生了电视媒体泛娱乐化的热潮。在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带动下,电视真人秀节目也难逃其害,呈现出媚俗化和同质化的趋势。文章从泛娱乐化时代下中国极具代表性的真人秀节目入手,梳理国内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概况,探析职业伦理视阈下电视媒体运作方式与社会伦理间的冲突,从而为当代真人秀节目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理论参照。

校园真人秀节目对儿童社会化的积极影响56-59

摘要:同质化复制的真人秀节目是媒介批评者诟病最多的电视节目类型,而湖南卫视逆流而上地开设了一系列以青少年为表现对象的真人秀节目,在众多模仿复制中推出别具一格的真人秀亚类型样本——校园真人秀《一年级》,将电视媒介的社会功能加以放大,对儿童社会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网络传播时代受众对抗式解读的辩证分析60-64

摘要:受众通过网络对抗式解读主流媒体信息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受众的对抗式解读源于转型期现实利益的冲突、网络环境推波助澜、舆论领袖刻意推动以及网络受众有心发言或盲目跟随。要辩证地对待受众的对抗式解读:一是开放包容与坚守底线相结合;二是倾听众声喧哗与打捞"沉默的声音"相结合;三是寻求认识的最大"公约数"与理性引导相结合;四是解决现实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

手机传播与底层群体的抗争情绪疏导研究——基于N市周边县、镇、村的调研65-69

摘要: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受制于技术门槛和教育水平而未能充分接近、使用媒体,这与社会转型时期受众对新媒体赋权要求形成张力。本研究从手机传播的特质和影响力出发,深入实地考察底层群体的情感心理现状,并探寻底层群体的手机使用与群体情感之间的关系。经研究发现,底层群体情感缺失带来心理风险,并容易酝酿"浮层抗争"情绪。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手机传播对底层群体的抗争情绪具有疏导作用。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偏向探析70-72

摘要:加拿大传播学者伊尼斯最早提出了传播偏向的理论,认为传播媒介存在偏向。文章依循其研究路径,探讨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偏向,研究发现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偏向观较之以往已发生了变化,同时新媒体时代的时间与空间存在博弈,其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失衡状态。

大众媒体当代艺术报道的困境和悖论73-77

摘要:新世纪以来,当代艺术日渐成为大众媒体上的一个常规报道领域。但是当代艺术的含混以及当代艺术生态的复杂都使得这个领域充满争议性和不确定性。文章从这一报道领域的悖论性入手,分析了当代艺术报道与艺术界、社会公众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关系。当代艺术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报道领域,用普适的新闻价值和新闻规范去要求,将失去针对性并流于空洞说教,只有增强对这一领域悖论性的理解和探究,才能有的放矢,促使大众媒体的当代艺术报道以更加自省的意识去呈现当代艺术。

编辑之友杂志实务
“出场”的叙事:出镜记者的叙事视角初探78-83

摘要:出镜报道作为一种"现场书写"的电视新闻文本,与其他新闻叙事文本最大的不同在于叙事者——出镜记者的外显。通过对叙事学相关研究的借鉴,出镜记者的叙事视角可分为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复合视角。但是出镜记者的叙事视角并非完全由出镜记者个人主导,叙事视角表面上是"谁看",深层次是"谁怎样看",叙事视角的选择是社会语境、传者语境、新闻客体语境、受众接受语境综合考量的结果,叙事视角还影响出镜报道的表征真实、观众的解码立场和新闻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