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之友杂志社
分享到:

编辑之友杂志

《编辑之友》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1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前沿探索、热点透视、专题剖析、品牌解读、名家访谈、出版论坛、策划营销、期刊探索等。
  • 主管单位: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办单位: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国际刊号:1003-6687
  • 国内刊号:14-1066/G2
  • 出版地方:山西
  • 邮发代号:22-64
  • 创刊时间:1981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24
  • 综合影响因子:0.93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编辑之友 2013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编辑之友杂志卷首语

编辑自有排他性

摘要:大概是20世纪90年代初吧,国家人事部门在为许多行业划职称系列时,竟要取消编辑系列,理由是编辑行业没有“排他性”。什么是“排他性”?“排他性”即职业性、专业性。简单说,就是我能干的事,你干不了。例如,作为医生,我能给人开药方、动手术,你就不能;作为作家,我能编故事、写小说,你就不能;作为工程师,我能设计施工、炼钢炼铁,你就不能;作为航天员,我能飞出地球、遨游太空,你就不能。说编辑没有“排他性”,就等于说,你能干的,我也能干、谁都能干,不是缺你不可、非你莫属。这当然使编辑感到委屈、感到尴尬、感到失落、感到不平。你用什么来证明自己是有“排他性”的呢?
1-1
编辑之友杂志沙龙

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是整合更要融合(下)

摘要:在大部制改革中,组建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有“四个有利于”可以证明组建的意义:“有利于减少职责交叉,提高管理效率,落实管理责任;有利于统筹推动报刊、出版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等新媒体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有利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做大做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利于整合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领域公共服务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然而业界的反应冰火两重天,本刊上一期已经有过讨论,专家们也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自己的看法,观点独到,受到读者普遍关注。接踵而至的许多问题还在世界和学界中存在疑虑,比如媒体跨界经营,是否都能受惠、传统媒体“等死”与“找死”的悖论如何解开、机构改革有没有继续改革的必要,本期继续请学界和业界的专家给以精彩分析。(以上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
6-9
编辑之友杂志专题

从战略性传播视角看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媒介管理的“大部制”改革

摘要: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步骤,“大部制”成为政府机构调整的热点,而涉及媒介管理体制改革的“署局合并”更是吸引了广泛的关注。本次改革处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面临着不同于过去的任务,需要在实践中体现出一定的预见性与创造性。战略性传播作为世界前沿的传播学理论,对世界传播业态的发展有着很强的适用性和指导性,本文将借助战略性传播的相关理论对全球化背景下媒介管理体制的“大部制”改革进行深入的分析。
10-13

大部制改革为报纸“跨界”带来的机遇——从《中国新闻出版报》对广电版面的拓展看署局合并

摘要:2013年年初,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合并,从政策层面推动了媒介融合的深化发展。如今,不同媒介走向融合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媒介表层的内容跨界,而转向媒介之间的深层借力,旨在拓展共同的价值平台。以《中国新闻出版报》为例,作为局、署的行业机关报,要立足报刊,进军广电,不仅要强化对广电的关注度,更要在政令、政策解读、理念孕育、行业交流、技术推送、国际传播和网络证实等方面综合发力,实现报纸与广电的双向共赢。
14-17
编辑之友杂志书业

数字图书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战略的选择

摘要:为促进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数字出版企业需对数字图书市场进行合理划分,并选择适合的目标市场战略。文章将数字图书市场细分为教育市场、科技市场与大众市场,并探讨了每类市场的特点以及进行再次细分时可依据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数字出版企业选择目标市场的5个因素。
18-20

对图书市场价格乱象的分析与思考——从新书“限折令”再度报批谈起

摘要:2010年的新书“限折令”始设终撤,2012年3月,“限折令”,可以看到我国图书市场的混乱现状与定价失范,深入探析,以期对我国图书价格机制的完善提供参考。图书“限折令”再度报批,至今悬而未决。透过图书文章对我国图书市场价格的乱象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
21-25

医学类图书作者写作的四个误区

摘要:医学类图书的作者都是在某一科学领域的专家但又远非作家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写作过程中很容易进入某些写作的误区,因此作为医学类图书的策划编辑,有必要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帮助作者把握写作思路。
26-28

在线阅读对都市儿童阅读习惯的影响研究——基于上海市儿童阅读状况的实证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对上海市儿童阅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研究在线阅读对都市儿童阅读习惯的影响。文章从阅读方式、阅读时间、内容选择、媒介偏好、阅读辅导等5个方面入手,通过各项数据观察儿童在线阅读的真实状态,认为它正在形成和培养儿童阅读的新习惯,对原有读书习惯并未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
29-32

豆瓣阅读的自出版模式及其文化意义

摘要:自出版是一种新型的出版模式,豆瓣阅读作为一个便捷有效的电子自出版平台,在数字出版的浪潮中构造着一种新的商业生态,并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
33-35
编辑之友杂志刊界

在大改制中寻找新生——2012年中国期刊业发展概况

摘要:2012年,全国共出版期刊10053种,种数较2011年增长2%。营业收入、增加值、总产出、利润总额等指标,期刊业都占到了整个新闻出版业的6%左右。成绩的取得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经济的整体上升是经济背景,转企改制的整体推动是制度原因,数字化转型的大步前推是技术推手,回归内容性选择是战略基石。
36-41

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现状与建议

摘要:地方高校学报在特色栏目建设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如栏目连续性、载文量、栏目开设的依据、作者队伍的培养等方面。文章以湖北省7家地方高校学报为例作了实证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42-44
编辑之友杂志学研

“新闻是新近信息的媒介互动”——试论新媒体传播背景下“新闻”的定义

摘要:新闻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元素,是新闻学中最基本的概念,还是一切新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可以说,新闻传播领域所有的现象和问题都由它产生发展而来,整个新闻业的工作也都是围绕它而进行的。“新闻”定义的外延和内涵决定着新闻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因此,对“新闻”定义的探讨始终是新闻学理论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在当下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下,新闻传播的业态变化迅猛,新闻实践领域的操作和面临的问题都远远超越了理论研究现有的程度。很多问题用以往的概念、理论根本无法解释。重新对现实考察,根据当下新闻传播现实,确立全新的“新闻”定义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当下现实,提出全新的“新闻定义”。
45-49

新闻教育须适度“超越”

摘要:目前,新闻专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众多新闻专业点纷纷迎合行业,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但与此同时,有学者坚决反对跟着行业的指挥棒走,强调大学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新闻专业教育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科学素养、专业精神、专业理念,然后才是培养新闻传播技能。前者体现的是“世俗性”高等教育观念,后者反映了“超越性”高等教育观念。这种教育观念之争中外常见,当下尤其激烈。
50-52

论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编辑工作的变革

摘要: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编辑面对着更加丰富的信息源,对信息源的接近程度也得以提高。在具体的工作方式和要求上:一方面,应采纳融合编辑部的工作机制,充分挖掘信息资源的价值;另一方面,应确保真实性、提高解释力、加强系统报道策划,以保障和提升新闻的品质。
53-55
编辑之友杂志传媒

经济学视角下传媒与经济安全的关系

摘要:传媒与经济有着极深的渊源,财经类传媒就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媒体,可以说传媒就是为对经济进行报道而出现的。从经济学入手,针对传媒对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传媒与经济安全的关系,为传媒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找到理论依据。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对于资源的有限配置问题。通过经济学的分析研究,也可以认识到传媒在经济活动中起到的作用,进而分析对经济安全的影响。
56-58

浅析新闻传播中标签式舆论的刻板印象

摘要:建立在刻板印象基础之上的标签式舆论,多数情况下有失客观公正,长此以往会产生“偏激共振”,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容易激发社会对立情绪,甚至能左右司法公正。规避标签式舆论中的不良刻板印象,应先从传播源——媒体——做起,媒体应撕下标签,公正客观地进行报道;受众也应该理性地去看待事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被“标签”蛊惑;政府职能部门也应增强公信力,消除传播中的杂音,让“大道”消息获得广泛认可。
59-61

论传统报纸在网络时代的发展策略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带来了巨大变革。文章就传统报纸在网络时代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一是加强内容生产提升报纸核心竞争力,二是产业经营为报业发展提供财力支撑,三是报网融合实现全媒体发展。报纸的发展方向应是注重并加强原有的内容和品牌优势,走产业化、集团化和融合化的道路,只有这样报纸才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62-64

机关报和都市报对网络语言的态度和接纳方式分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语言也蓬勃发展,并自成一体。网络语言不仅关乎网络,同时深刻影响着媒体和社会的语言风格。从目前情况看,媒体对网络语言认可程度不同,最有代表性的是机关报和都市报。它们对待网络语言态度不同,接纳方式也有差异。文章分析了这两种报纸对网络语言的接纳表现及其原因,指出媒体应理性对待网络语言,这有利于网络语言的良性发展,也有利于媒介语言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性。
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