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学杂志社
分享到:

安徽文学杂志

《安徽文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随笔、历史图景、现实体验、文学方阵等。
  • 主管单位: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办单位: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国际刊号:1671-0703
  • 国内刊号:34-1169/I
  • 出版地方:安徽
  • 邮发代号:26-177
  • 创刊时间:200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08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期刊收录: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安徽文学 2016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安徽文学杂志本期主打

透视曾哲小说——兼谈“双环式”结构的妙用

摘要:一《不折不扣之清净地界·河女》,由两个"缠拧"在一起的"情节环"组成——一个是关于"河女"的,一个是"我"家(包括爷爷和爸爸)的。从表面上看,这两个"环"似乎都不完整,或说其情节线索或隐或现,需要读者去猜测去想象去补充。第一个"环",是由"我"在漂泊途中遇到的一个名叫"河女"的故事构成。这个从河上飘来的皮筏子上的姑娘,要找一个"清静地界儿"去埋她"大"(父亲)的遗体。
15-17
安徽文学杂志实力皖军

东街少年

摘要:1东街上玩的哥们传开了,大彪子明天下午四点钟,要在笔山枫树坡接受一个人的挑战。这话传到东街上混得响的大哥们耳朵里,大哥们只是笑笑把头摇摇,叹一声,大彪子还真是块好靶子。这年头想出名的小弟一茬一茬的,都想一战成名,不愿意或者是说等不及一架一架地去打。要知道,现在东街上成名的大哥,哪个身上没有几道伤疤,就说大彪子吧,头上被人用板砖开过瓢,屁股上也被人拿刀划成像拉开的拉链。
19-26

故里三张

摘要:复命,常也;知常,明也。——引自《老子》"教授"张炳承家乡一老人,善打牌。牌者,麻将牌也。一镇上数他技艺最高。麻将136张,条果万,中发白,东南西北风,他是张张摸得出来。他抓牌,三墩搭一,一副牌十三张,他抓到手,先看一遍,之后便打乱牌张(条果万混放),以免看后和的插嘴,暴露了牌。一般情况下,他抓一手牌,都是直接将牌在面前放倒,抓一张,有用的,便放一边,换一张废牌打出,
27-32

东街少年都不贱

摘要:钟小华应该算是一个文学新人,虽然他是个70后。这几年,我们杂志对待新人的态度比较"野蛮",用我们自己的话就是:恶狠狠地扑上去。所以当铜陵市文联李云主席把这篇稿子交给我的时候,我很慎重,和作者来回沟通了数次,请他反复修改。最后成型的稿子虽然感觉还是有些毛糙,但这正是一个新人特有的品质:粗砺,毛茸茸,却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东街少年》属于典型的成长小说。
33-34
安徽文学杂志小说

都市人物(三题)

摘要:大耳朵聂耽的这个名字很特别,繁写的"聂"字是三个"耳",加上"耽"字的一个"耳",共有四只耳朵。当年写《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家聂耳,姓名中也是四只耳朵!其实,聂耽最初叫聂丹,尽管著名电影演员有赵丹,但他总是觉得这个"丹"字太女性化了,不阳刚。他的耳朵大而长,读小学和初中时,伙伴们给了他一个绰号——大耳朵。他一点都不恼,"大耳朵"比那个"丹"字有气派。聂耽性格内敛,不喜欢疯跑乱叫,好静,
36-42

隐秘

摘要:水塔是村里剩下的最后一个年轻人了。这话好像谁说过,又好像是自己说的。水塔不记得了。水塔总感觉还没长到需要打拼的年龄,至少他还没有女人。村人说他游手好闲也好,不务正业也罢,他都不温不火地接受。他知道自己有一天会变的,变成他们都刮目相看的人物。每每想到这,水塔的嘴角都带着一丝笑意,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理想。水塔不知道理想是什么东西,好像老师说过,他早忘了,母亲也说过,他不爱听。
43-48

留一个吻在手心

摘要:一、落脚御街堡秦锦璐走过土塬,俯身便看到七里多宽波澜壮阔的五河口,湖似的水面在阳光下像腾满火焰的水妖乱窜,五条河流如章鱼爪子扭曲着挥舞向东西南北、西南方向,似欲将她脚下傍着黄河的塬撕碎,震得她两腿一抖一颤的。其实是她的心在跳,心跳的感觉导致她觉得土塬跳了,腿也不由得随着心尖抖动。秦锦璐眨一下眉睫,隐隐看到河口对面的天主教堂塔尖透过树丛,像两把利剑插向长空,将东南方向撑掌得极庄严。
49-56

村里来辆大头车

摘要:身体向着一侧倾了倾,一只手支着地,跟着,腿一收,屁股一下子起了空,整个人就站了起来。等到踉跄着过去,弯下身,一抱,腰又软了,"扑通"一腚蹾地上。于是,魔怔着——"来,老弟,烧口吧。""……""来,老弟,再烧口,烧这口就跟那辆车走吧。""……""嗞——"灰黑的烟头一红又亮了,一阵浓浓的烟团腾起,拖着,一缕白白的细烟儿被送到了半空儿,又腾起一股来。很快,
57-63

麦穗的难题

摘要:1我叫麦穗。麦是麦穗的麦,穗是麦穗的穗。我这样说,你肯定说我是赶啥"屎茅",学那个娘娘腔的小沈阳。其实我不是,"屎茅"有啥赶头,臭烘烘的。早还在爹娘怀里的时候,爹就抱着我这样说,并教我一字一句地学。麦是麦穗的麦,穗是麦穗的穗。我不知道爹在说啥,只感到他的嘴一张一合很好笑,便去伸手摸他的嘴,摸他嘴下的胡须。爹那时候还不会生气,
64-70

疯狂的石头

摘要:一老陆老婆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在得知老陆一块石头卖了这个数后,两个人偷着乐了三天,憋不住了。那天上午,她故意碰见三婶,拉过三婶,来来,跟你说个事儿。两人躲到墙角,老陆老婆用手一比划,这么这么大,卖了许多钱。好多钱?许多。到底好多?许多许多。许多是好多?这么多,老陆老婆伸出一只手,猜。五百?不止。五千?不对。三婶想一想,奓着胆子猜,五万?嗯,差不多。乖乖,三婶吓得舌头伸多长。
71-77

豆腐

摘要:一"依山傍水的平原上,点缀着许多忙碌。"杨景丽在下山坡的拐弯处歇下担子,重重地瘫坐在旁边的一块石头上,目光游移地看着山下面抢收菜籽的田野,念出了这么句话,突然来了劲儿,又担起担子疾步下山。担的是两只蛇皮袋装着的油菜籽,因为没有装满,就像两只秤砣。这时妈妈花妮刚把连枷、筛篮放下,在一棵松树桩上铺垫多下的蛇皮袋,还没挨上屁股,见女儿起步如飞地往山下走,
78-88
安徽文学杂志美文

乱红抄

摘要:秋凉记立秋后,天气就慢慢凉下来了。晌午顶儿,还会热那么一阵子,俗称秋老虎。但这种热,有点钝,挫,糙,盛夏时那种剑走偏锋式的锐利不见了。蝉声稀了,螀声稠了。稠得似乎密不透风,像一大块雪青色的绸子。不过,如果细细听去,还是能听出某种破绽。从破绽中透出一丝清寂的东西。破绽越来越大,变成一个一个撕裂的大口子。螀声也稀了,"绸子"变得褴褛。后来,只剩下一条一条声音的长条儿,雪青色变成烟灰色,在枝头挂着,
90-94

在来的路上经过自己

摘要:老子说,治国以正,用兵以奇。为文,不妨亦以奇。这个奇,非故意标新立异,乃不呆板,独出心裁。佛经讲,不要"法缚"。我写文章,不喜欢既成定例。我写不好那些"高大上"的东西。"一个人,到头来,所能经历的,只有自己"(尼采语)。文章小道,但若能通于大道,就已非小道了。
94-94
安徽文学杂志散文

阅读纪事:1962年—1982年

摘要:一我的阅读是以卑躬屈膝的姿态发端的。那年六岁,小学一年级。屯溪的新安江边有一小公园。江堤上支摆着一排排小人书摊,有矮方木凳,坐着看。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被绘成六十本,在书摊上直码起来,哗哗占了一大块,一家独大,其他书断难成鼎立之势。我眼馋,却又身无分文,只好捱着身子,站着低头弓腰,与坐方凳者合看。这种揩油的勾当得小心翼翼,远近要拿捏好,千万不能冒犯那位付钱的主。否则只要一个白眼过来,
96-102

亲爱的菜市

摘要:龙井菜市场龙井菜市场离我的住处很近,步行不过几分钟。出小区,穿过一条窄长的巷子,巷子尽头横着一条马路,龙井菜市场就在马路对面。出巷子后,首先入眼的是香樟树,四季浓荫,像撑开的巨伞排在马路两边。香樟树下有报刊亭、豆浆车、水果档、花木种子摊,逢到清明,冬至还会临时摆上香烛摊,卖祭祀所用的各色纸扎物品。冬天的时候,豆浆车边上就多出一个烤饼炉子,主人是一位外地口音的女人,看不出年龄,眼睛大而深,皮肤黝红,
103-106

少年时代

摘要:年少不识鱼滋味清晨5点多一点,天就泛亮了。门外有小跑的脚步声,劈劈啪啪的,细小琐碎,显然行动的人没有穿鞋。夏日的每一个晴朗的早晨,雷总是这样第一个起床,然后光着脚丫绕过三个墙角去推小六家的门。"小六,快起来,天亮了。"雷的声音很小,似乎怕住在小六隔壁的我听见。很多时候,我是听不到雷叫小六的声音的,因为我还在梦里想着昨天与雷争吵的事。村前有一条小河,清晨的河水很冷,
107-109

躺在湖光里的村庄

摘要:儿时留下的记忆画面,给人的念想是久远的,有些令人终身难忘。外婆的家在垄上村,坐落在那长满芦苇的湖畔。那是一个沼泽湖,分东西两个湖,当地人习惯称为东西联湖。东西联湖的湖面不大,但也有两三千亩。俗话说的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外婆家那个村庄也就自然是靠湖吃湖了。这里虽说没的沟汊塘坝那样深浅不同、曲折迂回的水面所种植的水产丰富,那浅浅的湖水里却不时随季节滋生出一些野生的水中植物:芡实、
110-112
安徽文学杂志评论

小人物命运抗争的文学书写

摘要:阜阳作家邢思洁,在文学皖军中称得上是实力派与多面手。他毕业于师范院校,曾在中学任教,与孩子们朝夕相处,耳濡目染,由此奠定了文学创作的趣味、格调与价值取向,那就是与青少年读者血脉共流、心心相印。他也因此被视为安徽儿童文学领域新生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在我的记忆中,他的散文集《坐看云起》、小说集《那年夏天》先后获得过安徽省人民政府的社科文艺奖,
114-115