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6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基础医学、大学生科技园地、临床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医学、临床护理、祖国医学、综述等。
  •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蚌埠医学院
  • 国际刊号:1000-2200
  • 国内刊号:34-1067/R
  • 出版地方:安徽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76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9
  • 综合影响因子:0.576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基础医学

人骨生成诱导因子基因慢病毒载体构建及在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中稳定过表达

摘要:目的:构建人骨生成诱导因子基因(osteoinductive factor,OIF)慢病毒载体,并在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uman aorticsmooth muscle cell,HASMC)中稳定过表达OIF。方法:PCR扩增OIF-3FLAG,并克隆到慢病毒载体pMSCV PIG中,构建慢病毒表达载体pMSCV PIG-OIF-3FLAG,并测序鉴定。应用脂质体将pMSCV PIG-OIF-3FLAG或pMSCV PIG与VSVG、GAG-POL共转染293T细胞,48 h后收集细胞上清,感染HASMC,48 h后加入嘌呤霉素4 d,即筛选出稳定过表达pMSCV PIG-OIF-3FLAG的HASMC细胞株,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OIF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构建OIF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pMSCV PIG-OIF-3FLAG,经酶切及测序后证实目的基因的插入位点和读码框正确;包装病毒感染HASMC,经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证实OIF mRNA和蛋白水平在该细胞株中高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人OIF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并获得稳定过表达该基因的HASMC。
1273-1276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微生物学名词(一)

摘要:微生物(microorganism)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之统称。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1276-1276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基础医学

三氧化二砷对人恶性黑素瘤A_(375)细胞抑制机制的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以及对Caspase-3活性表达以及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恶性黑素瘤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将不同浓度的As2O3作用于人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荧光染色观察A375细胞的凋亡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A375细胞的凋亡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As2O3作用于A375细胞后Caspase-3蛋白的表达;半定量RT-PCR法检测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荧光染色后镜下可见As2O3可致A375细胞的细胞核呈致密浓染的不规则黄绿色颗粒状或块状荧光的凋亡现象;As2O3能诱导A375细胞的凋亡,用5、10、20μmol/L的As2O3诱导A375细胞24 h:检测其细胞的凋亡率依次为7.07%、38.66%和4.34%,可诱导Caspase-3蛋白的表达,抑制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论:As2O3能致A375细胞形态改变,诱导细胞凋亡;As2O3可诱导A375细胞表达Caspase-3蛋白,抑制Survivin蛋白的表达。
1277-1279

大脑顶枕沟内表面立体定位数据集的构建及其回归平面分析

摘要:目的:构建顶枕沟在基于连合间径定位体系中的立体定位数据集及其内表面平面回归方程。方法:30名正常成人颅脑横断层MRI数据经格式转化导入Photoshop CS软件包,经过图像的严格配准,以顶枕沟的最内侧点为起始点,向外取X绝对值为3 mm倍数点为取样点,测量、记录该点坐标的X、Y值,X、Y值从Photoshop信息面板栏上显示、读取,Z值等于所在层面与双连合层面间相间隔的层面数和层间距的乘积,所有取样点坐标值组成顶枕沟在三维坐标系中的立体定位数据集。取样点坐标数据集导入SPSS 16.0软件,求解其空间拟合平面方程。结果:构建了顶枕沟内表面在三维坐标系中的立体定位数据集,在矢状面上Z对Y的直线回归方程为:Z=-0.774Y-26.975(右侧),Z=-0.760Y-28.599(左侧)。结论:在三维空间内构建的顶枕沟立体定位数据集及其内表面直线回归方程,能为基于立体定向技术的神经外科、介入放射治疗等提供三维立体定位解剖学基础。
1280-1282

丝素蛋白无纺网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

摘要:目的:探讨丝素蛋白无纺网作为耳廓软骨细胞外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兔耳廓软骨,酶消化法获取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取原代细胞接种到制备好的丝素蛋白无纺网支架上,体外复合培养。每天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黏附、生长、增殖情况,于复合培养第3、7、10天时取材进行扫描电镜观察;于复合培养第1、2、4、6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评价,同时取材通过RT-PCR方法检测复合物上软骨细胞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48 h后软骨细胞已黏附于丝素蛋白纤维上,72 h后细胞开始分泌少量细胞外基质;电镜下观察显示软骨细胞及分泌的薄层细胞外基质主要分布于支架材料表面。组织学观察显示2周时支架浅层已有一定厚度软骨组织,可见少量类软骨陷窝,4周和6周时支架浅层软骨组织增厚,软骨陷窝增多,但支架内部软骨细胞数目少,细胞呈星形或梭形,细胞分泌的基质也很少。RT-PCR检测显示在各检测时间点均有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论:兔耳廓软骨细胞在丝素蛋白无纺网支架上已初步形成软骨样组织,但培养条件应进一步优化。
1283-1286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临床医学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17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A(IL-17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初发SLE患者未用激素治疗组13例、激素治疗组47例及29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浆中IL-17A的水平,比较3组的差异并分析IL-17A水平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未用激素治疗组IL-17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及激素治疗组(P〈0.05和P〈0.01)。IL-17A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和C4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C3、IgG、抗ds-DNA、SLE疾病活动性指数和24 h尿蛋白定量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未用激素治疗组血浆IL-17A的水平比对照组升高,IL-17A在SLE的发病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激素治疗可显著降低SLE患者IL-17A水平。
1287-1288

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密度变化的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女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质疏松(OP)的危险因素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115例女性RA患者和101名健康女性L1~L4、股骨颈、全髋等部位骨密度(BMD),并观察患者的疾病活动指标和实验室指标。结果:女性RA患者患OP发生率高于健康女性(P〈0.01),其各部位BMD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OP组RA患者各部位BMD均明显低于非OP组(P〈0.01)。OP组患者年龄更大、绝经年数更长、病程和晨僵时间更长、疼痛关节数更多、HAQ平均积分更高、关节功能和X线分期更差(P〈0.05~P〈0.01)。RA组OP性骨折的概率明显高于健康女性(P〈0.01),使用糖皮质激素的RA患者第L1~L4的BMD低于未使用患者(P〈0.05)。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显示绝经[OR=4.582(1.503~13.974),P〈0.01]和X线分期[OR=2.267(1.233~4.167),P〈0.01]为RA患者OP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女性RA患者发生OP和骨折风险均显著高于健康女性,其OP的发生和多因素相关,绝经年数更长、X线分期较差、使用糖皮质激素是RA患者发生OP的主要危险因素。
1289-1293

结直肠锯齿状腺瘤52例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锯齿状腺瘤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对52例结直肠锯齿状腺瘤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病变位于直肠19例,位于乙状结肠13例,位于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2例,位于降结肠6例,位于横结肠8例,位于升结肠3例,盲肠1例;多发1例,单发51例;腺瘤直径1~25 mm。52例中广基息肉32例,亚蒂息肉15例,有蒂息肉5例。病理学检查为单纯锯齿状腺瘤17例,锯齿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3例,锯齿状腺瘤伴局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锯齿状腺瘤局部恶变1例。结论:结直肠锯齿状腺瘤临床症状无特异,以单发广基息肉多见,多见于直肠,常伴上皮内瘤变。
1294-1295

乳腺癌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 nerve,ICBN)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1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术时常规切除ICBN,治疗组30例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时保留ICBN。术后均按乳腺癌规范治疗,并行康复运动,严密随访观察。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1、3、6个月上臂内侧感觉障碍发生率分别为16.7%、6.7%、6.7%和77.4%、64.5%、5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1~4年随访均无局部复发。结论:Ⅰ、Ⅱ期乳腺癌患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时常规保留ICBN,可以明显减少术后患侧上肢感觉障碍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1296-1297

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的影响。方法:将10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一般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各54例,其中一般治疗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控制血压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常规控制血压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口服,共观察1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8、12周监测2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1次,计算平均动态脉压。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动态脉压水平在治疗前与一般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低于一般治疗组(P〈0.01),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动态脉压水平有明显降低趋势(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水平的作用。
1298-1299

早期胃癌次全切除术中完全与部分网膜切除的效果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早期胃癌远端次全切除术中网膜部分切除与全切除的效果。方法:将行开放性远端胃次全切除的40例早期胃癌患者随机分入网膜部分切除组及网膜全切组,每组各20例。比较2组的临床病理数据及术后预后相关指标。结果:网膜部分切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网膜全切组(P〈0.01和P〈0.05),其术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网膜全切组(P〈0.05),其余指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膜全切组1例患者出现腹腔积液,网膜部分切除组1例患者出现肺不张,均经保守后成功控制。40例患者均无复发,截至2010年12月30日均存活。结论:对于早期胃癌的治疗,开放性远端次全切除术中网膜部分切除有临床应用价值。
1300-1302

过伸复位与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15例

摘要:目的:探讨过伸复位与经椎弓根植骨短节段内固定术联合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15例患者17个椎体采用体位复位结合经骨折椎体的双侧椎弓根植骨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X线片伤椎高度和Cobb's角及VAS评分。结果:15例17个椎体随访10~15个月,术前与术后伤椎体前缘高度及术前、术后Cobb's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伤椎体前缘高度及术后Cobb's角与末次随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伸复位与经椎弓根植骨短节段胸腰椎内固定术联合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能有效地恢复并维持胸腰椎椎体高度及防止后凸成角畸形。
1303-1304

氟比洛芬酯预防瑞芬太尼全麻术后躁动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预防瑞芬太尼全麻患者术后躁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全麻手术120例,分为氟比洛芬酯组(F组)和对照组(C组)各60例。F组于手术开始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C组静脉注射脂肪乳剂5 ml。均选择气管内全麻,术中全部采用瑞芬太尼0.1~0.2μg.kg-1.min-1维持。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全麻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苏醒期躁动情况,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评价术后镇痛情况。结果:术前使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后,F组苏醒期躁动率为5.0%,明显低于C组的41.7%(P〈0.01)。结论: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瑞芬太尼全麻后躁动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1305-1306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相关因素的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NT)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预后及与危重评分的关系。方法:将89例新生儿NT患儿根据血小板减少程度分为轻度组和重度组,分析NT相关因素、治疗、预后及与危重评分的关系。结果:重度组血小板恢复至正常时间明显长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红细胞计数、危重评分明显低于轻度组(P〈0.05~P〈0.01),C反应蛋白、败血症患病率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P〈0.01)。结论:感染是NT的最主要因素,血小板减少程度与危重评分关系密切,早期诊断及时病因治疗至关重要,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1307-1309

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46例

摘要:目的:观察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mPCNL)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mPCNL联合ESWL治疗复杂性肾结石46例。结果:手术时间15~221 min,住院时间10~21 d,结石清除率97.8%,术中、术后均未出现感染性休克、周围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mPCNL联合ESWL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结石清除率较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310-1311

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联合雾化吸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滴注;观察组50例给予布地奈德1 mg和沙丁胺醇溶液0.5 ml雾化吸入,每天2次;分别在入院时、治疗第7天、出院前1天观察临床症状评分、血糖、电解质、肺功能、血气分析、合并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和PaO2、PaCO2均有改善,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布地奈德和沙丁胺醇联合雾化吸入能够改善AECOPD患者肺功能及临床症状,优于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且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1312-1314

输尿管镜手术并发症分析及预防

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肾镜术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以提高输尿管镜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对118例输尿管诊断性检查及输尿管镜下输尿管结石气压弹道碎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术者临床经验、操作技术技巧以及输尿管本身情况、麻醉情况等因素相关的影响。结果:输尿管损伤8例(6.7%),结石上移12例(11.7%),严重血尿10例(8.5%),术后病侧腰痛9例(7.6%),发热(〉39℃)3例(2.5%)。2个月复查腹部泌尿系平片,结石清除率101例(98.1%)。结论:掌握输尿管镜操作技巧,认识输尿管镜并发症危险因素,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法,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315-1317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微生物学名词(二)

摘要:立克次氏体学(rickettsiology)研究立克次氏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及其致病性的微生物学分支学科。真菌学(mycology)研究真菌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分类、进化和生态分布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微生物学分支学科。
1317-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