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6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基础医学、大学生科技园地、临床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医学、临床护理、祖国医学、综述等。
  •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蚌埠医学院
  • 国际刊号:1000-2200
  • 国内刊号:34-1067/R
  • 出版地方:安徽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76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9
  • 综合影响因子:0.576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基础医学

侧副沟形态学及分叉点的立体定位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侧副沟在MRI横断面及冠状面图像上的形态学规律。方法:在e Film2.1工作站中,选取40名正常成人志愿者头颅连续MRI横断位及冠状位扫描数据,运用结构连续追踪法和3D-Cursor技术,对连续MRI横断面及冠状面图像上的侧副沟进行识别、观测,统计其形态学特征。结果:侧副沟分为三部分,即鼻嗅沟、中段侧副沟及枕部侧副沟;侧副沟在MRI冠状面图像上随着层面向后移而沟上移;枕部侧副沟在72.5%情况下出现分支,分为内、外侧支;侧副沟在冠状面映射长度=横断面层数×2 mm,其在横断面映射长度=冠状面层数×2 mm。结论:大脑侧副沟MRI横断面及冠状面图像上的形态学研究可为侧副沟及相邻脑区病变的识别和定位提供解剖学资料。
1-6

针刺预处理对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缺血性损伤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针刺预处理百会穴+双侧足三里穴对脑缺血诱导的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针刺百会穴+双侧足三里穴组(针刺穴位组)和针刺非穴位组,各10只。采用糖氧剥夺的脑缺血模型,观察针刺预处理治疗后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的存活率,检测小脑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针刺非穴位组大鼠脑缺血后浦肯野细胞死亡率明显增加,MDA水平明显增高,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针刺非穴位组比较,针刺穴位组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存活率明显增加,小脑组织中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增加(P〈0.01)。结论:针刺百会穴+双侧足三里穴对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缺血性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小脑组织中活性氧的生成减少和清除增加有关。
7-9

姜黄素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保护作用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姜黄素+缺血再灌注组(C组)和姜黄素+缺血再灌注组+锌-原卟啉组(D组),各15只。C组和D组术前5 d腹腔注射姜黄素100 mg/kg,A、B组注射等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D组大鼠术前60 min腹腔注射锌-原卟啉20μmol/kg。手术游离并阻断双肾肾蒂血管,60 min后恢复灌注,分别于4 h、12 h、24 h取血检测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红素氧合酶-1(HO-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24 h切除肾组织检测肾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的表达水平。结果:C组和D组血清SCr、BUN、TNF-α、ICAM-1及肾组织MPO水平均高于A组,但低于B组(P〈0.05-P〈0.01);HO-1的表达低于A组,高于B组(P〈0.05-P〈0.01)。D组TNF-α和ICAM-1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均高于C组(P〈0.05-P〈0.01),SCr、BUN及肾组织MPO的表达在12 h和24 h高于C组(P〈0.05-P〈0.01),在4 h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O-1在各时间点表达均低于后者(P〈0.05-P〈0.01)。结论:姜黄素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能够有效减轻肾组织的炎性及氧化应激损害。HO-1可能参与姜黄素对肾脏的保护。
16-19

Fas与FasL在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rh-bFGF对其表达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 FGF)对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前房加压灌注法,升高眼内压,造兔视网膜RIRI模型。外眼及眼底正常纯种大耳白兔66只,随机分为正常假手术组(6只)、RIRI组(30只)和RIRI+rh-b FGF组(30只),均选取右眼为实验眼。RIRI组和RIRI+rh-b FGF组在建立RIRI模型后,前者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后者给予rh-b FGF药物治疗。常规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RIRI组和RIRI+rh-b FGF组6、12、24、48、72 h 5个时间点视网膜组织中Fas、Fas L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正常假手术组兔视网膜未见凋亡细胞;RIRI组视网膜的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可见凋亡细胞,且细胞凋亡在24 h达到高峰。Fas在正常假手术组视网膜组织中未见明显表达;其他2组RIRI后6 h开始有少量表达,至24 h时达到高峰,随后48 h开始下降,到72 h后明显减弱。Fas L在正常假手术组视网膜组织中未见明显表达;其他2组RIRI后12 h表达开始升高,至24 h达到高峰,之后略有下降,至72 h依旧可见较高水平表达。RIRI+rh-b FGF组与RIRI组相比较,各时间点凋亡因子阳性表达趋势大致相同,且Fas、Fas L表达均明显减弱(P〈0.01),2组在6、12、24、48 h各时间点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h-b FGF对兔RIRI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视网膜内Fas、Fas L表达有关。
20-23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大学生科技园地

医患关系影响下医学生职业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调查当前医患关系影响下医学生的职业认知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自制问卷,对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一至五年级的1 000名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当前医患关系影响下,医学生职业认知水平普遍不高。其中,男生的就业信心水平明显高于女生(P〈0.01);低年级医学生的沟通能力水平、就业信心水平、职业道德水平、职业信心水平均高于高年级医学生(P〈0.01);独生子女医学生的就业信心水平高于非独生医学生(P〈0.05);班干部的专业知识水平、沟通能力水平、就业信心水平和职业素质水平均高于非班干部(P〈0.05-P〈0.01)。结论:当前不良的医患关系已经通过多种途径对医学生的职业认知水平造成了负面影响,需要通过政府、社会、医院、学校和医学生的共同努力解决。
24-27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临床医学

远端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远端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瓣膜置换手术中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远端预处理组(RIPC组)和对照组,各20例。麻醉诱导后CPB前,以骨科充气式压力止血带环扎左上臂上施压(压力200 mm Hg),循环3次,每次5 min,间隔5 min;对照组处理同RIPC组,但止血带不充气。分别于麻醉诱导稳定5 min后(T0)和手术结束即刻(T1)、术后1 h(T2)、6 h(T3)和24 h(T4)5个时间点抽取颈内静脉球部血检测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对于所有接受手术的患者分别在术前1 d和术后第3、8天行神经心理测验和评估。结果:2组患者S-100β和NSE蛋白水平在T1-T4均显著高于T0(P〈0.01),但RIPC组S-100β在T1-T3和NSE水平在T1-T4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RIPC组术后3 d简易智能量表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和P〈0.01)。结论:RIPC可降低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降低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具有脑保护作用。
28-31

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评价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急性心力衰竭(AHF)的效果。方法:将60例AHF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NIPPV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 h和8 h后的临床表现及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气等变化。随访出院后6个月内因心力衰竭再次发作住院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在NIPPV后心功能明显改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2 h和8 h后的HR、RR、动脉血氧分压(Pa O2)与血氧饱和度(Sa O2)均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治疗前、治疗2 h和8 h后二氧化碳分压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a O2、Sa O2、CVP较对照组升高(P〈0.05-P〈0.01);HR、RR和MAP均较对照组下降(P〈0.05-P〈0.01)。随访6个月内2组因再次心力衰竭发作住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IPPV可明显改善AHF的低氧血症和心功能,是救治AHF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32-34

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在小细胞肺癌诊断和分期中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 GRP)在小细胞肺癌(SCLC)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鉴别诊断和临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化学分析法,检测62例初诊SCLC(局限期25例,广泛期37例)、38例NSCLC患者血清pro GRP水平,并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相对照,观察其敏感度、特异度以及与肿瘤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单个检测pro GRP、NSE和联合检测pro GRP及NSE(pro GRP+NSE)诊断SCLC的敏感度分别为82.93%、64.15%和71.58%。SCLC中pro GRP+NSE阳性率显著高于NSE阳性率(P〈0.01),但与pro GR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LC组患者血清pro GRP和NSE水平均显著高于NSCLC组(P〈0.01)。SCLC广泛期患者血清pro GRP和NSE值均显著高于其局限期患者(P〈0.01)。结论:pro GRP作为SCLC的标志物,具有敏感度高的特点,并可反映SCLC的分期。pro GRP和NSE联合检测可提高SCLC诊断的准确率。
35-37

瑞舒伐他汀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尼可地尔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的疗效。方法:收集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CSF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予阿司匹林、瑞舒伐他汀,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观察治疗4、12周后2组患者胸痛症状改善程度,并检测血浆脂联素(AP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指标。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胸痛症状均较用药前改善,血浆APN水平较用药前升高;治疗12周后升高更明显,且治疗组升高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治疗4周后hs-CRP及TNF-α水平较用药前降低,治疗12周后降低更明显(P〈0.01),且治疗组下降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尼可地尔对缓解CSF患者的胸痛症状疗效显著,可显著提高CSF患者的血浆APN水平,降低血浆hs-CRP和TNF-α水平。
38-40

KDR、MC2R和PCNA在产醛固酮腺瘤与肾上腺皮质增生病变中的表达和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激酶插入区受体(KD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2(MC2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产醛固酮腺瘤(APA)与肾上腺皮质增生(IHA)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KDR、MC2R和PCNA在APA和IHA病变组织中(各40例)的表达情况。结果:APA组织中KDR、MC2R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0%、32.5%和85.0%;IHA组织中KDR、MC2R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0%、62.5%和77.5%;2种病变组织中,KDR、MC2R和PCNA的表达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KDR、MC2R和PCNA在IHA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于鉴别APA和IHA病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41-43

妇科腹腔镜手术严重并发症25例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预防严重并发症发生。方法:对2003年6月至2013年5月完成腹腔镜手术的3 210例患者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与附件手术比较,子宫切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及中转开腹率均明显升高(P〈0.01);子宫肌瘤剔除术中转开腹率明显高于附件手术(P〈0.01)。随术者操作经验增加及医疗器械的改进,2008年6月至2013年5月妇科腹腔镜手术例数较2003年6月至2008年5月增多,但子宫切除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P〈0.01)。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及中转开腹率与手术种类、手术难度和术者操作水平有关。
44-45

丙戊酸镁防治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丙戊酸镁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81例偏头痛患者,其中因失访脱落6例,按照就诊顺序编号,奇数者为氟桂利嗪组(37例,给予氟桂利嗪治疗),偶数者为丙戊酸镁组(38例,给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的头痛发作频率及头痛严重程度。结果:治疗后氟桂利嗪组和丙戊酸镁组头痛发作频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氟桂利嗪组和丙戊酸镁组头痛严重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药物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8.92%和23.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镁用于防治偏头痛安全有效。
46-48

脑电图和功能磁共振成像同步联合在颞叶癫痫致痫灶时间和空间定位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图和功能磁共振成像(EEG-f MRI)同步联合技术在颞叶癫痫致痫灶时间和空间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7例有病灶性的颞叶癫痫患者,手术前均接受EEG-f MRI检查,手术中采用皮层电极和深部电极描记,确定致痫灶的真实位置和范围,并与EEG-f MRI方法所确定的致痫灶位置和范围进行比较。结果:7例二者所确定的致痫灶位置和范围完全相同,10例所确定的致痫灶中心位置相同,但其中9例同步EEG-f MRI范围较大,1例皮层电极和深层电极范围较大。结论:EEG-f MRI是一种无创的结合时间和空间信息的定位方法,可以在f MRI影像上直观了解致痫灶的位置和范围。
49-52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小儿肺炎患儿1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8例。对照组患儿予抗感染、抗病毒、止咳祛痰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0.5 ml/kg静脉滴注,每天1次。7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2组疗效,比较2组患儿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P〈0.01)。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止咳时间、气促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1例患儿面部出现少量红疹,其余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可有效改善小儿肺炎临床症状,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55-56

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左卡尼汀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左卡尼汀注射液治疗老年(≥65岁)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60例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类、钙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左卡尼汀注射液,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P〈0.01);观察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3%(P〈0.01)。2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左卡尼汀注射液治疗老年稳定型心绞痛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缺血心电图,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57-58

地佐辛联合瑞芬太尼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镇静镇痛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地佐辛联合瑞芬太尼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镇静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行眼科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地佐辛组(D组)和对照组(R组)各30例。D组静脉滴注瑞芬太尼负荷剂量0.25μg·kg-1·min-1持续2 min,随后调为0.08μg·kg-1·min-1维持,同时静脉注射地佐辛0.04 mg/kg+咪达唑仑0.02-0.06 mg/kg;R组静脉滴注瑞芬太尼负荷剂量0.25μg·kg-1·min-1持续2 min,随后调为0.08μg·kg-1·min-1维持,同时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2-0.06 mg/kg,根据改良警觉/镇静评分调节咪达唑仑用量及术中瑞芬太尼维持量,保持该评分≤2分,手术结束时停止药物输注。于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时和手术结束时记录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手术持续时间、患者苏醒时间、瑞芬太尼和咪达唑仑的用量及术中不良反应出现的情况。结果:与R组相比,D组诱导后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的变化均较小(P〈0.05-P〈0.01),手术时间与麻醉苏醒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咪达唑仑及瑞芬太尼总量均显著减少(P〈0.01),呼吸抑制发生率低(P〈0.05)。结论:地佐辛联合瑞芬太尼微泵输注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行眼科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镇静、镇痛效果确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59-62

骶管封闭治疗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骶管封闭并发腰椎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行骶管封闭患者210例,通过感染率、单因素分析、感染部位、感染形式及感染菌种的分析,筛选腰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210例患者中并发感染18例,感染率8.6%。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中,年龄≥40岁、合并糖尿病、合并隐形脊柱裂、穿刺致脑脊液漏和联合4种以上药物注入腰椎患者感染率均高于年龄〈40岁、无合并糖尿病、无合并隐形脊柱裂、无穿刺致脑脊液漏和无联合4种以上药物注入者(P〈0.05-P〈0.01)。感染部位主要发生在腰5至骶1节段及腰后部软组织,感染形式主要为椎间隙感染及腰后部软组织感染,感染的菌种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结论:通过分析骶管封闭引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可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规避感染风险。
63-65

四肢烧伤创面切削痂植皮术中预见性穿支血管止血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四肢烧伤创面切削痂植皮术中预见性穿支血管止血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Ⅱ度及以上烧伤接受削痂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35例/组),观察组给予预见性穿支血管止血,对照组给予常规电凝止血。比较2组患者1%总体表面积创面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以及创面植皮成活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1%总体表面积创面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失血量及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植皮成活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均为97%;观察组发生皮下血肿2例,对照组发生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穿支血管止血能够有效地缩短四肢切削痂植皮手术时间,控制术中失血,减少输血量。
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