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6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基础医学、大学生科技园地、临床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医学、临床护理、祖国医学、综述等。
  •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蚌埠医学院
  • 国际刊号:1000-2200
  • 国内刊号:34-1067/R
  • 出版地方:安徽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76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9
  • 综合影响因子:0.576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基础医学

Wnt3a影响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的体外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Wnt3a对胚胎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机械分离、无血清传代培养法,从胎鼠海马中获得NSCs,使用免疫荧光法对NSCs及其分化情况进行鉴定。将NSCs与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共孵育,观察Wnt3a对NSCs体外增殖情况的影响。结果:海马源胚胎NSCs具有增殖能力,可以传代培养,可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与Brdu共孵育后,添加Wnt3a的实验组Brdu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使用机械分离、无血清培养的方法获得的NSCs具有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Wnt3a可以促进大鼠海马NSCs的体外增殖。
1-4

实时RT-PCR定量检测NGF mRNA表达水平方法的建立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用SYBR GreenⅠ实时定量逆转录(SYBR GreenⅠQ-RT-PCR)检测大鼠脑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基因表达的方法。方法:以Trizol一步法提取大鼠脑组织总RNA,以Oligo(dt)18为引物逆转录产生cDNA,利用SYBRGreenⅠ荧光染料法实时检测NGF 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熔解曲线分析NGF mRNA检测的特异性,以管家基因β-actin为内参照对NGF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建立的大鼠NGF mRNA SYBR GreenⅠ实时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成功建立实时RT-PCR检测NGF mRNA基因表达的方法。
5-7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的、地、得”的使用

摘要:"的、地、得"都是结构助词,读音也相同,但用法各异: 的:附在词或词组后边,表示其前面为定语,如"分析的结果"; 地:附在词或词组后边,表示其前面为状语,如"有分析地说明"; 得:附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其后面为补语,如"分析得有道理"。
7-7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基础医学

大豆异黄酮对大鼠脑缺血再灌后ATP酶及bcl-2和bax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大豆异黄酮对大鼠脑缺血再灌后ATP酶及bcl-2和bax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缺血再灌组和大豆异黄酮预处理组。采用三血管阻断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1 h后再灌1 h。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改变及bcl-2和bax表达的变化。结果:大豆异黄酮预处理组脑组织损伤较缺血再灌组明显减轻,ATP酶活性升高,并且可以促进bcl-2和抑制bax的表达(P〈0.05~P〈0.01)。结论:大豆异黄酮预处理能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损伤与提高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及促进bcl-2和抑制bax的表达有关。
8-11

DNMT1、DNMT3b siRNA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摘要:目的:构建DNA甲基转移酶(DNMT1)、DNMT3b微干扰RNA(siRNA)重组质粒,并鉴定其正确性。方法:构建DNMT1siRNA重组质粒和DNMT3b siRNA重组质粒各4种,分别用BamHⅠ和PstⅠ酶切、测序、鉴定。结果:用BamHⅠ和PstⅠ进行双酶切后所有质粒均为阳性重组载体,每一种载体选择两个克隆进行测序鉴定,测序结果与插入的寡核苷酸的序列完全相符。结论:DNMT1 siRNA重组质粒和DNMT3b siRNA重组质粒正确,可用于后续实验。
11-13

去铁胺对小鼠糖尿病随意型皮瓣成活影响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去铁胺(DFO)对小鼠糖尿病随意性皮瓣成活面积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黑鼠被链脲佐菌素诱导成糖尿病后,在其背部制成1 cm×3 cm随意性皮瓣,将DFO用PBS溶解后,腹腔注射,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和激光多普勒分析皮瓣的成活率和血流状况。结果:DFO组皮瓣的存活面积(88.44±6.56)%明显大于PBS介质组(61.64±7.63)%(P〈0.01)。激光多普勒结果显示,DFO处理组皮瓣各部分血流值均大于PBS组(P〈0.01)。结论:DFO能够增加糖尿病C57/BL6小鼠背部随意皮瓣的血流量和存活面积。
14-16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烫伤大鼠创面愈合及新生血管化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M-CSF)对烫伤创面组织愈合及新生血管化的影响。方法:72只SD大鼠于背部制备直径3 cm的深Ⅱ度烫伤创面。根据创面不同处理方式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创面局部应用rhGM-CSF凝胶剂)和对照组(创面局部应用不含rhGM-CSF的凝胶基质),每组36只。分别于创面形成后当日和第1、3、7、10、14、21天观察创面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创面组织中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标志物CD31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结果:自创面形成后第7天起,实验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创面组织中CD31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外用rhGM-CSF具有促进烫伤创面愈合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创面组织中CD31表达、使新生血管再生加速有关。
17-19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临床医学

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应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效果探讨

摘要:目的:评价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保乳术)后调强放射治疗剂量学优势,评估图像引导技术在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和计划靶体积边界。方法:6例早期乳腺癌接受保乳手术的患者,实施全乳腺图像引导调强放疗50 Gy,瘤床电子线加量10 Gy。评价乳腺靶区的剂量分布均匀性和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和体积,观察临床毒性反应,统计摆位误差。结果:靶区剂量均匀,正常组织受量在允许范围内,摆位误差左右方向≤0.3 cm,其他方向≤0.5 cm。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腺调强靶区剂量均匀性好,正常组织受量小,临床毒性反应小,摆位重复性差,采用锥形束CT图像引导放疗可减少摆位误差。
20-21

claudin-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摘要:目的:检测claudin-1蛋白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可能关系。方法:收集胆囊癌标本47例、胆囊腺瘤18例、慢性胆囊炎1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laudin-1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收集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分析结果。结果:在胆囊癌、胆囊腺瘤及慢性胆囊炎组织中claudin-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4%、27.8%和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胆囊腺瘤组与胆囊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组织学类型间claudin-1表达差异均无明显不同(P〉0.05)。病理Ⅱ~Ⅲ级标本中claudin-1表达高于Ⅰ级(P〈0.01),Nevin分期Ⅳ~Ⅴ期中表达高于Ⅰ~Ⅲ期(P〈0.05),有转移者高于无转移者(P〈0.05)。结论:claudin-1在胆囊癌的发生、侵袭及转移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22-24

应用模拟机对头颈肿瘤适形调强放疗进行位置校准探讨

摘要:目的:应用模拟定位机对头颈肿瘤适形调强放疗进行位置校准。方法:应用模拟机对36例头颈肿瘤适形调强放疗进行位置校准后拍摄校准片,放疗前在加速器上同一体位再摄验证片1次。选择典型骨性标志作为对比参考点,模拟机校准片和加速器验证片分别与来自Pinnacle3治疗系统中的数字重建影像进行对比,分析等中心在X轴、Y轴、Z轴三个方向上的位移。结果:校准片X轴(左右)、Y轴(头脚)、Z轴(前后)平均误差分别为(0.72±0.57)、(0.41±0.41)、(0.86±0.65)mm;加速器验证片X轴、Y轴、Z轴平均误差分别为(0.77±0.58)、(0.49±0.44)、(0.84±0.62)mm,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模拟机进行位置校准可以减少定位、摆位中的误差,是一种有效、便捷的位置验证方法。
25-26

肝胆术后不同镇痛方式对患者胃肠动力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肝胆术后不同镇痛方式对患者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肝胆手术患者218例,按术后镇痛方式分为3组:A组(n=75)静脉自控镇痛(PCIA);B组(n=70)硬膜外镇痛(PCEA);C组(n=73)对照组。观察住院期间胃肠道功能(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恶心呕吐发生率)以及镇痛情况。结果:C组患者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均早于A组和B组(P〈0.01),排便时间早于A组(P〈0.05);A组患者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晚于B组(P〈0.01);C组患者术后静息、活动和咳嗽时的VAS评分均高于A、B组(P〈0.01)。结论:术后PCEA和PCIA均能提供完善镇痛,PCEA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27-28

静脉预注硫酸镁抑制丙泊酚注射痛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评价静脉预注硫酸镁对丙泊酚注射痛的防治作用。方法:160例ASAⅠ~Ⅱ拟行择期外科、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M、L、K及S组,每组40例。右侧手背静脉置入20 G套管针作为试验用药及全麻诱导通路,距腕部5 cm处扎橡皮静脉止血带。M组、L组、K组、S组分别静脉注射20 mg/kg硫酸镁、0.5 mg/kg利多卡因、0.3 mg/kg氯胺酮及生理盐水5 ml。注药1 min后松开止血带,以0.5 ml/s静脉注射1%丙泊酚2 mg/kg。以口述描绘评分法(VRS)评估各组患者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记录给药前、松开止血带后、麻醉诱导完成后、气管插管即刻各组患者的MAP、HR。结果:M组、L组、K组及S组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分别为25%、55%、50%和95%,M组、L组、K组注射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S组(P〈0.01);M组与L组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与K组、L组与K组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L组、K组与S组比较,丙泊酚注射痛的严重程度均明显下降(P〈0.01);而M组、L组与K组间丙泊酚注射痛的严重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的MAP、HR基本稳定。结论:结合止血带技术,静脉预注20 mg/kg硫酸镁、0.5 mg/kg利多卡因、0.3 mg/kg氯胺酮均能有效抑制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且对血压、心率影响轻微,其中以硫酸镁效果最佳。
29-32

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28例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关节镜下治疗效果。方法: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28例,其中行部分切除成形术16例,次全切除术9例,全切除术3例。采用Ikeuchi膝关节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优18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89.3%,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是目前盘状半月板损伤的理想治疗方法;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尽可能保留6~8 mm具有良好稳定性的健康半月板组织是治疗的关键。
33-35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例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常规腹腔镜器械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及操作体会。方法:对4例胆囊结石和1例胆囊息肉,用常规腹腔镜器械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果:5例手术均获成功,未放置引流管,无出血及胆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第3天出院;术后随访脐部无明显手术瘢痕。结论:使用常规腹腔镜器械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是可行的,但操作难度较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大,术后腹壁瘢痕不明显,适用于对美容效果有较高要求的患者。
35-37

肝切除术早期应用乌司他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肝切除术早期应用乌司他丁对肝功能保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方法:检索Cochrane Database ofSystematic Reviews 2011年第1期、PubMed(2000~2011)、EMbase(2000~2011)、CBMdisc(2000~2011)、CNKI(2000~2011)、VIP(2000-2011)中关于肝切除术早期应用乌司他丁对肝功能的保护作用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3名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RCT,共356例患者。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肝切除同时应用乌司他丁组患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汁酸水平于术后1、3 d均下降(P〈0.05~P〈0.01)。结论:肝切除术早期应用乌司他丁对肝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38-42

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409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与104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颈动脉、股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2组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组颈总、颈内、股总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75.1%、66.5%、38.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0%、20.2%和16.3%(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1.5±0.42)mm及斑块积分(2.74±0.15)、股动脉IMT(1.34±0.37)mm及斑块积分(2.26±0.2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动脉IMT(0.9±0.53)mm及斑块积分(1.13±0.27)、股动脉IMT(0.79±0.31)mm及斑块积分(1.03±0.16)(P〈0.01);脑梗死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和尿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颈动脉斑块及股动脉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通过检查血脂、血尿酸、颈动脉斑块、股动脉斑块可早期预防脑梗死,降低脑梗死的患病率及致残率。
43-45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优先处理、录用课题论文的启事

摘要:为及时反映医学新成果、新技术,推动本刊学术水平,本刊继续对获得国家、省、厅等各类科研基金资助及立项课题的相关医药论文稿件,予优先处理及录用,并给予300~800元的奖励,踊跃赐稿。投稿时请附相关证明材料、单位介绍信及在稿件首页左下方脚注中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45-45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临床医学

地塞米松和甘露醇合用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脑保护作用的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XM)和甘露醇合用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脑保护作用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条件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予甘露醇等脱水、降颅压、保护脑细胞等常规治疗的同时,在20%甘露醇中加入DXM 3 mg,每4~6 h静脉滴注1次,DXM 3 d后逐渐减量,持续应用3~5 d,最长不超过7 d;对照组只行常规治疗,同时对所有入选者每小时监测1次颅内压(ICP),持续监测到ICP恢复正常或死亡为止,并且分别在第1、3、6个月跟踪问卷调查,再次进行GCS评分。结果:入院时2组患者IC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ICP恢复正常多集中在2~4 d,而对照组多集中在3~7 d,第3、4天ICP恢复正常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急性期共死亡10例,治疗组3例,病死率6%;对照组7例,病死率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次跟踪问卷调查并进行GCS评分,治疗组症状好转例数较对照组多(P〈0.05),新增死亡7例中,治疗组3例。结论:在脑血管病中,DXM和甘露醇合用对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脑保护作用更强,且不增加其并发症和病死率。
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