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Bengbu Medical College

  • 34-1067/R 国内刊号
  • 1000-2200 国际刊号
  • 1.7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是蚌埠医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6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安徽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蚌埠医学院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基础医学、大学生科技园地、临床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医学、临床护理、祖国医学、综述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基础医学
病毒巨噬细胞炎性蛋白ⅡN-端肽对乳腺癌miRNAs表达谱的影响1401-1404

摘要:目的:阐明病毒巨噬细胞炎性蛋白Ⅱ(virus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Ⅱ,v MIP-Ⅱ) N末端21个氨基酸的多肽(NT21MP)对乳腺癌MCF-7细胞miRNAs表达谱的调控作用。方法:收集各组细胞抽提RNA,RNA质量评估后逆转录成c DNA。采用染料法(SYBR GreenⅠ)进行相对定量分析,实验按照2^-△△Ct解析法进行设计。结果:总共检测了168个miRNAs,以上调〉 2倍或下调〈0. 5倍筛选。相对于S组,N组升高的有9个:miR-223、miR-451a、miR-128、miR-489、miR-141、miR-320a、miR-155-3p、miR-335、miR-320e,降低的有2个:miR-15a、miR-339。结论:筛选得到NT21MP调控miRNAs差异表达谱,其为研究miRNAs在NT21MP调控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抑制MAPK通路对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引起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1405-1407

摘要:目的:探讨抑制MAPK通路对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引起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药物组,用氯化锂-毛果芸香碱制作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模型,药物组在氯化锂-毛果芸香碱注射前15 min予腹腔给药SCH58261 0. 05 mg/kg。24 h后观察大鼠海马CA3区的神经元变化及p-38、p-ERK、p-JN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大鼠相比,药物组大鼠的痫性发作程度较轻(P 〈0. 05)。模型组大鼠CA3区可见大量神经元变性和坏死明显,大部分细胞肿胀,体积增大,边缘不清晰,细胞核固缩、碎裂和溶解,细胞脱失明显。与模型组相比,注射SCH58261的药物组大鼠CA3区神经元脱失较少,神经元变性不明显,胞质Nissl小体减少较少。3组大鼠海马区p-JNK、p-p38、p-ERK均有表达,模型组和药物组p-JNK、p-p38、p-ERK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1),药物组中p-JNK、p-p38表达均明显少于模型组(P 〈0. 01),p-ERK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大鼠癫痫持续状态会造成海马神经元损伤,而腺苷A2A受体阻断剂SCH58261可通过抑制MAPK通路对海马神经元起一定保护作用。

快速大容量尾静脉注射法建立肝细胞癌小鼠模型1408-1410

摘要:目的:通过快速大容量尾静脉注射法建立肝细胞癌小鼠模型。方法:采用快速大容量尾静脉注射法,将插入NRAS基因的NRASV12转座子质粒、表达myr-Akt基因转座子质粒以及转座酶SB100的混合盐溶液通过小鼠尾静脉大容量(2 m L)、短时间(7 s)进行注射,作为观察组;同时设置对照组,同样方法注射等量0. 9%氯化钠注射液。注射3~4周后,处死观察组及对照组小鼠,通过病理学检查小鼠成瘤情况。结果:观察组小鼠成瘤率100%(24/24),经病理学检测为肝细胞癌;对照组小鼠无成瘤。结论:快速大容量尾静脉注射方法构建肝细胞癌小鼠模型方法简单,诱癌时间短,成功率高,重复性好。

家兔腰椎纤维环细胞的培养与鉴定1411-1414

摘要:目的:建立家兔腰椎纤维环细胞体外培养模型并对其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椎间盘退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酶消化法得到家兔原代纤维环细胞,再用差速贴壁法及自然消化法得到传代后纯化的细胞,观察纤维环细胞的细胞学特征,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联合Hoechst核染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纤维环细胞特征性表达产物Ⅰ型、Ⅱ型胶原蛋白,进行细胞鉴定。结果:初贴壁的细胞呈类圆形,很快伸展为短梭形,传代后细胞逐渐伸展为长梭形或多角形,第四代后细胞开始老化;纤维环细胞表达Ⅰ型、Ⅱ型胶原蛋白。结论:成功在体外培养出家兔腰椎纤维环细胞,为研究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基础。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临床医学
肝门区域性血流阻断在肝肿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1415-1418

摘要:目的:探讨肝门区域性血流阻断在肝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肝肿瘤行肝切除术5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肝脏血流阻断技术不同,将54例因肝肿瘤行肝切除术病人分为2组,A组24例病人接受肝门区域性血流阻断术治疗,B组30例病人接受Pringle肝门血流阻断术治疗。结果: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门血流阻断时间和术后24 h腹腔引流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 〈0. 01)。术后第3、7天,A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B组(P 〈0. 05~P 〈0. 01)。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肝门区域性血流阻断技术可明显减少肝肿瘤切除术中的出血量,有效减轻肝功能损害及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肿瘤切除术中较为合理的控制肝脏出血的方法。

抗缪勒氏管激素在评估卵巢储备功能中的应用1418-1420

摘要:目的:探讨抗缪勒氏管激素(AMH)在评估卵巢储备功能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选择157例不孕症病人,根据月经第3天经阴道超声检测的窦卵泡计数(AFC)将病人分为观察组(AFC 〈5枚)和对照组(AFC≥5枚),应用Cobas e411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2组病人血清AMH、生殖激素水平,分别对2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AMH水平明显降低(P 〈0. 01),黄体生成激素(LH)、卵泡刺激素(FSH)和雌二醇(E2)水平均明显上升(P 〈0. 01),睾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MH水平与AFC、E2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 〈0. 01),与病人年龄、FSH水平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 〈0. 01)。结论:血清AMH水平联合AFC、基础生殖激素水平可以预测、评估卵巢储备功能,AMH水平的变化早于基础生殖激素水平的改变,能更早期、更准确地预测卵巢储备能力的变化。

荧光素钠引导下显微切除复发胶质瘤临床疗效评价1421-1424

摘要:目的:评价荧光素钠引导下显微切除复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复发性胶质瘤46例,其中21例术中在荧光素钠引导下确定肿瘤边界显微切除肿瘤(荧光素钠引导组),25例病人常规显微切除肿瘤(传统手术组),所有病人术后行MRI增强扫描明确肿瘤的切除范围。结果:荧光素钠引导组在荧光显微镜下复发的胶质瘤呈现黄荧光,术后病理结果提示黄色荧光区含有大量的胶质瘤细胞,术后MRI增强扫描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切除比较彻底,肿瘤全切率为91. 7%,高于传统手术组的65. 3%(P 〈0. 05);荧光素钠引导组术后KPS评分(80. 6±5. 7)分,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的(75. 6±6. 3)分(P 〈0. 01)。结论:荧光素钠引导下显微切除复发胶质瘤可以很好地判断肿瘤的范围,提高肿瘤切率,保护正常脑组织。

保留卵巢功能的宫颈癌根治术对宫颈癌病人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1424-1427

摘要:目的:探讨保留卵巢功能的宫颈癌根治术对宫颈癌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宫颈癌病人358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83例,行保留卵巢的宫颈癌根治术;对照组275例,行不保留卵巢的宫颈癌根治术。术后3、6个月,分别进行血清学性激素水平测定;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法进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病人改良Kupperman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1)。术后3、6个月,观察组FSH、LH、E2水平均在正常值范围,3例出现卵巢衰竭表现;对照组术后3、6个月FSH、LH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 〈0. 01),E2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P 〈0. 01)。观察组病人术后随访,其中2例卵巢转移,4例出现卵巢脓肿,1例有残留卵巢综合征,3例保留卵巢的病人出现移植部位疼痛。结论:宫颈癌符合保留卵巢功能的病人术中给予保留单/双侧卵巢是可行的,保留卵巢功能使宫颈癌病人获益,提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且术中保留卵巢是安全的,极少病人出现卵巢转移。

不同胎龄早产儿振幅整合脑电图的特点分析1428-1430

摘要:目的:对不同胎龄早产儿进行振幅整合脑电图(a EEG)监测,分析其脑电活动特点。方法:选取胎龄27~36^+6周早产儿135例,按胎龄分成〈28周、28~29^+6周、30~31^+6周、32~33^+6周和34~36^+6周组,在出生后3~5 d完成第1次a EEG监测,监测时间8 h,分析电压连续性、活动睡眠期上下边界振幅值、睡眠-觉醒周期的变化。结果:胎龄〈28周早产儿均呈非连续性电压,没有肉眼可见的睡眠周期性变化,随胎龄增加,早产儿连续性电压所占比例逐渐上升(P 〈0. 01),睡眠周期性所占比例逐渐增加(P 〈0. 01)。随胎龄增加,早产儿活动睡眠期上界振幅值下降,下界振幅值升高(P 〈0. 01); 1个睡眠周期的时程变短(P 〈0. 01)。结论:a EEG能较好地反映早产儿大脑成熟度,胎龄越大的早产儿,其脑电背景活动越趋于成熟,a EEG对早产儿脑功能预后有较好的评估作用。

枸橼酸咖啡因与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研究1431-1433

摘要:目的:研究枸橼酸咖啡因和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早产儿病房收治的呼吸暂停的早产儿65例,患儿在常规治疗(保持正确的体位、按摩脊背、弹足底)不能缓解时加用药物治疗,枸橼酸咖啡因组35例给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氨茶碱组30例给予氨茶碱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无创机械通气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及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枸橼酸咖啡因组患儿的无创机械通气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均明显短于氨茶碱组(P 〈0. 01),支气肺发育不良发生率亦低于氨茶碱组(P 〈0. 05); 2组患儿早产儿视网膜病、脑室内出血、脑白质软化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可减少呼吸暂停早产儿的无创机械通气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和支气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

腹腔镜与经右上腹小切口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疗效比较1434-1436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LP)与经右上腹小切口幽门环肌切开术(OP)在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中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85例病人中LP组35例,OP组50例,比较2组病人术中、术后及相关并发症的情况。结果:LP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住院时间上均明显低于OP组(P 〈0. 01),2组伤口延迟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LP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切口小、损伤小、出血少、康复快,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外周血中趋化因子受体CXCR4与其配体SDF-1α的表达研究1437-1439

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外周血中趋化因子受体CXCR4与其配体SDF-1α的表达水平。方法:选取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52例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30名为对照组。采集受试者静脉血,检测外周血CXCR4、SDF-1α及白细胞介素(IL)-8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外周血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表面CXCR4表达百分率和血清SDF-1α、IL-8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 01)。随着病程的延长,外周血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表面CXCR4表达百分率和血清SDF-1α表达水平上升(P 〈0. 01)。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CXCR4及SDF-1α表达水平与IL-8均呈正相关关系(P 〈0. 05)。结论:SDF-1α/CXCR4信号转导通路和IL-8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和进展过程有关。

低分子肝素联合间歇性充气压力系统预防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1440-1443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间歇性充气压力系统(IPC)预防下肢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9例宫颈癌ⅠB1~ⅡA1期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6例。观察组于术后6 h使用IPC,术后24 h注射低分子肝素;对照组给予一般性预防措施。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高危因素和卧床时间,并分别检测2组病人手术前后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等指标,并常规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结果: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卧床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中输血及术后高危因素人数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病人术前PLT、PT、APTT和FIB、D-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第1~7天,2组病人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FIB、D-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1);术后第1~5天,观察组PT和APTT均低于对照组(P 〈0. 05~P 〈0. 01)。观察组下肢DVT总发生率为1. 52%(1/66),低于对照组的11. 11%(7/63)(P 〈0. 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IPC可降低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后下肢DVT发生率。

35岁以下妇女获卵数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1444-1446

摘要:目的:分析35岁以下妇女获卵数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行IVF-ET治疗的35岁以下女性病人依照获卵数分为3组,A组:获卵数≤10个,B组:获卵数11~20个,C组:获卵数〉 20个,分析获卵数对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A组病人促性腺激素(Gn)使用时间及支数明显高于B组和C组(P 〈0. 01); C组Gn使用时间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Gn使用支数明显低于B组(P 〈0. 01); C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当日雌二醇水平明显高于B组(P 〈0. 01),B组明显高于A组(P 〈0. 01),各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卵巢过度刺激率随着获卵数增加而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临床提高IVF-ET胚胎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需获取足够高质量卵母细胞,且获卵数在11~20个效果最佳,应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子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行高频电刀宫颈锥切术临床价值1447-1449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电刀宫颈锥切术用于治疗子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子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14例,接受高频电刀宫颈锥切术者172例作为观察组,接受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术)者4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术中出血情况、术后出血情况、手术时间、术后感染率、术后宫颈管粘连率、切缘阳性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21. 02±1. 81) min,与对照组手术时间(21. 57±1. 48)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中出血量(13. 61±2. 39) m L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12. 60±2. 08) m L(P 〈0. 05)。观察组切缘阳性率和复发率分别为1. 74%和1. 59%,均低于对照组切缘阳性率9. 52%和复发率10. 81%(P 〈0. 05)。2组术后感染率、术后宫颈管粘连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高频电刀宫颈锥切术手术操作便捷,易于掌握,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较LEEP术无明显提高,切缘阳性率及复发率优于LEEP术,为增加清除病灶率、减少复发,高频电刀可作为优先考虑的治疗方案。

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腹腔微转移的影响1450-1452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腹腔微转移的影响。方法:选取早期胃癌病人9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病人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46例。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开腹组实施传统开腹胃癌D2根治术。比较2组病人相关手术指标和手术前后的腹腔微转移指标。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P 〈0. 01),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开腹组(P 〈0. 05~P 〈0. 01),2组术中清扫淋巴结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病人术前多巴胺脱羧酶(DDC)和癌胚抗原(CE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2组病人DDC和CEA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P 〈0. 01),腹腔镜组术后DDC和CEA水平均明显低于开腹组术后(P 〈0. 01)。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疗效确切,具有微创优势,术后腹腔微转移率低。

踝臂指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早发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1453-1455

摘要:目的:探讨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与早发冠心病(intima-media thickness,PCAD)病人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对早发冠心病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36例拟诊p CAD收住行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病人,均行ABI、颈动脉IMT检查,根据冠脉狭窄程度计算冠脉积分,分析ABI、颈动脉IMT值与冠脉积分的相关性。结果:单支与双支病变组病人ABI、颈动脉IM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双支病变组Gensini积分高于单支病变组(P 〈0. 05);三支病变组病人ABI均明显低于其他3组,颈动脉IMT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Gensini积分均明显高于单支和双支病变组。ABI值与冠脉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关系(r=-0. 523,P 〈0. 01);颈动脉IMT值与冠脉Gensini积分成正相关(r=0. 603,P 〈0. 01)。结论:ABI、颈动脉IMT与p CAD病人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ABI值明显减低、颈动脉IMT明显增加可能预测冠脉存在严重多支病变。

腋皱襞小切口治疗腋臭39例疗效观察及组织学分析1456-1459

摘要:目的:观察腋皱襞小切口治疗腋臭的临床效果,同时分析腋窝大汗腺的组织学结构,进一步明确大汗腺的分布层次及范围,指导手术治疗。方法:选取39例腋臭病人,均采用腋皱襞小切口手术治疗(A组),分离范围超出腋毛范围0. 5 cm,选取腋窝皮肤松弛的病人在腋窝中央和腋毛外缘0. 5~1. 0 cm处切取其皮肤组织,深度均至脂肪层,送病理行组织学分析,观察大汗腺的层次、范围等。另回顾性分析30例病人采用肿胀麻醉下大汗腺搔刮术治疗腋臭(B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与腋皱襞小切口治疗腋臭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A组总有效率达97. 44%,B组总有效率达80. 00%,A组治疗效果优于B组(P 〈0. 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A组送检标本病理切片显示均检测出大汗腺,其集中分布于真皮深层、真皮脂肪交界区和脂肪浅层内。距离腋毛边缘0. 5 cm处有少量大汗腺组织,边缘1. 0 cm处无大汗腺组织,脂肪深层未观察到大汗腺组织。结论:腋皱襞小切口治疗腋臭术后疗效可靠,术后复发率低于肿胀麻醉下大汗腺搔刮术,但术中应注意修剪大汗腺的深度及广度,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