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6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基础医学、大学生科技园地、临床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医学、临床护理、祖国医学、综述等。
  •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蚌埠医学院
  • 国际刊号:1000-2200
  • 国内刊号:34-1067/R
  • 出版地方:安徽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76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9
  • 综合影响因子:0.576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基础医学

RNA干扰Heparanase基因表达对胆囊癌侵袭性影响的体外研究

摘要:目的:利用RNA干扰技术沉默人胆囊癌GBC-SD细胞中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基因的表达,探讨抑制HPA基因后对GBC-SD细胞侵袭性的影响。方法:构建靶向人HPA基因miRNA重组质粒,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质粒转染入人胆囊癌GBC-SD细胞,RT-PCR检测转染前后HPA mRNA表达情况,选出对HPA基因沉默效果最佳的质粒。通过划痕损伤试验和Transwell侵袭试验检测干扰沉默HPA表达后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侵袭性的影响。结果:质粒pcDNA6.2-GW/EmGFP-miR-HPA-2沉默人胆囊癌GBC-SD细胞HPA mRNA表达的效果最好。划痕损伤试验中胆囊癌GBC-SD细胞的迁移距离在12 h、24 h pcDNA6.2-GW/EmGFP-miR-HPA-2组均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P〈0.01)。pcDNA6.2-GW/EmGFP-miR-HPA-2组中穿过Transwell小室基质的胆囊癌GBC-SD细胞数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P〈0.01)。结论:靶向人HPA基因miRNA重组质粒能有效抑制HPA基因的表达,抑制人胆囊癌GBC-SD细胞的侵袭能力。
1289-1292

锰对大鼠肝脏线粒体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锰对大鼠肝脏线粒体的氧化损伤作用,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MnCl2低、中、高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2、8、32 g/kg MnCl2溶液,每天1次,连续30 d后取大鼠肝组织测定线粒体PT孔、线粒体膜肿胀度、线粒体膜电位、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C、羟自由基(OH.)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结果:各组间肝线粒体PT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nCl2高剂量组线粒体膜肿胀度小于对照组和MnCl2低剂量组(P〈0.05);MnCl2高剂量组线粒体膜电位光密度均低于其他3组(P〈0.05~P〈0.01)。与对照组和MnCl2低剂量组相比,MnCl2中、高剂量组肝线粒体SDH均下降(P〈0.01),且MnCl2中、高剂量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与对照组和MnCl2低剂量组相比,MnCl2高剂量组肝线粒体细胞色素C上升(P〈0.05)。MnCl2高剂量组肝线粒体OH.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MnCl2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线粒体GSH-PX显著降低(P〈0.05)。结论:锰可导致线粒体氧化损伤,引起大鼠肝线粒体PT孔开放、膜电位下降,SDH、GSH-PX降低,细胞色素C、OH.显著升高,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
1293-1295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与LKB1在肥胖大鼠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与LKB1在肥胖大鼠脂肪组织的表达及其对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30只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饮食组(NC组)和高脂饮食组(HF组),各15只,分别予普通饲料喂养和高脂饲料喂养。喂养16周后,HF组大鼠体重高于NC组20%者为成功建立模型。所有大鼠过夜禁食后,麻醉状态下测量体重(BW),取静脉血测定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处死大鼠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中AMPKα、磷酸化AMPK(P-AMPKα)和磷酸化LKB1蛋白(P-LKB1)的表达。计算AMPK活性。结果:与NC组比较,HF组大鼠BW、FFA、TG、FPG、FINS均升高(P〈0.05~P〈0.01),脂联素水平降低(P〈0.05),骨骼肌组织中P-AMPKα和P-LKB1蛋白表达降低,AMPK活性降低(P〈0.05)。结论: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营养性肥胖,降低LKB1和AMPK的活性,从而导致TG和TCH的合成增加,血糖升高,形成胰岛素抵抗。
1296-1298

缺氧诱导因子-1α及血管生长因子-C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摘要:目的: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血管生长因子-C(VEGF-C)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探讨其在直肠癌的发生和淋巴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sion plus法检测72例直肠癌组织中HIF-1α、VEGF-C的表达及VEGFR-3染色的微淋巴管密度。结果:HIF-1α、VEGF-C在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77.8%、83.0%和44.4%、4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者中HIF-1α阳性率为90.0%,无转移者为63.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8,P〈0.01);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者中VEGF-C阳性率为95.0%,无转移者为68.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2,P〈0.01)。在直肠癌高、中分化组和低、未分化组HIF-1α阳性率分别为12%和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C阳性率分别为14%和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F-1α与VEGF-C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相关关系(r=0.105,P〈0.01)。结论:HIF-1α、VEGF-C在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高表达,在癌旁组织中低表达,且其阳性表达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及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与年龄、性别无关。HIF-1α、VEGF-C在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具有相关性,两者在直肠癌浸润转移过程中可存在协同效应。
1299-1302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临床医学

原位回肠新膀胱与乙状结肠新膀胱早期贮尿囊功能的比较

摘要:目的:评价原位回肠新膀胱(IN)与乙状结肠新膀胱(SN)术后早期贮尿囊功能状态。方法:7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和肠道原位新膀胱术,其中行IN 40例,行SN 33例。采用影像学、尿流动力学检查和控尿状态评估早期新膀胱的功能。结果:73例平均随访12个月,无围手术期病死病例。术后3~6个月,IN组最大贮尿量为(485±60)ml,较SN组的(350±52)ml多(P〈0.01);膀胱充盈压及排尿膀胱压均较SN组降低(P〈0.01);IN组白天尿控满意率为87.5%,SN组为90.9%;SN组夜间尿控满意率为48.5%,IN组为6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N组出现2例上尿路轻度积水,肾功能轻度受损。结论:采用去管化的回肠或乙状结肠重建新膀胱能达到足够的贮尿容量和可接受的尿动力学改变,获得满意的日间控尿。SN夜间控尿较IN差。夜间尿失禁仍是肠道膀胱替代术所面临的问题。
1303-1305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喉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s,iNOS)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iNOS在喉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6例喉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iNOS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喉癌患者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等方面的关系。结果:iNOS在喉癌组织中表达率为81.82%,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6.06%(P〈0.05)。不同临床分期、临床分型喉癌患者的iNOS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病理分级以及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OS可能是喉癌侵袭转移机制中的重要肿瘤标志物,在喉癌的淋巴结转移中具有一定作用,对于喉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1306-1308

无痛胃镜下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无痛胃镜下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5例肝硬化患者共行35例次胃镜下套扎治疗,其中行普通胃镜组(普遍组)10例次,无痛胃镜组(无痛组)25例次;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术后调查患者对胃镜下套扎治疗的耐受情况及医生对手术的满意度,以及术前和术后7 d的肝功能及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结果:除普通组术中的舒张压、收缩压高于无痛组外(P〈0.05),2组患者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在术前、术中、术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操作医生对食管蠕动及视野满意度无痛组明显高于普通组(P〈0.01);2组术前、术后7 d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痛组术后7 d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凝血酶原时间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普通组术后7 d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无痛胃镜下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是一种安全、易被患者接受且手术医生满意度较高的治疗方法。
1309-1311

临床无肌病皮肌炎10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无肌病皮肌炎(clinically amyopathic dermatomyositis,CADM)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10例CADM患者的皮肤、肌肉损害以及肺部病变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CADM患者均出现皮肌炎特征性的皮肤改变,其中Gottron疹9例,向阳疹8例,颈部V区疹10例,披肩疹5例。9例患者合并肺间质病变,其中4例在随访中病死,主要病死原因为合并肺间质病变进展至呼吸衰竭。结论:肺间质病变是CADM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病死的主要原因,临床上须高度警惕,一旦发现应积极治疗。
1312-1313

血清钙和C反应蛋白早期预测急性胰腺炎危重度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钙和C反应蛋白(CRP)对急性胰腺炎(AP)危重程度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检测52例轻型AP(MAP)和21例重症AP(SAP)患者发病1~4天血清钙和CRP水平,并对这2项指标预测SAP的价值进行评估。结果:入院第1天,AP患者血清CRP水平即明显增高,第2天达高峰,SAP组比MAP组增幅更为显著(P〈0.01);此时CRP诊断SAP的灵敏度、特异度和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7.3%、91.8%和0.924。MAP组患者血清钙无明显变化(P〉0.05),而SAP组患者入院第1天血清钙水平即显著降低(P〈0.01),随着时间推移,血清钙水平继续下降;血清钙诊断SAP的灵敏度、特异度和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2.4%、86.1%和0.876。结论:血清钙和CRP可作为早期判断AP严重程度的可靠指标。
1314-1316

儿科败血症分离菌582株细菌谱及耐药性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败血症细菌谱的改变和耐药性的变迁,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10年582例败血症患儿血培养阳性分离菌株的细菌谱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05~2007年的263例患儿设为A组、2008~2010年的319例患儿设为B组,比较2组细菌谱及耐药性的变化。结果:共分离菌株58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58株(61.5%),革兰阴性菌188株(32.3%),念珠菌8株(1.4%),其他28株(4.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1.2%、大肠埃希菌20.4%、金黄色葡萄球菌6.4%、肺炎克雷伯杆菌3.4%、肠杆菌3.4%。B组分离菌株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高于A组分离菌株,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株增加。结论:儿科败血症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并有逐渐增长趋势;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细菌的耐药性增加明显。
1317-1319

头皮半冠状切口在治疗颧骨颧弓骨折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头皮半冠状切口加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在治疗颧骨颧弓骨折的应用疗效。方法:对34例采用头皮半冠状切口骨折复位加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颧骨颧弓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术后并发症发生,面部外形及功能恢复均较满意。结论:头皮半冠状切口结合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颧骨颧弓骨折,具有切口隐蔽、固定可靠、功能恢复满意的治疗效果。
1320-1321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治疗重度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在重度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6例重度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ω-3PUFAs。2组患者均完善相关检查,常规治疗为抗感染、脱水降颅压等,均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均给予能量补充105~125 kJ.kg-1.d-1,干预组中部分热量由ω-3PUFAs的脂肪乳剂来提供。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7天监测患者当日最高体温、呼吸频率、心率、白细胞计数及氧合指数,比较2组患者的预后、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和ICU期间的费用。结果:2组的临床指标在第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白细胞计数均呈下降趋势,氧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与时间呈相关性,干预组在第4和7天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第7天观察患者预后转归,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及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ω-3PUFAs对重度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1322-1324

EOF与XELO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比较

摘要:目的:观察奥沙利铂联合表阿霉素、氟尿嘧啶及亚叶酸钙与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晚期胃癌患者75例,采用EOF方案(EOF组)化疗39例,XELOX方案(XELOX组)化疗36例,每3周为1个疗程,均于化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对比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EOF组总有效率为43.6%,XELOX组总有效率为41.7%,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ELOX组手足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EOF组(P〈0.01),但都为Ⅰ、Ⅱ度。EOF组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脱发的发生率均高于XELOX组(P〈0.01)。结论:EOF方案和XELO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均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均可耐受。XELOX方案用药方便,适合年老体弱的患者,而EOF方案在复治患者中有一定的优势。
1325-1327

超声引导下经皮硬化治疗淋巴管畸形10例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经皮硬化治疗淋巴管畸形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对10例临床诊断为淋巴管畸形并经超声与磁共振检查确定病变类型、范围、大小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硬化治疗。结果:治愈8例,有效2例。无过敏、局部溃破、肺纤维化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硬化治疗淋巴管畸形,操作简单,定位准确,使损伤最小化,可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疗效。
1328-1329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86例

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6例采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的输尿管结石患者的碎石率、排石率及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次碎石成功82例;3例结石上移至肾盂,置双J管后行体外冲击波碎石;1例因结石远端狭窄、扭曲,输尿管镜无法插入,改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2.3±7.4)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5±1.7)d。术后随访1~3个月,结石排净率98.8%(85/86)。术中输尿管穿孔1例,术后发热6例。结论: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是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方法,是输尿管中下段结石首选的治疗方法。
1330-1332

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手术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及避免中转开腹的措施。方法:对112例急性胆囊炎患者行急诊LC,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103例成功完成LC,9例中转开腹。急诊LC成功患者的胆囊壁厚度、急性胆囊炎的发作次数、上腹部手术史、胆囊管结石嵌顿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9例中转开腹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胆囊壁厚度、上腹部手术史、急性胆囊炎发作次数(〉3次)、胆囊管结石嵌顿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等是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仔细分析危险因素,掌握操作技巧是降低并发症和中转开腹率的有效措施。
1333-1335

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诊断危重患者脓毒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ICU危重患者64例,根据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院/美国危重病医学会共识会议制定的脓毒症诊断标准分为脓毒症组50例,非脓毒症组14例,另选同期健康人22名为对照组。固相免疫层析法半定量测定PCT水平,定量免疫速率比浊法测定CRP水平,观察各指标诊断危重患者脓毒症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Youden指数。以灵敏度为纵坐标,1-特异度为横坐标,分析ROC曲线,并确定检测的最佳阈值。结果:PC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Youden指数及ROC曲线下的面积值均优于CRP。而PCT联合CRP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率优于各指标独立诊断。结论:PCT对脓毒症有很好的临床诊断价值,联合PCT及CRP诊断脓毒症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率。
1336-1338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4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红霉素5 mg.kg-1.d-1静脉滴注,每天1次,治疗5~7 d。结果:治疗组的呕吐停止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达完全胃肠道营养时间及恢复到出生体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时间(P〈0.05)。治疗组出现2例腹泻,对照组出现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1339-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